常遇春的後人:古往今來,有多少英雄混跡江湖、隱姓民間,留下了千古奇聞軼事。在通海縣四街鎮四街村委會,有一處高門大戶的古建築,門頭上有匾額一塊,上書幾個蒼勁有力的大字「常氏先祠」。看似一座普通的家廟,走進去,一不留神就彷彿來到六百多年前的明朝,真不敢相信,這裡就是垂念明朝開國大將常遇春的先祠。常氏先祠是遵旨集資於1799年,按太廟的規格建造的,當年的先祠不僅氣勢雄偉壯觀,而且祠內還陳列有常遇春英勇奮戰一生的英雄偉績及明清以來歷代皇帝及名人題書的贊語、詩、詞、楹聯等歷史文物。
常遇春何許人也?他的後裔怎麼會出現在四街?在常氏先祠裡,在常學興、常恕興、常林仁、常貴有幾位老人的講述中,我小心翼翼地打開塵封的歷史,走進常氏先祠,走近那個顯赫的家族。
常遇春,明初名將,安徽懷遠人,善於騎射,臂力過人,練就了一身好武藝。元末參加朱元璋的起義軍。朱元璋平定東南,攻滅張士誠,北上滅元,出師秦晉,都用他做副將軍,與大將軍徐達共同領兵,是朱元璋的左右臂。常遇春常以「將十萬眾,橫行天下」自詡,軍中又稱他為「常十萬」。因當年輔佐明太祖朱元璋開基定鼎,戰功顯赫,名垂青史,常遇春被封為鄂國公。
常遇春南征北戰,1369年,正值壯年暴病身亡,死後被追封為開平王,朱元璋為其題詞「功冠有明」,贊其「朕有天下,開拓之功,遇春居其七八」;清乾隆皇帝贊曰「勇動風雲」。常遇春因其英武戰功和品德高尚載入史冊,《中國歷代名將》、《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一百次戰爭》、《實用歷史名人辭典》、《中華人民通史》、《辭海》、《辭源》等書對其史績都有記載。宋濂、史可法、鄭板橋等歷史名人都曾撰寫詩詞讚歎他的英勇過人。
常遇春之子常升承襲封號開國公,又加封太子太保,1399年常升因抵抗燕王反叛的「靖難之師」,殉難於南京。常升之妻胡氏和年僅六七歲的次子常繼祖於1403年被充軍雲南臨安衛所屬的河西四街(今通海四街鎮),從此世代在通海四街生息繁衍,至今二十餘代,近六百年的歷史。明弘治年間,即常氏充軍89年後,常氏蒙冤昭雪,敕封常榮為懷遠將軍鎮守雲南臨安衛等處地方都督。常遇春後人常復又奉詔赴京襲南京錦衣衛指揮使,並獲准把常復的兩個兒子從四街「取往南京」任職,其餘常氏家族仍留在四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