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三個女皇的千秋功罪:
中國歷史上真正表裡一致的女皇是「周則天皇帝武曌」。「曌」(zhao)是武則天自造的專用字,意謂「日月當空,恩被天下」。說她的光輝、恩澤,像日月一樣永恆,普照大地。呂後首創「臨朝稱制」,慈禧太后照貓畫虎,稱「垂簾聽政」。其實,她倆都是權傾朝野,金口玉牙的女皇。只不過礙於男性世襲皇權,面上擺了個傀儡兒皇帝而已。沒有哪個女強人是說自己想當慈禧的。慈禧是一個只貪個人享受,不管臣民死活,玩弄權術和鼠目寸光的人。她是個「寧贈友邦,勿與家奴」的投降賣國賊。
一、呂後名雉(前?~180年),排行老四,字娥姁,秦時單父縣(今山東單縣)人,漢高祖劉邦髮妻。雉即野雞。由於她自小就機警伶俐,家人及村上人都管她叫「小野雞」。其父呂公(文)因「避仇家」,移居到彭城(徐州)沛縣。呂公是當地的名商大賈,與縣令關係密切。劉邦時為一亭長(相當於今鄉武裝部長)。一次,呂公過生日,縣文書官蕭何親為主持。說:賀禮不足1000錢者坐堂下。劉邦拜帖上謊稱一萬錢——實無分文,狎戲蹭飯而已!誆得呂公親出迎接,並讓於上座。呂公善相人。席間,他見劉邦言談豪爽,相貌奇偉,氣質至尊。甚喜,便以小女相許。劉邦自然是「萬分感激恩公厚愛」。這一年,呂雉30歲,劉邦33歲。婚後夫妻相親相愛,3年裡生有一女一男:即後來的魯元公主和漢惠帝劉盈。
劉邦在押送刑徒去驪山服役途中,不斷有人逃亡,釀成死罪。他索性放走剩餘囚犯,藏身於芒、碭山中。之後,在蕭何、曹參等人的擁戴下,聚眾起義,號沛公,響應陳勝、吳廣反秦。此間,呂雉上奉公婆,下育兒女,生活貧困潦倒,很不容易。特別是在楚漢戰爭開始不久(前205年),她與公婆被項羽俘虜,作為人質,受盡磨難。直到前203年,趁楚軍乏糧,劉邦用張良、陳平計策,與項羽講和。呂雉及公公(劉執嘉)等獲釋,劉邦才得以與家人團聚。夫妻劫後相逢,悲喜交集,忠貞相知,盡在不言之中。
呂雉的兩個哥哥呂澤、呂釋一直跟隨劉邦鏖戰沙場。呂雉盡心盡力照料劉氏一家老小,免去了丈夫的後顧之憂。前202年,項羽兵敗垓下(今安徽靈璧縣),自刎烏江。同年2月,劉邦在洛陽稱帝。呂雉名正言順地當上了皇后,入主未央宮。
楚漢逐鹿中原及大漢政權建立之初,劉邦出於政治需要和團結抗楚,曾分封韓信、英布、彭越、吳芮等7人為異姓諸侯王。這些諸侯王佔據了秦統一前中國東部6國的廣大地區,並擁有重兵,對大漢政權構成威脅。呂後在剪除異姓七侯王的刀光劍影中,先發制人,凌厲果斷,幫了劉邦的大忙。
(一)前197年,陳豨在代地叛亂,劉邦御駕親征,他將朝庭「內委呂後,外托蕭何」。期間,淮陰侯韓信屬下,告其與陳豨通謀。呂後與蕭何定計:假征陳豨大捷,朝臣百官紛紛入賀,唯韓信託病不出。蕭何借問病,勸韓信入宮,以釋眾疑。韓信剛入宮門,即被武士拿下,被呂後處死在長樂殿旁的鐘室之內,夷三族(父族、母族、妻族)。當初,蕭何曾月下追韓信,薦韓信為大將——今又出謀殺之。人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二)劉邦征討陳豨,途經邯鄲,調彭越兵助戰,彭稱病不去。劉邦怒,廢彭為庶人,並令其遷蜀。呂後得知,認為不能縱虎歸山,留有隱患。她將彭越誘至長安,遂即指使舍人告彭謀反,於前196年,擒而殺之,並滅其三族。她還把彭越屍體剁成肉醬,分送給各地異姓王,說要殺一儆百——其殘忍暴戾以至如此!
淮南王英布(即黥布。秦時犯法,在臉上刺字為黥刑。)接到肉醬,驚恐萬分……料定遲早逃脫不了呂後殺戮,便起兵反漢。劉邦知剿滅英布不易,自己又有病,想讓太子劉盈帶兵討伐。呂後聽說後,生怕劉邦借此機會,立戚夫人的兒子趙王如意為太子,便苦苦請求劉邦再次親征。劉邦不語,呂後便對劉邦晚年的寵姬、形影不離的戚姬夫人說:「好妹妹,陛下最喜歡聽你的話,你再勸勸吧!姐姐今生忘不了你的恩。」最後,劉邦還是聽從了戚姬的勸說,帶病出征,於前196年11月,平定了英布叛亂。
劉邦認為:秦朝的滅亡,在於把全國分為36郡管轄,而沒有分封同姓王。韓信等7個異姓王(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趙王張耳、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韓王信)的叛亂,使他下決心與諸大臣殺白馬,歃血為盟:「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於是,劉邦在異性王的故地,分封自己兄弟子侄等9人為王(他們是:長男齊王肥、趙王如意、代王恆(孝文帝)、梁王懨、淮陽王友、淮南王長、燕王建、兄男吳王濞、弟男楚王交)。
後宮佳麗三千,劉邦獨幸戚姬。呂後因此對戚夫人恨之入骨。戚夫人生的兒子,劉邦為他起名「如意」,封為趙王。並常說如意「類我」,有帝王之才。劉邦嫌太子劉盈仁弱,無雄才,就想立如意為太子。由於眾大臣的反對,以及呂後恭請已隱退的張良出謀劃策:令太子「卑詞安車」,去商山(今陝西商縣)請了秦末隱居的「四皓」——劉邦非常敬重的4位長者(唐宣明、崔廣、周術、綺裡季),讓他們出山輔佐太子。他們4人進言不要更換太子,劉邦只好作罷。一次宴後,劉邦指著跟隨太子離去的「四皓」背影,對戚夫人說:「看來我更換太子的願望是行不通了。其(太子)母結黨,羽翼已成。即使我強行立了如意為太子,你母子也站不穩腳跟。呂氏一朝權在手,你能臣服於她,怕她也不能容你。我一生最大的失誤是沒有及時看穿她的野心,早期處置掉她。」言罷,老淚縱橫,一籌莫展,悲痛地唱起楚謠《鴻鵠歌》:
「鴻鵠高飛,一舉千里,羽冀已就,橫絕四海。橫絕四海,又可奈何!雖有繒繳,尚安所施!」
前195年4月,劉邦駕崩長樂宮,享年61歲。太子劉盈即皇帝位(17歲),是為惠帝,呂雉被尊為皇太后。惠帝年少仁弱,朝庭大事均由呂後裁決,使之成為日銜天憲的女皇。她心狠手辣、枉殺大臣、妒害嬪妃、毒如蛇蠍。
劉邦屍骨未寒,她就把戚姬下獄,令人拔盡戚姬頭上根根青絲、穿上「赭服」(囚衣)舂米。後又砍掉了戚姬的手足,挖出雙眼,熏聾兩耳,用藥毒喉,變成啞巴,投入廁中,名曰「人彘」(人豬),始作俑者。不久(前195年),她又毒死了趙王如意。劉邦8個兒子她親手殺掉3個。她把淮陽王劉友,關在牢裡活活餓死;梁王劉懨因不願娶呂產之女為妻,被她逼迫自殺。活下來的,除了她自己生的惠帝劉盈外,僅剩下淮南王劉長和代王劉恆(薄夫人生,後被立為孝文帝)。
呂後為專制統治的需要,還把親外孫女(魯元公主的女兒,未滿10歲),冊立為皇后,嫁給兒子惠帝(21歲),開了不顧人倫廉恥、甥舅通婚的先河。
惠帝在豬圈中見到了「人彘」,便驚恐失色,不能自已。呂後毒死趙王如意,惠帝抱屍失聲慟哭。對母后的血腥殘忍,憤懣而無力回天。自此他再也不問朝政,沉湎酒色。於前188年秋,憂鬱而死,年僅24歲。呂後以太皇太后身份「臨朝稱制」,當上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名義上不是皇帝,而實際上是皇帝的女王。後來,清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即效此史典,沽名釣譽。
呂後擅權,開始排斥老臣,擢拔親信,分封諸呂為王,營造呂氏天下。她先是罷了右丞相王陵,絳侯周勃也被剝去太尉(國防部長)。對曹參、陳平等「分而治之,乘時處之」。她追封其父為宣王,追封其長兄呂澤為悼武王,次兄呂釋為昭王。封其侄:呂祿為趙王,呂產為梁王,呂通為燕王,呂台為呂王。還加封呂種為沛侯,呂更始為贅其侯,呂忿為呂城侯,呂他為愈侯。她還封妹妹呂嬃為臨光侯,姐姐之子呂平為扶柳侯。封娘家為王的人達12人之多,這在中國皇室中,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呂後把劉邦封的劉姓王,幾乎屠戮殆盡。她又擔心封的呂姓王太多,今後呂氏地位會受到動搖。還想出了讓劉呂聯姻的花招。劉邦的第五子梁王劉懨,就是因為不願娶呂產之女為妻,而被逼自殺的。
前180年7月,呂後病重。她把諸呂王喚至病榻前,部署應變,安排後事:命呂祿領北軍、呂產領南軍,嚴密控制京城和皇宮的警衛。不要讓太尉周勃掌握兵權;要把陳平閒置,此人無我的駕馭,遲早要造反。要讓呂祿的次女當皇后。千萬不要離開皇宮去為我送葬……這些臨終策劃,不失為一個女政治家的深謀老算!可令她失望的是,諸呂都是些草包飯桶!她一死,在世的老臣們,便拿出劉邦與他們歃血約定的盟誓——「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丞相陳平、太尉周勃和朱虛侯劉章起兵,裡應外合,諸呂被迅速翦滅。他們把諸呂及呂姓宗親,一網打盡、趕盡殺絕。呂後領養的惠帝假子(惠帝本無子)4人,也被斬草除根。群臣議定,迎代王劉恆為帝(漢文帝)。呂雉使諸呂篡漢的美夢,被擊得粉碎!
