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為何會贏得井陘之戰 井陘之戰的勝利因素

井陘之戰勝利因素:井陘之戰的勝利已經證明韓信的軍事水平之高超,戰役時間不長,但一環扣一環,哪一環出了錯,韓信就得死無葬身之地。井陘之戰是一場不折不扣的賭局,韓信的能耐就是他經過慎密的思考後,將這些賭博式的萬一變成了不可能的一萬。用明代的散文集茅坤的一句話,來給他個評價吧:韓信,兵仙也,然哉!

「韓信使人間視,知其不用,還報,則大喜,乃敢引兵遂下。」(《史記·淮陰侯列傳》)。關鍵出來了,很多後世研究者都把此段忽略,偏偏這點才是韓信的制勝之道。優勢的將領是不把勝利寄托在對方的愚蠢上的(實際上大多名將都是成就於對方的愚蠢)。韓信是名將中的名將,自然不會把勝利寄托在陳余的愚蠢,他早以掌握局勢。李左車的計策應該是軍事機密,想陳余也不會四處宣傳自己的「義舉」。但是韓信立刻就知道「使人間視,知其不用,還報」這句話可以理解韓信派人探地形,發現沒有奇兵斷自己後路,才敢進攻。我們如果聯繫下文:「信乃令軍中毋殺廣武君,有能生得者購千金。」這可以證明韓信是早知道李左車的計策,才會在追擊的時候發此令。

這裡就有疑問了,韓信何以知道的如此清楚?把這個搞清楚,勝利的關鍵就得出一半了。這時我們重要的人物出場:陳余刎頸之交張耳。

井陘之戰的勝利,很多人把他完全歸功於韓信,雖然韓信的謀劃佈局成就此戰無疑為最大功臣,但是張耳的作用同樣不能忽視,張耳的兒子張敖名列漢初18功臣,當時張耳已死無疑是繼承其父功勞,而張耳幾乎除井陘之戰外沒有參與各個戰爭,想必此戰功勞不小,是此戰的關鍵人物。

張耳和陳余曾經是好朋友,共伺一主,後來才鬧翻,但是人脈不會一下俱斷,想必趙軍中必有其高級將領被張耳策反或則本就是張耳的人「身在曹營,心在漢」。此戰出擊,有高級間諜通風報信加上裡應外合,使韓信完全可以知己知彼,從容佈局!

知道陳余的計劃和用心後,韓信對症下藥,佈置一個完美的陷阱等著陳余跳下去。第一步韓信派兩千輕騎持赤幟,埋伏在山道中,韓信授予錦囊:明天作戰的時候,我誘敵撤退,趙軍肯定空壁追我,你們快速衝到大營拔掉趙幟還上漢赤幟。這裡我們可以推測:韓信為何這麼肯定趙大營空壁?是早就清楚趙軍的佈置還是深信自己的誘敵政策可以讓趙軍全部追擊?我想以韓信的名將風格必然不會把勝利寄托對方的愚蠢上,而陳余出戰連大營都不顧亦覺得過分愚蠢。我以為是韓信早有安排,或則大營中有其內應,奇兵到趙營後,立即裡應外合。

第二天,韓信胸有成竹的告訴手下:「今日破趙會食!」屬下不知道其奧妙,半信半疑,詳應曰:「諾。」。韓信和張耳帶士兵親自誘敵(知道陳余要一戰而擊潰之,非自己親自出面不可)。而派萬餘人至水東岸背水而陣,背水成陣可以保護自己的後翼和側翼不受攻擊,全力正面抵抗敵軍的進攻,而且使對方的軍隊無法展開,優勢數量無用武之地。最重要的一點是由於新兵軍心不齊,而背水則無法逃跑,惟有奮力做戰,才可死裡求生,這樣極大的激勵士氣。背水之戰讓人想起不久前項羽的巨鹿之戰,同樣是軍心不齊,而破釜沉舟。都是屬於「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不過項羽是激發求戰欲主動進攻,而韓信則是激發士氣拖住敵人。韓信早年曾經投靠項梁為兵,項梁死後歸屬項羽,項羽提拔為郎中,作為近臣,隨在項羽左右。韓信在霸上亡楚歸漢,按行蹤應該參加了巨鹿之戰!想必其破釜沉舟的效用使韓信身有體會,韓信把他拿來活學活用可見高明;而另一個也經歷巨鹿之戰的陳余見此卻沒有任何警覺,以為韓信不會用兵而輕視之,如此無長進乎,亦讓人感歎!

待趙軍出戰後,韓信先是佯作迎敵,後主動撤退,把旗鼓丟在地上,退之背水陣中。趙軍一面搶旗鼓,一面進攻背水陣,而漢軍無路可退,死戰當場。而韓信的兩千騎兵迂迴到趙軍大營,拔趙旗幟,換上漢軍赤色旗幟。

趙軍一時擊敗不了漢軍就想回營(可見素質之差,沒有老兵的堅韌性,全憑一時之氣作戰,典型的沒有訓練的新兵),此時發現大營的旗幟變成漢軍旗幟,立刻軍心崩潰,四處逃散,主將連殺數人都無法維持紀律,漢軍趁機反攻一舉破趙軍,接著追殺陳余殘軍,張蒼追殺陳余於汦水上,漢軍又擒拿趙王歇,趙國被韓信一舉平定。

此戰讓人想起後世的淝水之戰,秦軍退兵的時候因為軍中高級間諜高喊戰敗,而軍中各個勢力早想搞垮苻堅,帶兵逃跑,而不知道情況指揮又混亂的士兵四處逃散,全軍崩潰!而此戰有不少相似之處,趙軍也是在退後的時候全軍崩潰,不知道是不是韓信的間諜起了混亂軍心的作用?或則騎兵從大營殺來高喊趙軍被圍了,使軍心混亂而崩潰?由於史料沒有記載而無從考證了。

《韓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