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為何能躲過劉邦發動的「剪除功臣」運動

統一天下以後,劉邦開始打擊功臣。張良懂得"卸磨殺驢"的規律,便經常托病,借口練氣功,裝出對政治不感興趣的樣子,漸漸淡出權力圈。

俠客胸懷的謀略大師

張良字子房,戰國末期韓國貴族,祖父和父親都擔任過韓國的宰相。當韓國被秦滅掉以後,張良便一心想復仇,因此才有博浪沙刺殺秦始皇的舉動。雖然身體不好,張良卻喜歡像遊俠那樣打抱不平,他是一個十分講義氣的人,曾經救過殺人犯項伯。

除了愛好武俠之外,張良最出名的是他的謀略。楚漢相爭時,正是張良的幾次決策,挽救了劉邦。另一位謀士陳平也很出色,卻沒有張良那種犀利的大局觀。張良十分懂得退隱之道,取得成功之後,他便借口練習氣功,長期閉門不出。正是這一點,讓他逃脫了無謂的災難。

憤怒青年張良

年輕人容易衝動,也更容易為了理想奉獻自己。身處現代社會的我們給這類青年取了個怪名,叫「憤怒青年」,簡稱「憤青」。張良也曾經是個高級憤青,為了替韓國報仇,他到處尋找殺手,最後找到了一個能揮動近百斤鐵錘的大力士,趁秦始皇東遊尋求長生不老藥的機會,用鐵錘砸始皇的馬車。可惜張良沒受過刺殺訓練,竟然錯判了秦始皇的車子,砸爛了旁邊的車。秦始皇不過出了身冷汗,張良不得不落荒而逃。

刺殺雖然不成功,但張良好歹出了點名氣。他逃到下邳,在當地打抱不平,頗有勢力。一天,張良在當地的沂水圮橋閒逛,一個老頭的鞋子掉到橋下,招呼張良幫自己撿起來。張良看對方十分蒼老,不但撿了鞋,還為他穿好。老頭對張良很滿意,約張良五天後的早上在橋頭見面。五天後,張良到晚了,被老頭呵斥一番,於是再約五天後。張良連著遲到了兩次,第三次乾脆半夜就去了,老頭給了張良一本姜子牙的兵書。據說張良憑借這本書,成為傑出的軍事家。這個老頭,被人稱為「圮上老人」,也叫「黃石公」。

好馬也吃回頭草

張良一直想滅秦為韓國報仇,秦末農民起義時,張良馬上號召了上百人的隊伍,半路上碰到了劉邦,便在劉邦手下當個小偏將。張良為人講解《太公兵法》,很少有人能理解,劉邦沒念過多少書,卻總能理解張良的意思。因此,張良便跟隨了劉邦。

當時項羽的力量最大,張良為了韓國考慮,鼓動項梁立韓成為韓王,張良擔任司徒,相當於丞相。這樣一來,張良就離開了劉邦。第二年,韓王與劉邦合兵一路,攻佔了韓國故都陽翟,劉邦趁機請韓王留守,自己帶了張良繼續進攻。無論古今,一僕二主都是件難堪的事情,幸虧韓王留在故都陽翟,張良的歸屬暫時沒有問題,但這卻是一根隱藏的暗刺。

有了張良幫助的劉邦,戰事進展十分順利,一路攻到通往秦都咸陽的咽喉蟯關。張良建議劉邦先利誘守將,趁守將鬆懈時突襲奪下關隘,然後一鼓作氣攻入咸陽。按照劉邦與楚懷王的約定,先入咸陽者,就是天下之主。

劉邦攻入咸陽以後,做了一件錯事,就是阻止諸侯兵進函谷關,因此惹惱了項羽。項羽攻破函谷關以後,準備攻打劉邦。按照當時的兵力,劉邦根本不是項羽的對手。幸虧項羽的叔父項伯曾被張良救過,憑借項伯的保護,劉邦才逃過了鴻門宴的劫難。

項羽奪得天下以後,自封為西楚霸王,分封了十八位諸侯王,劉邦被封到了漢中。實際上這些王都不聽他的。對於張良來說,他必須離開劉邦,到韓王成那裡去。張良臨走之前,建議劉邦燒掉棧道,然後迅疾從陳倉出兵,佔領關中。