有的學者認為:呂後執政的8年,繼續推行與民生息、重農抑商、獎勵農耕政策,使戰後的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史書上講「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民務稼穡,衣食滋殖」。呂後還廢除了夷三族罪和妖言令等嚴刑苛法,應當予以肯定。筆者以為:這不能完全算是呂後的功勞。大漢治國安邦的國策,均由蕭何組織制定。社會安定和人民休養生息,是「蕭章曹隨」和陳平延承的結果。呂後只不過是沒有過多干擾,放手讓朝臣們依法去做罷了。也別說,諸呂沒有被夷三族,還真的得益於這項法律的實施。
二、武則天名曌(624年~705年),小名二囡(Nān),并州(今山西文水東)人。其父武士擭(yuē)是販賣木材的大商人,追隨唐高祖李淵起兵反隋,官至工部尚書、荊州都督,封應國公。其母楊氏為名門才女,能「明詩習禮」、「閱史披圖」,是隋疏宗楊達之女。楊氏為續絃(填房),生3女,武則天排二。武士擭前妻遺下武元慶、武元爽兩個兒子。
武則天有許多神話傳說:說她出生在四川廣元縣(古利州)。說廣元黑龍山下有黑龍潭,其母夢與黑龍交,生武則天;《大唐新語》還記述武士擭請術士袁天剛給妻兒相面,說武則天「龍睛鳳頸」,貴不可言!筆者以為,這些都是對名人的神化杜撰。
公元637年,武則天剛滿14歲。唐「太宗(40歲,正壯年)聞其美,召入宮」。其母深知宮闈險惡、伴君如伴虎,曾傷心大哭。小二囡卻勸慰母親,欣然前往。入宮後賜名武媚,封為才人。日本版《武則天》說:武則天是在御車中,侍奉唐太宗換衣時,被寵幸的,此後一直坐冷板凳。這是可信的——因為假如不被冷遇,到太宗英年早逝(51歲),武則天正值春蕾乍開的生育年齡(14~25歲)為什麼沒留下一男(唐太宗有13個兒子)半女呢?她始終處在才人位置,沒有陞遷,也可以佐證。武則天活到82歲,是個生育力很強的女人。她再嫁唐高宗李治後,每兩年生一個孩子,生了4男2女6個孩子。其中,為爭奪後位,給王皇后栽髒,她親手悶死了一個未滿月的女兒。
史書反映武則天生性剛毅的一個典故是:一次,她侍奉唐太宗觀看太監馴馬。此馬名獅子驄,性情暴烈,桀驁不訓,有數人被掀於馬下。太宗心馳神往,驀然說道:「誰能制服此馬,朕賞銀百兩,絹繡十匹。」武才人見侍者中無人應聲,便大膽應旨。太宗問她用什麼辦法制服此馬,武則天說:「臣妾請陛下賜三樣東西:鐵鞭、鐵撾(錘)和匕首。妾先用鞭子抽它;若不服,再用鐵錘擊打其頭;再不服,就用匕首割它的喉嚨。」唐太宗聽後不以為然,認為她是個殘忍的女子。事實也證明:後來的則天皇帝,就是用這種手段,對付她的政敵的。
唐太宗睿智英武,戎馬一生,卻喜歡溫順柔美的女子。徐惠妃深受寵愛,從才人、婕妤,一直陞遷到充容。「英雄愛美人」在唐太宗身上演繹得淋漓盡致。武才人天庭(前額)飽滿,地額(下頷)方圓,眉目明媚,隆鼻方臉,給人以生動不失堅定,活潑不失剛毅的感覺,有包容山河的氣量。太宗九子李治性仁懦,心無仲裁,恰恰就喜歡剛強碩健而有主見的武則天。公元648年,唐太宗病重,武才人侍於榻前。太子李治常去後宮探視父皇,竟然對大他4歲的武才人產生了愛慕之情(時年李治20歲,武才人24歲)。武才人心領神會,自然不會放棄這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她明白:一旦太宗歸天,凡沒有生育過的嬪妃侍妾,都必須出家為尼,終生面對古佛青燈。這對一個不甘人下的年輕女子而言,是多麼殘酷啊!於是,她抓住時機與李治幽會,並以身相許。太子李治承諾:「待萬事次第解決,定善處,決不將汝拋棄。」公元649年,唐太宗病逝,太子李治登基,是為唐高宗。開國元老長孫無忌和褚遂良輔政。武才人與沒有生育過的眾侍妾,入感業寺削髮為尼。
王皇后沒有生育,蕭淑妃美麗妖艷,深受唐高宗寵愛,引起了王皇后嫉妒。二人相互攻訐,使唐高宗處於兩難境地。公元651年6月的一天,是唐太宗逝世二週年忌辰,也是李治為父守孝期滿的日子。這一天,唐高宗李治到感業寺祭奠父皇,藉機看望了武才人。武才人在感業寺整整兩年的苦苦等待,受盡煎熬。她對孤燈,想往事,不知流了多少淚水……漫漫長夜,她寫下了許多悱惻感人的詩句,抒發了對夢中李治的思念:
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億君。
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看石榴裙。
當武才人見到唐高宗時,真是喜從天降!她如醉如癡……淚似湧泉,把李治攬於懷中。李治聽到了武才人怦怦心跳,感覺到了武才人的急促呼吸。一種母愛的溫暖和撫慰由心底油然而生……自此,二人幽會不斷。
一天,在感業寺,武才人告訴心上人李治自己懷孕了,李治喜上心頭。他想:是讓武才人離開感業寺的時候了,便把此事告訴了王皇后。王皇后與蕭淑妃爭寵處於劣勢,且蕭淑妃已生了兩個公主,如今有孕在身。倘若她再生個兒子,自己別再想有出頭之日了。於是,她想把武才人拉到自己一邊,也多了一個與蕭妃抗衡的法碼。主意拿定,王皇后便滿心歡喜地把武才人接進宮裡,讓她把頭髮留起來,皇上仍然封其為才人。永徽三年(652年)她生兒子李弘後,武才人被晉陞為昭儀,大大提升了她在後宮裡的地位。
武昭儀的進宮,似乎讓唐高宗相識恨晚。他對武昭儀好像有說不完的話,天天廝守在一起。這不但激怒了蕭淑妃,也使王皇后始料不及。於是,王、蕭二人又對武昭儀充滿了嫉恨,聯手把矛頭對準了武昭儀。武昭儀深知宮中勾心鬥角的殘酷,退是沒有出路的,她只能坦然面對。然而,王皇后的舅舅是宰相柳奭(shi)。蕭淑妃也有勢力強大的關隴集團支持。她二人都盤根錯節於上層貴族利益之中,斗倒他們,談何容易。
王皇后雖然賢德文靜,但有架子,不會團結使用下人。武昭儀則反其道而行之。她把皇上賜給她的東西,不管多少,都分賞給宮女太監。王皇后越是看不起的人,她越是親熱。她也當過宮女,能體諒他們的苦處,從不虐待他們,也不對他們耍脾氣。她很快便贏得了宮女太監的敬重。王皇后和蕭淑妃的一言一行,盡在武昭儀的掌握之中。
後宮爭寵的火藥味,很快便傳到了前朝。宰相柳奭終於提出了立無身份宮女為唐高宗生的長子、燕王李忠為太子的主意。這既保住了王皇后的地位,又堵住了武昭儀之子當太子的去路,可謂一箭雙鵰!柳奭串通輔政老臣長孫無忌、褚遂良和韓瑗等宰相,向唐高宗遞交了奏折。這給了武昭儀當頭一棒!使她清醒地認識到:自己也必須要有一夥重臣的支持;不扳倒王皇后,就無自己的立足之地。她開始運用自己的才智培植親信,建築自己的保護壁壘,挖大權在握關隴集團的牆角,見縫往前朝摻沙子。
