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戲的起源 張良靠著皮影戲誘騙項羽突圍

優孟衣冠的啟發

優孟是春秋時楚國人,他口齒靈利,幽默風趣,楚莊王便把他留在宮中講故事、做滑稽表演,以取其樂,並戲稱他「俳優」。有一個大臣孫叔敖,對楚國的建立有很大的功勞。他有一個兒子,沒有安排做官。孫叔敖臨死前,很擔心兒子將來的生活,便把優孟叫到床前,囑咐了一番,然後對他的兒子說,我死後如果莊王不照顧你,生活上有了困難,你可去找優孟想辦法。

孫叔敖死後,楚莊王果然把他的兒子忘在腦後,致使孫叔敖的兒子衣食無著,流浪街頭乞食為生。在這個時候,他想起了父親臨死前的話,便去找優孟。優孟見狀很是傷心,便對他說,好吧,你回家等著吧。第二天夜裡,優孟穿戴上孫叔敖的衣冠,並模仿孫叔敖的聲音,在暗影裡說唱起來。聲音驚動了楚莊王,以為孫叔敖再生,出來觀看,不禁思念起孫叔敖生前對楚國的功勞,深深動情。優孟出來見楚莊王,楚莊王什麼也沒說,第二天就把孫叔敖的兒子封了官。這個故事可見《史記·滑稽列傳》。後世之人便把假裝演事稱作優孟衣冠了。

優孟是講故事做滑稽狀的人,他卻為了幫助孫叔敖的兒子,假扮孫叔敖教化楚莊王,使之幡然醒悟。他以假扮真演了一場戲,這就是他給後世的啟發:影子能幫假人演戲。演戲是教化人的一種方法。

張良設影誘敵

楚漢相爭的時候,劉邦和項羽為爭奪彭城(今徐州),有一場激戰。劉邦和謀臣張良守在彭城,彭城之外全是項羽的兵馬,雙方激戰多日沒分勝敗。眼見城破,劉邦很是著急,便讓張良想辦法。張良說,當今之計,只有逃離彭城。劉邦說,城外全被楚軍包圍怎麼能逃離呢?張良說,以假當真迷惑敵人,我們便可將兵馬撒出,悄悄逃走。

第二天夜裡,張良在四門城牆之上設上布帳,城門下燃起熊熊大火。他把用馬革做的皮人貼在布帳之上,穩穩地站著,手持兵器,現出很威武很平靜的樣子。到了深夜,城內戰鼓響起,東西兩門大開,城內一片喊殺之聲。城外項羽的兵馬以為劉邦從東西方向突圍,便調動兵力,齊集東西兩門,進行阻擋。不多時楚軍攻進城來,大吃一驚。擊鼓吶喊的全是彭城的老百姓,不見一個劉邦的軍卒。項羽抓到老百姓問,劉邦的軍隊哪裡去了?老百姓們說,他們早都走了,我們是在娛樂呢。項羽問,做什麼娛樂?老百姓們說,大王你看見城門上那些馬革影人了嗎?我們打鼓,它們喊呢!

項羽抬頭看見馬革影人,知道自己上了當。原來劉邦和張良的人馬,早在混戰時,悄悄地從南北兩門逃走了。

事過之後,彭城的老百姓齊贊張良的智謀:影人守城就糊弄了楚霸王。

宮女剪桐逗太子

漢文帝劉恆是漢高祖劉邦的兒子,因為不是長子沒有被封為太子,漢高祖死後,他的大兒子劉盈當了皇上,七年後便死了。這時候太后呂氏專權,沒有讓劉盈的兒子繼位,而是找了一個她喜愛的人做了皇上。大臣們為了反對呂氏專權,才迎接逃跑在外的劉恆當了皇上,史稱漢文帝。

漢文帝因為自己的教訓,早早地便把自己心愛的兒子劉啟立為太子,十分寵愛,可以說是要星星不給月亮。有的大臣說高處可以乘露,對孩子成長有利。漢文帝便下令造露台。有的大臣諫言花銷太重。漢文帝問,需用多少金子?大臣說,需百金。漢文帝笑笑說,百金,中人十家之產,何以台比?漢文帝便把露台建起來了。宮女每天晨起抱著太子上露台乘露。

劉啟嬌慣成性,成天撒潑打滾,哭哭鬧鬧,宮女們因此常常挨打,有的甚至被殺。面對兒子的胡鬧,漢文帝實在沒有辦法,就問鄧通,如何把太子逗樂了。漢文帝的寵信鄧通便說,等我看看,自然有辦法。

自此之後,鄧通便隨著宮女觀看太子的情形。的確,不論宮女們怎樣哄逗,太子就是悶悶不樂。立秋的那一天,一個宮女抱著太子望著窗外,窗外的梧桐樹葉被風刮得一片片落下來。不知為什麼,太子望著落葉嘎嘎地笑起來。

