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的目的:鄭和(1371年-1433年),回族,原姓馬名和,小名三寶,又作三保,雲南昆陽(今晉寧昆陽街道)寶山鄉知代村人。中國明代航海家、外交家、宦官。那麼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麼呢?
有人說明成祖派鄭和下西洋是為了尋找建文帝。個人覺的這很好笑,這個方法可行嗎,海外那麼大,建文要是真的跑到海外,單單靠鄭和與各國的首腦禮尚往來一下行嗎?
而且如果成祖真的擔心建文帝王的話,那麼他更應該擔心的是建文是否在國內(到國外了就成不了大氣),他應該在國內逐家的旁查。他應該進行七次全國性的普查。更重要的是,下西洋總共有七次,第七次的時候是他兒子發起的。他的孫子還準備了第八次(不過由於一個官員的從中作梗而停止)。
因此下西洋只是民間的說法。
明成祖曾經給西洋各國有一個詔書,這個詔書有以下這麼幾句話:「朕奉天命,君主天下,一體上帝之心,施恩布德。凡覆載之內,日月所照、霜露所濡之處,其人民老少,皆欲使之遂其生業,不至失所」。這一段話,天這麼大,天底下的人我都不希望他們失所,為什麼呢?我奉了天命,我是天子,我都讓他們過好生活,不讓他們失所,第一個。
「今特遣鄭和繼敕,普諭朕意」。今天我特別派遣鄭和上天下,告訴大家我的想法,我的這番意圖。「爾等祗順天道,恪遵朕言,循禮安分,毋得違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幾共享太平之福」。什麼意思?說你們都要遵守天道,不能夠因為你們人多就欺負人家少數,不許你們以強凌弱,大家要共享太平之福。這個理想很好啊,這是朱棣的一個想法,所以現在我派鄭和到你們那裡,告訴我的這番意圖,這一個理想是明成祖朱棣,對於天下秩序的設想。也就是他的天下觀,他的理想的世界秩序。我把它改稱「天朝禮制體系」,向全天下宣傳自己關於世界秩序的理想,這個秩序就是「天朝禮制體系」,就是全天下的各個國家之間不能夠凌弱,不能夠欺寡,共享太平之福的這麼一個和諧的世界,這是朱棣的最終理想,這個理想來源於哪裡呢?來源於中國傳統的儒家的天下觀,中國的儒家天下觀,宣傳的是:天子受天命統治中國,覆載之內不論近遠,大家一律平等,不能夠以強凌弱,以眾暴寡。
所以朱棣希望通過鄭和,去宣傳他的天下秩序的理想,建立天朝禮制體系,最終實現共享太平之福。所以鄭和的軍隊所到之處並沒有侵略別人的土地,並沒有掠奪別人的人口,並沒有搶奪別人的財物。恰恰相反,中國當時實行的政策叫「厚往薄來」,什麼是「厚往薄來」呢?就是我到你那兒去,我帶很多很多東西,很多很多財物給你。「薄來」,我從你那兒取來的東西少,很少,厚往薄來,這個思想是明太祖朱元璋提出來的,明成祖朱棣仍然堅持了這個思想,所以鄭和每到一地都要給當地有大量的賞賜。既然採取了這樣的方針,他達到了什麼樣的目的呢?所達目的首先是有很多國家,隨著鄭和的出使紛紛地到明朝來訪問,當時叫做「朝貢」,我們把它叫做「朝貢貿易」,就是明朝和很多國家之間建立了朝貢貿易關係,用傳統的詞叫做:「威德遐被,四方賓服」。有威有德,因為中國當時力量強大,當時經濟力量也強大,對各地有威有德,四方賓服,明朝的中國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地位。《明史》上說:「至其季年」,說到了明成祖的晚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受命而入貢者迨三十國」,就是30多個國家都來朝貢,「幅員之廣,遠邁漢唐」。就是它的範圍的廣泛比漢朝、唐朝大得多,「成功駿烈,卓乎盛矣」,真是興盛得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