唐高宗素以仁弱著稱,凡事沒有主心骨。朝庭上多聽教於大臣,使他既自卑又羞愧。他渴望有一個知心、又不失體面的賢內助。唐高宗的心理活動,武昭儀瞭如指掌。有時,她在有意無意中問起唐高宗朝庭的事情,以把握時局動向。一次,鄭州刺史許敬宗送來請求告老還鄉的奏折。唐高宗舉棋不定,想聽聽武昭儀的意見,真是天作之美,正中昭儀下懷。高宗說許敬宗是南方士族,才氣橫溢,秀才出身,曾為秦王李世民府十八學士之一,頗受先帝器重。唐太宗征高麗,他馬前受旨擬寫詔書,「七步而成」,文詞華美,受到讚賞。許敬宗當過太子李治的侍從,唐高宗即位後被任為禮部尚書。他因不是關隴集團的人,處處受到排擠。後因一件小事與關隴集團相左,被貶為鄭州刺史。他這次上表告退,有試探唐高宗能否衝破關隴集團的壟斷,讓他官復原職的用意。武昭儀聽說後,就勸高宗說:「許敬宗既然是個人才,又是先帝的舊臣,你又喜歡他,哪為什麼不用呢?可先讓他做修史的官,位高卻無權,朝臣也不會有異議。」唐高宗覺得這個主意實在是太好了,便把許敬宗召回,授銜衛尉卿,加封弘文館學士,兼修國史。許敬宗感激涕零。隨後,武昭儀派人向許介紹了事情經過,許也知曉了宮內的爭鬥情況,表示了今後的孝心。二人心照不宣,武昭儀終於在朝中有了支持者。
武昭儀為登上皇后寶座,進一步陷害王皇后和打擊蕭淑妃,竟機關算盡泯滅良智,自導自演了一幕「虎毒(不)食子」的醜劇。公元654年(永徽五年)武昭儀又生了一個女兒。王皇后礙於情面,一天,她便去武昭儀的寢宮看望。武昭儀不在,她看了看小公主後便走了。不一會兒,武昭儀回來,驚呼小公主已死去——實際上是她自己掐死了女兒!唐高宗也來了,因為聽說只有王皇后來過,便認定是「皇后殺我女」。王皇后的厄運從此注定。武昭儀捨出孩子,套住了「狼」。
武昭儀雖然也是名門之女,但因父亡,家境中道窘迫,關隴貴族笑她寒微無依。唐高宗為抬高心上人的地位,借追贈祖父唐高祖李淵之名,追封武昭儀的父親武士擭,以此證明武昭儀是大唐開國元勳之後。緊鑼密鼓進行的還有,在武昭儀的授意下,許敬宗上奏,請封武昭儀為「宸妃」。這一名號絕無僅有,是武昭儀獨創——地位僅次於皇后。武昭儀向朝堂內外,發出了要當皇后的信號!此舉一開始,便受到關隴集團的猛烈抨擊和強硬反對。宰相韓瑗、來濟等人對唐高宗說:「前朝從無這種稱號和做法,今上不能始作俑者,留下罵名啊!」後來,韓被許敬宗、李義府誣陷與褚遂良圖謀不軌,貶為振州刺史,死去。來濟也被貶官,後逢突厥入寇,又遣他拒之,戰死。
王皇后惶惶不可終日,走投無路之際,用「越文種七術之一:求神拜鬼」。《舊唐書·后妃傳》說:「(皇)後懼不自安,密與母柳氏求巫祝厭勝。」(制模擬小人,針刺其心,咒其死)事情敗露後,王皇后遭幽閉,柳氏禁止入宮,更加速了倒台。王皇后的舅舅、宰相柳奭也受到牽連。他先是貶為吏部尚書,又被貶為遂州刺史、萊州刺史……唐高宗廢黜王皇后的決心下定,只待時日了。
唐高宗擁立新皇后的打算,還遭到他的舅舅長孫無忌和褚遂良兩位開國元老、顧命大臣的強烈反對。他倆得到了關隴實權派人物的多數支持。他們說:「武昭儀狐媚惑主,出身微賤,不配做皇后!即使要易皇后,也要選大家閨秀,絕對輪不到她頭上。」褚遂良甚至叩頭流血,以死抗爭。他還置笏殿階,以乞歸田里相威脅。為避免正面衝突,武昭儀勸說高宗,伉儷相攜,親自到長孫無忌府上拜訪,想以骨肉親情軟化矛盾。然而,長孫無忌禮物收下,強硬立場卻絲毫沒有鬆動。陰附武昭儀的禮部尚書許敬宗和「笑裡藏刀」的中書侍郎李義府,竟與反對派在朝堂之上吵了起來!廢立皇后,舉步維艱……
在這場廢立皇后的爭鬥中,有一個人卻稱病不朝,不置可否。他就是三朝元老,戰功卓著、聲望極高的重臣李勣,即幫助唐太宗李世民打天下的軍師徐懋公(曹州離狐——今山東鄄城西南人),名徐世勣,為避諱太宗「世」字,稱徐勣。後賜姓李,封英國公。李勣「臨敵應變,動合時機」,善於用人和趨避,使他一路丰采地活到了75歲。武昭儀在向高宗分析朝局時說:「李勣可能看到關隴集團的擅權霸道,自己又無實權,而不願與之同流合污。如果能得到他的支持,事情就好辦了。」唐高宗覺得武昭儀言之有理。於是,便在內庭召見了李勣,向他問起廢後的事。李勣笑著答道:「此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斬釘截鐵地表明了態度。他還暗示高宗,必要時可採取果斷措施。唐高宗與武昭儀如同吃了定心丸。事出永徽六年(655年)九月。
同年 十月十三日唐高宗發佈了易後詔書,將王皇后和蕭淑妃廢為庶人,立武昭儀為皇后。十一月一日舉行了冊封大典,高宗破例讓武皇后乘坐重翟車(皇上用車),直達皇宮西邊的肅義門,接受文武百官及各族酋長的朝拜。武後藹然微笑,充滿自信。大唐政權,從此打上了武後的璽印。
唐高宗氣虛體弱,易後事定後,又增添了背痛、雙臂麻木症狀(冠心病)。他時常頭暈,朝堂上精神恍惚,不能立斷。逐漸形成了事事由武後幕後裁決的習慣。有時高宗體力不支,乾脆就委託武後上朝,坐在珠簾後面聽政,並處理朝務。由於武後的精明幹練、穩妥中正,大臣們也心悅誠服,習以為常。但她沒有被勝利沖昏頭腦。她要翦除異己,鞏固地位。她明白太子身繫國家安全,是政權穩定的根本。她身為皇后,要做的頭一件事,就是要盡快地廢掉反對派、關隴集團擁立的太子李忠。她授意新貴禮部尚書許敬宗,給唐太宗上書:「今武皇后子即嫡子,已成人。庶子李忠不能再留在太子位上。不去,則國難無窮。」關隴集團的反對派在易後問題上敗北,這次易太子更是束手無策,多數人看風使舵。永徽七年正月,唐高宗立武後長子李弘為太子。李忠被廢,貶為庶人。
當時朝庭中,武後已有了許敬宗、李義府、御史中丞袁公瑜等人。他們聯手組成擁護武後的堅定政治勢力。德高望重的李勣一派,也支持武後。剷除反對勢力關隴集團的時機成熟。王皇后的舅舅(一說為外公)原宰相柳奭是關隴集團的頭目,再一次被貶到萊州。顯慶二年(657年),武後指示許敬宗勾其謀反,坐誅。永徽六年(655年)九月,褚遂良被貶為潭州都督,又遷至桂州都督,繼而又以謀反罪貶到愛州(今越南清化),658年憂鬱而死。顯慶四年(659年),有人狀告太子冼馬(李忠秘書)韋季方等與朝庭大臣勾結營私。又因為韋季方是長孫無忌的故舊門生,許敬宗便用酷刑逼供,逼韋承認與長孫結黨謀反,韋以自殺抗爭。最後許敬宗還是做了手腳,長孫無忌仍然以謀反罪削去太尉職和趙國公爵位,流放黔州,隨即被逼上了吊。長孫無忌是「佐太宗定天下,功第一」的兩個顧命大臣之一(另一個是褚遂良)。他是唐高宗的親舅。長孫皇后36歲就走了,老舅是太子太師,一手調教了李治。就因為不同意立武後,外甥在位就落此下場,悲哉!在這次大清洗中,柳氏與長孫家族共有13人被殺。關隴集團覆滅。