鄧通看在眼裡,想在心裡,他沉思片刻,告訴宮女一個巧妙的辦法。到了晚上,鄧通領著宮女們來到漢文帝的明光宮。兩個宮女將一個紗窗展開,其他的宮女便拿著剪好的梧桐葉子,在紗窗上舞動起來。這些桐葉有的被剪成人形,有的被剪成馬形,有的被剪成花草形,人騎在馬上奔跑,馬蹄把花草踢得紛紛揚起。

太子望著紗窗上被剪成各種圖樣的影子逗得拍掌大笑起來。漢文帝一見連連稱妙。鄧通自此又高昇一步。梧桐葉子被剪成人馬和花草,舞於紗窗之上,雖是漢宮中的驕奢,卻給後來的影戲找到了根據。

方士的奇思

漢武帝有一個年輕漂亮的妃子,姓李,史稱李夫人。生前深受漢武帝寵愛,不幸暴擊而亡,漢武帝常常思念她。人死難以復生,漢武帝作賦一曲名《哀蟬落葉》:羅袂兮無聲,玉墀兮塵生。虛房冷而寂寞,落葉依於重扃。

侍兒見武帝容色愁怨,便捧上紅粱之酒,用飾著文螺的花杯斟上讓武帝飲用。漢武帝連飲三杯,便覺色悅心歡,於是讓女伶出來,扶著他在延涼室歇息,不覺睡著了,睡夢中他見到李夫人,二人十分歡暢,李夫人授以蘅蕪之香,突然離去。漢武帝驚起,香氣猶著衣枕,便把延涼室改為遺芳夢室,自此更加思念李夫人。他把方士李少君(有的史籍上也稱少翁,齊人)找來,對他說,你能求仙,會煉丹使人長生不老,能否起死回生,重得李夫人呢?李少君笑笑說,可遙見,但不可通帳而寢。

後來有人就此事還寫了詩,詩曰:張燈作戲調新翻,顧影徘徊卻逼真。環珮姍姍蓮步穩,帳前活現李夫人。(《永平府志·風俗條》)

再後來,又有佚名詩作,寫的是皮影戲,說的也是此事。詩曰:機關牽引未分明,綠綺窗前透夜檠。半面才通君莫問,前身原是楮先生。(《清代北京竹枝詞·百戲條》)

詩中的褚先生,名叫褚少孫,他曾經補寫過《史記》一些章節。據說《史記》中涉及漢武帝設帳觀望李夫人事,是褚少孫所補寫的。所以把影戲說成「前身原是褚先生」,講的是影戲的由來。

皮影起源說還有如下幾種,均和宗教相關。

最早的傳說來自救世主觀音菩薩親臨人間宣講佛經教義的故事。「當時,人們對於乾巴巴的說教不愛聽,於是觀音菩薩悲傷地坐在竹林下,摘下竹葉隨手編弄成各種人形並且能做出各種動作,她覺得非常有趣,忽然,觀音菩薩想起若用這些竹葉編弄成的人形來表演佛教的故事該多動人啊!後來她在宣講佛經時,就掛起了竹簾,在簾後舞動起竹葉人形。夜幕,觀音菩薩用油燈的燈光把竹人的影子映在竹簾上,表演出各種佛教故事,因此吸引了很多人前來觀看。從這以後,影戲就產生了。」

俗講僧的薦亡超度說:俗講僧超度亡魂時,設圖像、畫像或剪成紙人掛在帳帷內,作為亡魂的象徵。此形式與後來的皮影戲很接近,或者說很像影戲的雛形。因此,有學者認為皮影戲由俗講演變而來。

孔子講學說: 山西地區傳言,當年孔子周遊列國講學,因為長相非常醜陋,怕影響聽眾情緒,授課之時用布簾遮擋自己,聽眾只聞其聲,不見其面,秦統一六國後,有人便將一些歷史故事,倣傚孔子隔簾講學的辦法,用說書形式進行演說後來又有人結合剪紙藝術並配上民歌說唱來表演。直到現在,陝西的藝人還把皮影戲叫做「隔簾說書」 把影戲與儒教聯繫起來,這在全國範圍內都是甚為少見的。

黃龍真人傳說: 山西皮腔紙影戲班供奉黃龍真人為祖師爺藝人們講,早在殷朝時,黃龍真人與他的外甥剪獸皮成人形在窗前自娛,後人據此剪成紙窗影人,隨之才有後來的紙窗影戲道教與影戲關係之密切,恐怕不亞於佛教道情皮影戲作為道教與影戲的結合體,流布甘肅陝西山西河南湖北等地,但這方面探討的文章還不多。

《項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