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諱是中國封建社會特有的一種現象,大約起於周,成於秦,盛於唐宋,至清代更趨完密。
陰曆一月古時本來叫「政月」,這是因為古代的皇帝都要在一年的第一個月裡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並決定一年的政事。到了秦朝,由於秦始皇一月出生,取名「嬴政」,以後就把「政月」改為「正月」。「正月」的「正」不再讀「政」,而讀作「征」了。
秦始皇的父親名子楚,於是把楚地改名為「荊」。
漢高祖劉邦的妻子呂後,名雉,當時文書上凡遇雉字,均用「野雞」二字代替。
漢文帝名叫劉恆,於是把恆娥改名為「嫦娥」,把恆山改名為「常山」。
漢光武帝名叫劉秀,因而曾一度把秀才的名稱改為「茂才」。
漢明帝名叫劉莊,當時竟把《莊子》一書改稱為《嚴子》。
唐太宗李世民,把中央六部之一的民部改為「戶部」。
宋仁宗名趙禎,為避諱,蒸包子蒸饅頭的「蒸」字就得統統改為「炊」字。更有甚者,宋高宗名叫趙構,為避「構」字而牽及夠、媾、購……避諱的字達50多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