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作霖簡介,張作霖字雨亭,北洋軍閥。1875年3月19日(清光緒元年二月十二日)生,自小出身農家。張作霖是「北洋政府」最後一個掌權者,號稱「東北王」。1928年被蔣介石戰敗,退回東北途中被日軍炸死在皇姑屯,時年53歲
張作霖簡介
1875年3月19日-1928年6月4日
字雨亭,漢族,奉天省海城縣小窪村人。
此地後又改稱大窪縣東風鎮葉家村張家甸屯,現改稱大窪縣駕掌寺鄉馬家房村西小窪屯。
其實,這裡現在只有一片房屋遺址,已經根本沒有村落了。他喜歡別人叫他張大帥。遼寧海城人,自小出身貧苦農家。
張作霖後成為北洋軍奉系首領,是「北洋政府」最後一個掌權者,號稱「東北王」。
1928年6月4日發生皇姑屯事件。1928年被蔣介石戰敗,退回東北途中,張作霖乘火車被日本關東軍預埋的炸藥炸成重傷,當日送回瀋陽官邸後即死去,時年53歲。
史學界關於張作霖祖籍主要有兩說:一為山東說。《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張公行狀》中寫道:「公諱作霖,字雨亭,奉天海城人,遠祖居山東,族甚蕃,清道光初徙居海城。祖發業農,稱素封。」「行狀」是過去死者家屬敘述死者世系、籍貫、事跡的紀念文體。該文稱「遠祖居山東」,主山東省說。一為河北說。河北中又有大城、高陽、河間三說。在《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張公雨亭神道碑》寫道:「公諱作霖,字雨亭。其先為直隸人,清末遷奉天海城。」這通碑文是督軍署參謀長臧式毅領銜,又有8位處長署名的,載於《張大元帥哀挽錄》。文中明確地說「其先為直隸人」,即是河北人,主河北說。從有關歷史記載看,張作霖的祖籍是諸說並存,多數學者主河北省說。張作霖之子張學良多次自稱祖籍是河北省大城縣。據《大城縣志》記載及當地老人記述,第一次直奉戰爭期間,張作霖曾回到河北省大城縣南趙扶馮莊認祖,但由於族中老人反對(族人認為其年輕時當過「鬍子」,有辱門風,擔心奉系失敗牽連族人)而未能歸宗,張作霖一直對此耿耿於懷。關於這兩種說法均無確切文字記載。但《河間縣志》記載:在明清時期河間為府衙所在地,管轄著大城、任丘、肅寧、獻縣等縣,所以大城是河間府屬地,才有了河間之說。對於大城說,筆者詳細查閱了《大城縣志》和大城堤北馮莊《張姓家譜》等歷史文獻和相關資料,據《張姓家譜》記載,在清道光年間大城因遭水患,子牙河南趙扶段決堤,大水淹沒數百里,造成房屋倒塌,農田顆粒無收。因生活無著,張作霖的曾祖父張永貴攜帶著兒女,闖關東謀生,一路乞討,來到了遼寧的凌海立身,開荒種地,養家餬口。
張永貴勤勞耕作,善於經營,到了張作霖的祖父張發的時候,家境富有,稱「素封」。所謂素封,就是指雖然沒有官爵封地,卻和受封者一樣富有的人家。張發有4個兒子,其第3個兒子就是張作霖的父親,名叫張有財。張發死後,張有財就帶著屬於自己的那份財產來到了海城。張有財先是開了一家雜貨鋪,幾乎賺不了什麼錢。後來,雜貨鋪倒閉了,他又不願意幹活,因此欠了人家許多賭債,被仇家債主害死。張有財死後,家庭生活更加困難,無奈之下,張母王氏只得帶著4個孩子投奔鎮安縣(黑山縣)小黑山附近二道溝的娘家。娘家生活也是非常困難,又添了五張嘴,簡直沒法繼續生活下去。張母王氏只得含淚帶著四個孩子改嫁當村李獸醫。那年,張作霖才13歲。開始張作霖好奇隨繼父學些獸醫,後嫌髒沒前途,就開始游手好閒。
張作霖本來沒錢唸書,但是有一位好心的老師幫了他的忙。這位老師名叫楊景鎮,那時教私塾。有一天,他看到窗外有一個小孩偷偷聽他講課。楊先生感到這個小孩想讀書識字是好事,就免費讓他上學,還贈給他紙筆。張作霖讀的這段私塾為他打下了初步的文化基礎。
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時,他投到宋慶毅軍當了一名騎兵。那年,他20歲。他喜好馬匹,「以精騎擊,得名擢哨長」。甲午戰敗,他逃回了遼西。1895年,他21歲時同趙家廟地主趙占元的二女兒趙春桂結婚。趙春桂是張作霖的原配夫人,是張首芳、張學良、張學銘的生母。張作霖是個不甘寂寞的人,甲午戰後的遼西是個三不管地區。散兵游勇成群,乞丐難民遍野。官府腐敗,土匪橫行,百姓的生命安全受到嚴重威脅。在這種情況下,1900年,張作霖在岳父趙占元的幫助下,在趙家廟成立了一個民團,有二十多人,他當上了小頭目,負責附近幾個村子的治安。他負責的地區稱為保險區。張作霖在保險區內很守規矩,不僅遵章守紀,而且維護治安。因此,在這個地區胡匪的騷擾得到遏制。張作霖也得到村人的稱讚,他的聲名由此鵲起。後來他管轄的範圍逐漸擴大,達到二十多個村子。
在趙家廟的西北,也有個民團,團主叫金壽山。金壽山收羅了一批地痞流氓,組成了一百多人的民團。民團的總部設在中安堡,其周圍地區是他的保險區。金壽山在保險區內橫行霸道,無惡不作,比胡匪還凶殘。百姓被逼得實在無法,就去請名聲較好的張作霖幫忙。張作霖率眾驅走了金壽山,佔據了中安堡。他的隊伍增加了,勢力擴大了。但金壽山並不甘於服輸,在1901年臘月三十夜半率部偷襲了張作霖。張作霖攜帶妻女率眾突圍,逃到了姜家屯,繼而又逃往八角台。八角台(今屬台安縣)是個大集鎮,商號有五十多家。本來張作霖是想從八角台借道投奔遼南的綠林馮德麟(即馮麟閣)的,但是到了八角台,他的四十多人就被留下了,藉以保護地面。這都得益於張作霖的名聲好,不擾民。後來,八角台的頭目張景惠主動讓賢,甘居副職,張作霖做了團練長,地方的紳商也表贊成。從此,張作霖就在八角台落了腳,這裡也成了他的發家地。張作霖為人機敏、長於計謀,在八角台商會會長張紫雲的幫助下,張作霖以弟子身份叩見了新民府知府增溫,從此「改邪歸正」,被政府收編,使武裝力量不斷壯大,他就是依靠這支民團武裝,巧使手段,占新民進奉天,平步青雲,扶搖直上。袁世凱出任大總統後,1912年,張作霖被任命為第二十七師中將師長,袁世凱稱帝后,又被封為子爵、盛武將軍,督理奉天軍務兼巡按使;袁死後,張作霖被北京政府任命為奉天督軍兼省長,1918年9月被任命為東三省巡閱使,利用日本的勢力控制了奉、吉、黑三省,成為奉系首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