麟德元年(664年),蓬萊宮鬧鬼,有人看見王皇后和蕭淑妃的幽靈在宮中出沒。武後令道士郭行真到宮內設壇驅鬼。太監王伏勝密告高宗。高宗認為武後有失體統,非常生氣,產生了廢後的想法。他秘密召來西台侍郎上官儀,命他起草廢後詔書。武後得到耳目的匯報,很快就趕到高宗面前,撕毀了墨跡未乾的詔書,滿懷委屈地質問高宗:「你經常生病,龍體欠安。為了江山社稷和皇上,我殫精竭慮,食不甘味,日夜操勞,生怕出半點差錯!陛下卻背著我,聽信讒言,商議廢我。天理何在!」唐高宗秉性懦弱,被問得張口結舌,支唔推說是受了上官儀的挑唆——當朝天子竟如此荒誕不經!武後大怒,把上官儀投進大獄。並指使許敬宗等人誣陷其與王伏勝、廢太子李忠謀反。結果,上官儀被拷打致死獄中,兒子上官廷芝和宦官王伏勝砍頭,上官一家籍沒宮中為奴。廢太子李忠聞訊自縊。
這場「廢後」鬧劇收尾後,武後的權力空前鞏固,高宗對她言聽計從,無可奈何。唐高宗事實已成為一個擺設,朝庭中,事無鉅細,他都交給武後處理。武後在紫宸殿設下(翠)珠簾,帝、後共同聽政。唐高宗也就免去了再回家(後宮)商量的麻煩。在中國歷史上,皇帝與皇后平起平坐上朝理政,這還是第一次!破了天荒。他倆被滿朝文武官員和天下臣民尊為「二聖」,得到了公開承認。上元元年(674年),唐高宗頒布聖旨詔告全國:「今後皇帝改稱天皇,皇后改稱天後。」武天後名正言順,武天後的地位和名聲得到進一步提升。
武後為提高自己、炫耀「二聖」治理天下的豐功偉績,還效仿秦皇、漢武,攛掇唐高宗去泰山封禪。乾封元年(666年),浩浩蕩蕩的皇家車騎傘蓋數萬,從洛陽出發,走了兩個月到達泰山。唐高宗登上泰山之巔祭天,又在社首山降禪方壇祭地。隨後,武後也率領公主及皇親國戚、親王重臣的夫人們,登壇祭拜,這也是獨樹一幟、史無前例的。
上元二年(675年),高宗對武天後的信任,達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他提出了要讓天後暫攝國政,自己安心養病的主張——他連朝堂也不想去了。此論一出,便招來了滿朝文武的反對之聲。中書侍郎、宰相郝處俊冒死對高宗說:「自古以來都是天子理政,皇后理內。天子管男教,皇后管女訓。天子理陽道,皇后治陰德。皇上替天行道,天理不能違啊!」他勸說高宗,要謹守大位,不要把國柄授給外姓之人。他的慷慨陳詞,贏得了朝庭多數人的支持。武天後的大兒子、太子李弘也對母后想攝政不滿。李弘的仁弱,類其父。他的健康狀況不佳,也是經常生病。就在此議過後不久,李弘突然病亡,有傳言說是武天後毒死了她自己的兒子,年僅23歲。李弘既亡,武天後立老二李賢為太子。誰想李賢更倔,他對「天後毒死太子」深信不疑,拒不與武天後見面。他還與同夥把詮釋後的《後漢書》獻給高宗,暗示皇后(比呂後)專權,必生禍根,鑄成大錯。後來,有人告發李賢在東宮(太子宮)私藏武器,圖謀不軌。於是,高宗立三子李顯(哲)為太子,把李賢廢為庶人,貶到巴州(四川奉節一帶)。9年後,武太后對這個兒子還是不放心,生怕他被人利用造反,便派左金吾將軍、酷吏丘神勣帶兵,去李賢住宅監護。丘神勣更簡單,一到巴州,便逼李賢自殺了,年31歲。神龍二年(706年)遷陝陪葬乾陵,即章懷太子墓。當然這是後話了。
武天後當政的美夢,受到了抵制。她只好暫避鋒芒,等待時機收拾這幫反對勢力。
武天後和唐高宗於永隆二年(681年),還到嵩山封禪。武則天把祈天詔書拋向天庭,請求天帝保佑她江山萬代。詔書(金製)後來被人在山谷中發現,至今保留在嵩陽書院中。唐高宗封禪回京後,就大病不起,健康每況愈下。病床上,他不得不考慮身後之事了。他想:皇后擅權,威懾朝臣,走呂後的老路也未必不能?太子李顯不務正業,一心玩樂遊獵,處事荒唐。四子李旦比他也強不了多少……為防止武後篡位,唐高宗想出了再立李顯之子李重照(未滿月)為皇太孫的主意,這樣不就代代相傳了嗎!對此,武天後欣然同意。
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唐高宗病危。他召侍中、宰相裴炎到貞觀殿受旨:「(你要)用心輔佐太子,軍國大事,委天後栽決。」宣畢,當晚駕崩,享年57歲。遵遺詔,太子李顯即位,是為唐中宗。尊母親武天後為皇太后,太子妃韋氏為皇后。《舊唐書》裡描寫李顯是「志昏近習,心無遠圖,不知創業之難,惟取當前之樂」。他是位「扶不起來的孱主(天子)」。武天後精明強幹,4個兒子沒一個稱她的心。她說:只有女兒太平公主「類我」。
唐中宗登上大寶的第二天,就提升韋皇后的父親韋玄貞為豫州刺史。韋皇后也是個權欲極強的女人,她想要像婆婆那樣把持朝庭,身邊沒人怎麼行?便唆使中宗調父親入閣當官。中宗不但滿口答應,還再提升岳父為侍中(宰相)。她還把自己奶娘的兒子授官五品,真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受遺詔輔政的宰相裴炎認為:韋玄貞無彈丸之功,兩天之內便提到宰相高位,不合情理,也有悖祖制,便苦苦勸說中宗收回成命。中宗不僅不聽,還訓斥道:「朕就是把天下送給韋玄貞,又有何不可,還吝惜一個侍中的官職嗎?」無奈之下,裴炎密報給武太后。皇太后覺得中宗做事荒唐至極,怒不可遏,便與裴炎商定廢黜中宗。嗣聖元年(684年)二月六日,武則天當機立斷,把百官上朝改在乾元殿舉行。乾元殿是商定軍國要事和舉行重大儀式的地方,大將軍程務挺已率羽林軍在宮內外警戒。武太后和中宗進殿就坐。中書令裴炎和中書侍郎劉禕之鄭重出班,宣佈太后懿旨:「中宗昏庸無德,不能為一國之主,廢為廬陵王。」中宗抗議說:「我有何罪?」武太后大聲斥責說:「你想把江山讓給韋玄貞,還說無罪!」隨即,中宗被帶出大殿,並被軟禁了起來。殿中裴炎繼續宣讀太后令:「廢皇太孫李重照為庶人,流放韋玄貞到欽州(今廣西欽州)。」至此,唐中宗的嗣聖年號,只使用了44天便灰飛煙滅。
第二天,太后宣詔,立第四子豫王李旦為皇帝,是為睿宗。詔書說他「謙恭孝友,好學,工草隸,尤愛文學訓古之學」。其實,李旦對政治毫無興趣,照樣沒有執政經驗。武天後乾脆讓他另住別殿,她獨自在紫宸殿設置淺紫色簾帳,上朝「垂簾聽政」。這回,她成了大唐名符其實的最高統治者,時年60歲。
武太后從當上皇后的那天起,一刻也沒有忘記網羅人才,培植親信,其中良莠不齊,有頂呱呱的好人,也有臭名昭著的「人貓」(李義府)和酷吏(來俊臣、周興等)。她提拔和任用的名臣名相有狄仁傑、桓彥范、敬暉、宋璟、魏元忠、姚崇、張九齡等。