之後項羽作出一個奇怪的決策,他殺死了弱小的韓王成,正好讓張良可以心安理得地去投靠劉邦。俗話說好馬不吃回頭草,不過對張良而言,回頭草也好吃。

指揮楚漢戰爭的智囊

楚漢戰爭爆發以後,劉邦因為準備得早,又接連招納了五位諸侯王,兵力達到五十萬,更佔領了項羽的都城彭城。而這一切都是趁項羽沒有防備而得來的。項羽知道消息以後,帶領三萬精兵,把劉邦殺得大敗,抓住了他的家人。

張良為劉邦分析局勢,建議他聯合對項羽不滿的九江王英布、彭越,同時放手讓己方大將韓信獨自領軍。劉邦並不善於帶兵,他指揮的大戰役常常落得被對手擊潰的結局。韓信曾直言不諱地指出,劉邦最多只能指揮十萬人。

劉邦聽從了張良的建議,派人策反了九江王英布,又聯絡彭越,還派韓信從北面出發,一邊攻擊燕、趙等地,壯大自己的地盤,同時包圍項羽。張良的計策,勾畫出了楚漢戰爭的大致輪廓。

公元前204年,劉邦被項羽圍困,情急之下差點做出錯誤決策---分封六國後人為王。如此計策非但不能壯大自己的力量,反會成為王國內長久的危害。幸虧張良及時指出分封會產生內亂,而且六國後人沒有戰功,如果封了,戰士會感到不公平,影響軍隊的戰鬥力。劉邦聽了,十分心服。

張良雖然體弱多病,但他的謀略卻深深影響了戰爭的走勢。

看穿自己人的小伎倆

矛盾無所不在,有時內部的矛盾比外部更可怕,因為它不容易被發現。一個管理者如果看不到內部的矛盾,這個團體肯定會變得沒有進取心。劉邦在與項羽作戰時,就面臨這樣的問題。他分封了好幾個王,比如封韓信為齊王、彭越為梁王,但當他圍困了項羽以後,卻不見這兩人率軍來參戰。

還是張良細心,發覺了韓信、彭越的小算計,原來,這兩人一直掛著虛名,實際上連王國管轄的範圍都沒定。他們沒有得到實惠,自然不想賣力。張良發現問題以後,劉邦馬上為韓信、彭越劃分了地盤,這兩人才率軍前來助戰。

劉邦統一天下後,先分封部分功臣,其餘的正在評定功勞。一天,他發現將領們三三兩兩聚集在一起竊竊私語,便問張良原因。張良說,他們在商量是否要謀反,並指出劉邦分封時偏向自己的老部下,還殺了幾個自己不喜歡的人,因此得罪過劉邦的人都在擔心。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張良建議劉邦首先封一個自己最痛恨的人。於是劉邦封了得罪過自己的雍齒,眾人看到雍齒都被封了,才打消了疑慮。張良的建議,不但解決了內部人心問題,還糾正了劉邦任人唯親的行為,輕鬆避免了不少流血事件。

練氣功保命的謀略家

統一天下以後,劉邦開始打擊功臣。張良懂得「卸磨殺驢」的規律,便經常托病,借口練氣功,裝出對政治不感興趣的樣子,漸漸淡出權力圈。

不過,一旦真出了事情,張良總能展現出自己的作用。劉邦寵愛戚夫人,又覺得呂後太愛權勢,便想廢掉呂後的兒子---太子孝惠。呂後十分擔心,遂向張良請教。張良出於穩定局勢考慮,也覺得太子不能輕易廢掉,於是讓太子請出當時有名的四位隱士---「商山四皓」。劉邦曾經請過這四個人出山,但未成功。當他看到這四人跟隨太子時,便知太子的實力已不容小覷,不能輕易動了,否則自己的天下便會有大動盪。

雖然幫了呂後大忙,但張良仍然懂得進退,尤其當他看到韓信等人紛紛被殺,更加小心翼翼。他的兵書來自黃石公,便專心學習黃老之學,甚至開始練習不進食的氣功。因此,張良雖然功勞大,卻沒被清算,於公元前186年病逝於長安。

《張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