儀鳳元年(676年),由於官僅六品的大理丞狄仁傑「斷獄以平恕稱」,又敢犯顏直諫,為武後賞識,被提升為侍御史。太學生魏元忠上書要求改變「重門弟,而不重視真才」的用人制度,被武後重視,累遷為監察御史。武後用人,不拘一格。如:被充做宮奴的上官儀的孫女上官婉兒,在其母鄭氏的教育下,對文章詩詞、琴棋書畫頗有造詣。武後聽說後,便叫來測試,憐其才,讓她做了自己的貼身「秘書」。她還起用婁師德、裴行儉為將,平定東、西突厥之亂,抵禦吐蕃,並設置五大都護府,確保了邊境的安全。武太后垂簾聽政後,還任命她一手提起來的中書侍郎劉禕之為宰相,太常卿王德真為侍中,把宰相班子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讓武太后始料不及的是,在她獨自當政的頭一年(684年),便發生以徐敬業為首的,一些勳舊大臣子孫發動的叛亂。徐敬業是李勣的孫子。李勣死後襲爵英國公,歷官太僕少卿、眉州刺史。他因貪污和賭博被貶為柳州司馬。其赴任途經揚州,便與一起被貶官到南方的給事中唐之奇、長安縣主簿駱賓王、太子詹事司直杜求仁、前盩厔尉(今陝西周至)魏思溫的監察御史薛璋等,「各自以失職怨望」,聚在一起策劃反武。他們知道朝庭中也有人對武後執政不滿,只是敢怒而不敢言。這正是內外呼應敗武的好時機。當時揚州沒有都督,由長吏陳敬之管理州務。於是,他們指使人誣告陳謀反,由薛璋以奉使身份將陳捕殺,徐敬業自封揚州司馬,組織囚犯、役丁、工匠數百人,佔了揚州。他們議定:以匡復被貶的廬陵王李顯(中宗)為旗號,由駱賓王撰寫《討武曌檄》佈告全國;推徐敬業為統帥,魏思溫為軍師,九月起兵10萬反武。隨後,裴炎外甥、監察御史薛仲璋也加入了進來。
消息傳到洛陽,武太后面對措詞犀利、攻擊她的檄文,不但不反駁,還對駱賓王的才氣讚不絕口,表現出中國千古女帝第一人的雍容大度。她對宰相們說:「多麼優美的詞句,其文句之工堪稱稀世之作。這樣的優秀人才,竟落魄不遇,這是你們宰相的過失啊!」她命令大將軍李孝逸為揚州大都督,統兵30萬征討。她同時剝奪了徐敬業的世襲爵位和李姓。徐敬業一夥分析錯了形勢。他們起兵後,響應者寥寥無幾,就連他的叔叔、潤州刺史李思文也按兵不動。叛亂只支撐了3個多月,年底即大敗,徐氏兄弟逃往潤州,想渡海投高麗(朝鮮),為部下所殺,「徐敬業之亂」正寢。
對於那些利用徐敬業叛亂,朝中以宰相裴炎為首的一幫藉機勸她歸政中宗李顯的人,武則天逐個進行了清洗。「後稍肆」「裴炎常因事固爭」,因此,是首當其衝清除的對象,使其「系獄坐死」。她還處死了大將軍程務挺等人。
平定叛亂後的新年,武太后高興,改為垂拱元年(685年)。意為:只有我「垂拱執政」,天下才能大治。新年伊始,她召集群臣,以服我無商量的口氣對他們說:「朕輔先帝20餘年,為天下事日夜操勞。你們的奉祿官爵是朕給的,國泰民安是朕治理的。先帝走時,把江山社稷托付給朕,朕心中只有天下百姓。讓朕痛心的是,這次帶頭反對朕的竟是顧命宰相和大將,人心難測啊!你們當中的遺命老臣,倔強難制的有超過裴炎的嗎?你們當中的將門之後,聚亡命之徒造反有勝過徐敬業的嗎?你們當中兵權在握、克敵制勝有在程務挺之上的嗎?這三位人傑,朕照樣能殺他們!你們之中有超過這三人的,就早點站出來鬧事。若不能,就俯首貼耳為朕辦事,不要做出令世人見笑的事來。」武太后言真情切、推心置腹,毫無恫嚇之意。百官明白:她說得到,做得到。
武太后在根深蒂固的正統儒家思想,男性當政的社會裡,要臨朝聽政談何容易。她必須面對來自各方面頑固封建勢力的攻擊和挑戰。她掌權的第三年(686年)九月,新豐縣有個地方,在雷雨交加的一夜之間,竟長出了一座高300多尺的山(今天看可能是地殼變動所致)。江陵人俞文俊上書說:「陛下以女主居陽位,把剛柔顛倒了,所以地氣隔塞,造成這種山變之災。這可是不好的兆頭啊!」顯然是勸她下台。她很生氣,便把俞流放嶺南,後被六道使所殺。更讓武太后不解的是,就連她親手提拔的宰相劉禕之,也背後說她的壞話:「太后既然是廢了昏君中宗,而立明主睿宗,就不該再臨朝稱制了,應歸政皇上,以安天下。」此時,正巧有人告發劉禕之與許敬宗的老婆私通,武則天便派王本利拿了她的敕令去審問他。劉說:「不經過皇上的詔書,能算數嗎?」表示了對武的蔑視。武太后大怒,逼劉自殺了。這件事,使她對文武大臣的信任,產生了懷疑,認為他們也是靠不住的。她必須徹底粉碎套在女人頭上男尊女卑的枷鎖及利用陰陽學說輕視婦女的行為。她立志要做個女皇帝給男人們看看,讓歷史改寫!不當呂後,遭後人唾罵——要當光明正大的皇帝——即是挨罵,也值了——何況,功罪曲直,還沒有定論呢……於是,她把「制獄」的對象,殺向那些在她走向女皇的道路上膽敢言「不」字者!另一方面,她開始追封武氏家族,以鞏固皇權,為登大寶做好鋪墊。早在光宅元年(684年),武後垂簾聽政的時候起,儘管遭到宰相裴炎等一批元老的反對,她還是追封其父武士擭為王,還按諸侯之禮,在她的老家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設武氏五代祠堂。其侄武承嗣、武三思、武攸緒、武攸寧等5人被陞官提拔,在朝庭形成了一股強勁的外戚勢力。
明堂是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凡朝會、祭祀、慶賞、選士等大典,均在此舉行,只有周朝有。武太后知道周武王代紂的故事。周武王是一代雄略之主,她便宣稱武家是武王的後代,以提高自己是貴族血統的地位。她當上女皇以後,把國號改稱「周」,也是出自這層意思。周朝把金鑾殿叫明堂,她的金鑾殿自然也應叫明堂。於是,垂拱三年(687年),她下令拆除了乾元殿,在原址上修建明堂。她的男妾——白馬寺和尚薛懷義,精通建築繪畫及雕刻藝術,就派他監工督造。這是武太后策劃登基的步驟之一。
同年四月,武承嗣獻給武太后一塊刻有「聖母臨人,永昌帝業」的天石,說是從洛水打撈上來的。太后心領神會,佯作不知,命石為「寶圖」。太后已為「天後」,今上天又委以「聖母」,那「聖母神皇」,就是順天時達人意之舉了——這是其稱帝的前奏。她令各州都督、刺史、宗親及外戚,五月前10天到達洛陽。她要在明堂慶祝,並帶領百官祭拜洛水,舉行接受「寶圖」大典。
此時,李唐皇室宗親也傳出了:「太后密謀改唐換代,以洛水授圖之日,即將李唐宗室除盡。」說不能坐以待斃。於是,韓王李元嘉之子、通州刺史李譔,越王李貞,越王之子琅琊王博州刺史李沖等假睿宗李旦名義,制璽書「神皇欲移李氏社稷以授武氏」,向李唐宗親各王散發。李沖則招兵買馬,約定同李元嘉、霍王李元軌、魯王李靈夔、紀王李慎、越王李貞,共同發兵攻打神都洛陽。結果,李沖僅募集到5000人,李貞僅有7000人,諸王兵變不出10天就被剿滅。反王及受牽連被殺者不計其數。太平公主的丈夫柴紹,也被關進大牢,活活餓死。兩年後(689年),武太后又以謀逆的罪名,殺了汝南王李煒、紀王李慎等數人,還有的被流放邊關。至此,李唐宗親被武太后誅殺殆盡!無人言反了。
武太后對神權的駕馭輕車熟道。她不能崇尚儒教,孔子「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輕視婦女,道教老子李耳又被李唐尊為先祖,予以推崇。看來,當女王的理論依據只有從佛經裡找了,於是,她信了佛。功夫不負有心人,一些御用僧人還真在佛經裡找到了女人當國王的經文。經沙門法明的重新加工註釋,一部「太后乃彌勒佛轉世」的《大雲經》,呈現在了太后的面前。她笑逐顏開,如獲至寶,下令頒行天下。並號召各州縣修建寺廟,由寺中高僧大德講解《大雲經》。還規定佛教在道教之上。
武太后登皇帝位的一切準備就序,下一步就是勸進了。載初元年(689年)九月,待御史傅遊藝不失時機,首先組織了一支請願隊伍,上書朝庭,請求皇太后登皇帝位,改國號周。參加請願的人越來越多,除文武百官、普通百姓外,各少數民族酋長的使臣以及沙門、道士等等都參加了進來,達6萬多人。兒皇上睿宗李旦也上表讓位,請求賜姓武……就這樣,沸沸騰騰經過3次上書請求,武太后才「不負眾望」,在九月七日宣告接受皇帝禪讓,自稱「聖神皇帝」,定國號「周」,都神都洛陽,改元天授,立睿宗為皇嗣,賜姓武,時年65歲的武太后,終於破天荒成為中國開天闢地以來第一位女皇!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時至今日。
聖神皇帝一切按天子規格行事,在洛陽設置了武氏七廟,後宮類置「嬪妃的男妾」侍候。聖神皇帝的侄子武承嗣、武三思、武攸寧均封王。從侄10人封郡王,兄孫6人也封了郡王,諸姑姊皆封長公主。那個上表勸進的傅遊藝,升鸞台侍郎,官運亨通。一年之中他「賜袍自青至紫,人號四時仕官」。不久,就有人告他謀反,在大牢中自殺。
武後臨朝聽政之初,為打擊政敵,曾在朝堂外設立了東「延恩」、南「招諫」、西「伸冤」、北「通玄」4個名叫「銅匭」的小箱子(檢舉箱),鼓勵天下人告密:上至毛遂自薦做官,下到治國懲貪,都可以進京舉報。還規定,沿途官府,要給告密人提供相當於5品官的伙食標準和驛馬。即便舉報不實,也不究誣告罪(當今倒有此項罪名)。而且,朝庭在京保證食宿,還會受到神皇的接見。「制獄」的出台,一時告密成風,出現了一批酷吏,像索元禮、周興、來俊臣、萬國俊之流。他們羅織罪名,誣諂好人,動用慘不忍睹的酷刑,製造了無數冤假錯案,令人髮指。狄仁傑任地方官時,有一次被來俊臣以謀反罪下獄,一審問便承認了「有謀反之志」,待發落。天氣轉暖了,狄仁傑對獄卒說:「牢裡穿棉衣太熱,讓我的家人把棉花抽掉再拿來我穿。」家裡人發現了棉衣內的申訴信,遵命向武後告發。武後知情後,赦免了狄仁傑。又問他為什麼承認了「反罪」?狄說:「我若不承認,早就死在他們的酷刑之下了。」武後說那為什麼還要上《謝死表》,狄說決無此事。經查,果然是來俊臣等酷吏捏造。武後十分生氣,認為「制獄」已完成了歷史使命,政敵基本肅清,是「狡兔死,走狗烹」的時候了。再用下去,除了濫殺無辜外,已無積極作用。她決定「以恩止殺」、「恩被王下」。
天授二年(691年)正月,左金吾衛大將軍丘神勣,因「有反志」被處死。不久,酷吏索無禮又被酷吏來俊臣,奉旨問斬。「以毒攻毒、以暴抑暴」為神皇方略所在。來俊臣再次奉旨來審問周興:「犯人不肯認罪怎麼辦?」周興出主意說:「拿個大甕,周圍用炭火烤,把犯人裝進去,什麼事他會不承認呢?」來俊臣以其道還治其身說:「請君入甕(掌故蓋出於此)。」周興自然是乖乖就範,被流放嶺南(今越南北部兩廣一帶)。他剛出洛陽,便被恨其入骨的人亂刀砍死。最後,神皇只留下一條惡犬來俊臣,以懾群臣。至神功元年(697年),來俊臣也被處死後,「謀反案」幾乎絕跡,大臣們再不用戰戰兢兢過日子了。
神皇天授二年(691年),84歲的狄仁傑再拜「同平章事」(宰相)。神皇以「國老」稱之,不再直呼其名。他明經舉,一心為國,不畏權勢,不怕丟官,戰功纍纍,勸阻神皇大造佛像,深受神皇信任。他推薦了張柬之等一批名相名臣。特別是在神皇百年後,把大周的皇位是傳給兒子還是侄子?狄仁傑一言九鼎,在神皇的決斷上起了關鍵作用。神皇到了垂暮之年,皇嗣一直困擾著她:若讓兒子李顯、李旦繼位,皇權又歸了李唐,自己苦心經營的大周王朝,付之東流……若讓侄兒武承嗣、武三思繼位,又擔心他們會害了自己的子孫……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狄仁傑慷慨直諫,他向神皇發問道:「姑侄與母子孰親?陛下立子為皇嗣,則千秋後,享太廟,配供養,世代無窮。若立侄,則侄為皇帝,姑享太廟,聞所未聞,猶大河入涓溪。」神皇終於採納了狄仁傑的意見,在聖慶元年(698年),將流放在房陵的廬陵王李顯,召回神都洛陽,賜姓武,再次立為太子。總算,一塊石頭落了地。
久視元年(700年),狄仁傑去世,享年93歲,神皇有「朝堂空了」的感歎。武神皇帝的兩個男妾張易之、張昌宗兄弟,「頎質美姿、通曉音技」,深得神皇愛寵。他倆有恃無恐把持了朝政,瞞上欺下,堵塞視聽。而神皇把二張當作自己的耳目口舌,滿朝文武噤若寒蟬。長安三年(703年),81歲的神皇已居病榻。80歲的丞相張柬之,聯合大臣崔玄暐、桓彥范等人,決定實行兵諫,以防神皇敕墨(詔書「詔」避「曌」諱,改用「制」字或「敕墨」)落於二張之手或被篡改。神龍元年(705年) 正月二十二,張柬之等人率數百名羽林軍,擁太子李顯從玄武門殺入,誅二張,直入神皇寢宮。睡夢中的神皇被驚醒,她看了看滿副武裝的臣下,一切都明白了,不得不接受這一現實。次日神皇降聖旨,命太子李顯為監國。正月二十四日,正式讓位給李顯,自稱太上皇,令恢復大唐國號。正月二十五日,太上皇從迎仙宮遷出,住在上陽宮。同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太上皇病逝,享年82歲。她在遺詔中說:「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葬唐高宗乾陵。」還說,給王皇后、蕭淑妃家族及長孫無忌、褚遂良、韓瑗、柳奭等所有當初受到迫害或受牽連的人,恢復姓氏、官爵和名譽。又說,不要給她歌功頌德,墓旁樹塊無字碑就可以了。武則天給自己立無字碑,是否效仿秦始皇不得而知,但留給後人去評說的用意,相信還是有的。李旦的兒子、武則天的孫子、唐玄宗李隆基在開元四年(716年),改謚祖母為「則天皇后」、「則天順聖皇后」。她得到她的子孫——李唐王朝世世代代的尊敬與祭祀。
不言而喻:武則天封她娘家的那些王或郡王,有的被滿門抄斬;有的被流放充邊。武氏宗祖祠堂,也從七廟中被撤了下來。武則天從永徽六年(655年)當上皇后起,就左右了朝政。嗣聖元年(684年)她「臨朝稱制」,實際上就是女皇,只不過前台還掛了個睿宗兒皇帝的虛名。直到天授元年(690年),她正式當上了大周女皇,掌權多達半個世紀之久。期間,她除了維護唐初的均田制和租庸調製外,還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政治改革。她親自舉行殿試,創武舉、自舉、試官等制度,員外設官,破格用人。高宗在位時(674年),她上書言《十二事》改革,其中「勸農桑、薄賦役」、「給復三輔地」、「息兵,以道德代天下」、「省工費,減力役」、「禁浮巧」、「杜讒口」、「廣言路」等等,皆得到了貫徹實施,使社會經濟很快恢復發展,人口從貞觀年間的380萬戶,猛增到615萬戶。武則天還派遣王孝傑等大破吐蕃(古西藏,元世祖時收為國土),恢復了4鎮(碎葉、龜茲、于闐、疏勤),奠定了新疆的疆域。武則天也很重視思想意識形態的建設,召學士先後編撰了《玄覽》、《古今內范》、《青宮記要》、《少陽政范》、《維城典訓》、《紫樞要錄》、《孝子傳》、《烈女傳》、《內范要略》、《東書要錄》、《臣軌》等書。她自己也有《垂拱集》、《金輪集》等專著,為女皇之最。
武則天能當上女皇,靠的是丈夫唐高宗的抬舉和大膽任用。永徽六年(655年),她當上皇后以後,高宗便讓她在紫宸殿的翠簾幕後,共同聽政於朝,開始判批奏折,皇帝皇后平起平坐,被群臣和天下百姓稱為「二聖「。上元元年(674年),唐高宗昭告全國,改二聖為「天皇、天後」。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高宗病逝,中宗李顯即位,尊武則天為皇太后。44天後(嗣聖元年~684年),武則天廢中宗,立李旦為睿宗兒皇帝,讓他另居別殿靠邊站。她自己在紫宸殿坐朝執政,實際上已經當上了女皇。唐高宗死後6年(690年),武則天宣佈改國號為「周」,自稱「聖神皇帝」——沒有抵抗,水到渠成。
三、慈禧太后(1835年~1908年),小名蘭兒,滿族鑲黃旗人,葉赫那拉氏,官宦家庭出身,清咸豐帝妃。
慈禧的父親惠征(約1805年~1853年),祖上有幾代人為官(4~5品),本是滿州鑲藍旗人,後改為鑲黃旗人。他在官府任筆貼之職,時間較長。後陸續擔任吏部文選司主事、驗封司員外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升任郎中、兼工部保源局監督、山西歸綏道等職。咸豐二年(1852年)惠徵調任安徽寧池太廣道。咸豐三年(1853年)三月,因「攜帶餉銀印信避之鎮江」被罷官。同年六月死於鎮江,家道破落。同治元年(1862年),外孫載淳登基,被追封為承恩公三等,謚號端恪。慈禧的母親是大家閨秀,溫文爾雅。其外公是朝庭二品高官,曾任封疆大使。
蘭兒自幼在母親的熏陶下,開始讀書、寫字,對詩、琴、書、畫更是潛心學習,愛不釋手。她懂得滿、漢兩文,能熟練地背誦「四書」、「五經」;並瀏覽「二十四史」、「資治通鑒」等史書,留意治人權變之術。咸豐二年(1852年),蘭兒17歲,已出脫得亭亭玉立,是一位廣額豐頤、長眉杏眼的窈窕淑女了。這一年正趕上朝庭選秀女,充實後宮。按規定:凡年齡在14~24歲,滿蒙四品以上官員的女孩,均在入選之例。蘭兒正豆蔻年化,又有姿色,自然被選入宮中。入宮後能否招得皇上的喜歡,就要看自己個兒的神通了。有的宮女不會來事兒,不會放浪,皇上不喜,鬱悶而死的也不在少數。影視屏幕上演蘭兒入宮,先是在眾秀女中打鬧嘻戲、用手帕疊小兔子,以吸引風流倜儻少年天子(21歲)咸豐的注意……在暢春園,蘭兒有意躲在皇上經常路過的假山後面唱歌,皇上覺得新鮮,獵奇般地追了上去,蘭兒有意往無人處跑,皇上急不可奈……雖是戲說,也是可信的。它從一個側面,勾畫出蘭兒得寵於咸豐的心計。不久,蘭兒便被封為「蘭貴人」。咸豐四年(1854年),又晉封為「懿嬪」;「懿」是美好,(皇上)喜愛的意思。咸豐六年(1856年),懿嬪生皇子載淳,封為「懿妃」。第二年(1857年),進封為「懿貴妃」,僅在鈕祜祿氏皇后慈安之下。蘭兒進宮在短短5年時間裡,就青雲直上到了貴妃娘娘的位置,除了客觀上母以子貴外,還與她善於揣摸聖意、投其所好,極盡獻媚、阿諛之能事是分不開的。再者,每逢咸豐有國事愁眉不展,在「山窮水盡疑無路」之時,她總能寬慰開導皇上,使之走出迷津,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希望。功夫不負有心人,她終於得到了皇上的信任,使之有機會時常侍幸於皇上身邊。她還用吹枕邊風的辦法滲透朝政,培植了像李鴻章、榮祿、曾國藩等自己的親信,為她日後篡權奪位構築了良好的鋪墊。
慈禧篡權中,有個極為重要的助紂為虐、為虎作倀人物,即她的小叔子恭親王奕訢。奕訢是道光帝旻(min)寧的六子,生於道光十二年(1833年)。道光得子,欣喜之情溢於言表,取名奕訢。奕是輩份、訢與欣同。道光共有9個兒子:長子薨於童年;二子、三子亦幼殤;四子奕詝(zhǔ)即咸豐帝;老五過繼給弟弟和碩惇恪親王綿愷為嗣;七子奕譞為琳貴妃烏雅氏所生;八子奕詥、九子奕譓。奕訢的老師賈禎是道光十三年大考的頭名狀元。奕訢聰明過人,讀書過目不忘。他「少讀即成誦」、「嘗課讀《通鑒》三遍」、「穎敏過諸昆」。著有《樂道堂詩文鈔》和《萃錦吟》文集,也證實了他的才華。
四子奕詝的母親(孝成皇后)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去世,奕詝時年9歲。此後,奕詝便由奕訢的生母靜貴妃博爾濟吉特氏撫養。奕詝比奕訢長兩歲,小哥兒倆同在上書房學習,關係親如同出。道光在重視他倆文韜武略培養的同時,還讓他倆練習騎射、刀槍等武功,「中輒賜帛或羚枝,以為常課」。哥倆兒也不負父望,創出「槍法二十八勢,刀法十八勢」,令道光帝喜不勝收。特賜槍法曰「棣華協力」,刀法曰「寶鍔宣威」,並賜奕訢白虹刀一把,希望他能建功定亂,繼承大統。顯然,道光把接班人的大任定在了這兄弟倆身上。在文才武藝方面,奕訢比奕詝略勝一籌。奕訢在皇室哥們兒中,被譽為「清庭第一」。他亦雄心勃勃,認為穩操勝券,準備像祖宗康熙、乾隆一樣,幹出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然而,「天意從來高難問」,南苑的一次校獵,卻打碎了奕訢的皇帝夢……。
據《清史稿》杜受田傳中說:「文宗(咸豐帝奕詝)自六歲入學,(杜)受田朝夕納誨,必以正道,歷十餘年。至宣宗(道光)晚年,以文宗長且賢,欲付大業,猶未決。令校獵南苑,諸皇子皆從。恭親王奕訢獲禽最多。文宗未發一矢,問之,對曰:『時方春,鳥獸孳育,不忍傷生以干天和。』宣宗大悅,曰:『此真帝者之言!』立儲遂密定。」聽其言,觀其行—— 歷代的君王立儲,均以「仁德」為重,被立為太子的類似掌故,還有魏文帝曹丕。道光帝把立奕詝為君的朱諭寫好,藏在了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同時,封奕訢為恭親王,以寬其心。殊不知,這恰恰埋下了兄弟不和的一壇苦酒。道光三十年(1850年),帝崩,奕詝即皇帝位,是為文宗,年號咸豐。咸豐三年,奕訢是「領班軍機大臣」。咸豐五年,奕訢生母病重,奕訢請上太后尊號。咸豐遲疑地:「啊、啊」應了兩聲。奕訢旋即軍機處,令下冊禮,使咸豐不得不同意上「孝慈皇太后」尊號。太后死去不久,咸豐帝便以「辦理皇太后喪儀疏備」為由,罷去奕訢官職,一直不被重用。直到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攻逼北京,咸豐帝逃往熱河(承德),奕訢才被任命為與英法議和的全權大臣,並不許他擅自離京。此間,他與大學士桂良和周祖培、戶部左侍郎文祥、禮部侍郎寶鋆等結成權勢集團,對洋人卑躬屈膝,有求必應,深得洋人賞識。他還籠絡了手握重兵的僧格林沁和勝保等人。奕訢是一股不可小覷的政治力量。咸豐對他覬覦之心的疑慮以及他對寵臣肅順等人的妒恨,三者各自居心叵測。他在京與英、法、俄國簽訂了不平等《北京條約》。中英、中法《北京條約》,把九龍割讓給了英國;賠償英國白銀850萬兩;法國820萬兩。中、俄《北京條約》,俄國割佔了中國烏蘇里江以東(含海參崴——俄改名為斯拉迪沃斯托克)4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這差不多是一個意大利加上一個保加利亞的面積;並為俄國掠奪我國西部領土埋下了伏筆。果不其然,在慈禧當政的同治三年(1864年),俄國又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約紀》,割去了巴爾喀什湖以東和以南44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俄國還攛掇喀爾喀蒙古族,從中國獨立出去。俄國是侵華列強中最兇惡的敵人。
咸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奕詝在承德避暑山莊病逝,年僅30歲。遵遺詔立他6歲的獨子載淳即皇帝位,年號「祺祥」——意謂,從此天下就年年太平吉祥了。命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御前大臣景壽、戶部尚書肅順及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等8人為顧命大臣,贊襄政務。同時規定:「御賞」為印起,「同道堂」為印訖,做為今後朝庭下達詔諭的憑證。「御賞」賜予皇后慈安;「同道堂」賜皇子載淳。意在防止皇權落於大臣和妃嬪之手。咸豐死後第二天,在慈禧哭鬧糾纏之下,8大臣不得不以小皇上之名,尊慈安為「母后皇太后」,慈禧為「聖母皇太后」。「御賞」和「同道堂」是咸豐隨身佩帶的兩枚私章(小璽)。康熙以後的各位皇上都有佩帶小璽的習慣。但用於頒布上諭和敕令的,只有咸豐一人。
慈安皇后比慈禧小兩歲,是廣西右江道道員穆楊阿之女。她對肅順等人在熱河投皇上所好,阿諛奉承——而對後宮供應刻苛微薄,心懷不滿。慈禧對咸豐安排8大臣贊襄小皇帝,排擠自己,不給自己「同道堂」印章的管理使用權,心中也似倒了五味瓶。她還聽說了肅順等人,曾奏請皇上要除掉自己的傳聞。兩宮與8大臣的矛盾,如箭在弦上。8大臣為了不讓奕訢分享權力,僅令他在京辦理一切事宜,不准他到熱河奔喪。奕訢對皇兄把他排在顧命8大臣之外,亦憤懣不平。慈安老實本分,慈禧詭計多端。兩人常常「俯巨缸而語」,切磋剷除肅順等人的計謀。慈禧頭一著棋,是以小皇上生母太后的身份,說載淳尚小,她理應代子鈐印。8大臣只好妥協,她搶先把「同道堂」小璽掌管在自己手裡,實現了她干預朝政的第一步。緊接著兩太后召見8大臣,問他們怎樣使用兩小璽?肅順等人回答說:諭旨由輔政大臣擬定,皇太后蓋章便是;至於官員的章疏奏折,不必呈覽。慈禧當然不會把大權下放,充當8大臣的橡皮圖章。她陽奉陰違,不在輔政大臣發給朝庭和地方官員的文書上蓋「御賞」和「同道堂」起訖章,逼8大臣就範。肅順等人只好再次讓步,決定:一切章疏奏折均呈兩太后閱覽;諭旨敕令由輔政大臣擬定、呈閱,兩太后蓋章生效;文書所有使用硃筆之處,也要以印章代之……慈禧笑了,她大權在握。8大臣以為,這一回今後總該相安無事了。他們錯就錯在低估了慈禧能制約他們的能量及野心,放鬆了警惕。而在慈禧的陰謀裡,這僅僅是開始……
兩太后在與8大臣爭權的道路上,是密切的合作夥伴,用慈禧拉攏東宮慈安太后的話說,「我們是一家子。」兩宮皇太后暗裡召見醇郡王奕譞(慈禧的妹夫,同治十一年晉封醇親王,光緒帝之父),密商清除肅順等人的計劃。為掩人耳目,慈禧選擇了機敏伶俐,不被人注意的年僅12歲的小太監李蓮英,潛出熱河,去北京與恭親王奕訢聯絡。李蓮英果然不負「重」望,圓滿地完成了慈禧勾結奕訢的任務。自此,「小李子」平步青雲。當大太監安德海死後,他便被擢拔為太監總管,成為慈禧忠實的爪牙。「小李子」7歲淨身,9歲進宮,12歲當此大任,破天荒被慈禧授官二品,著紅頂戴和黃馬褂,是大清朝得寵宦官獨一份。
咸豐十一年(1861年)八月一日,奕訢以哭喪為名,倏然來到承德避暑山莊。祭後,慈禧單獨約見奕訢,策劃了對付肅順等人的具體步驟。奕訢說:「這裡是肅順一夥的天下,無法下手,等回到北京就收拾他們。」旋即,他唆使御史董元醇上奏兩太后「權聽朝政」,8大臣之外增補1~2人讚襄政務(暗示奕訢、奕譞)。八月十一日,朝庭議董奏折,辯論激烈。8大臣稱不能聽命太后,也不能增員,並決定發詔駁斥董折。8大臣與兩太后權力之爭箭弦弩張……
按照輔政8大臣的安排:兩太后偕幼帝與載恆、端華等一行先行於九月二十三日到京;肅順、奕譞等護送咸豐帝靈柩擬九月二十九日前後到京。慈禧到京後,立即與恭親王奕訢密謀,在城內外布守了重兵。九月三十日,奕訢受意大學士賈楨、周祖培等,再次上書奏請兩太后「垂簾聽政」,並請以近支親王(暗示奕訢)輔政,勝保也上奏折附合。當日,太后即下詔,歷數載坦、端華、肅順等人罪狀,著停職檢查。沒出一天,便又下詔:將3人革職拿問。因肅順尚在途中,立馬兒派兵前往捉拿;8大臣的其餘5人,令退出軍機處。十月一日,任命奕訢為議政王、軍機處揆首、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及六部衙門。桂良、沈兆霖、文祥、寶鋆為軍機大臣。十月五日,下詔廢「祺祥」年號,以明年為「同治」元年——即「兩太后臨朝而(同)治也」。十月六日,下詔賜載垣、端華死;肅順棄市;景壽、匡源、杜翰、焦佑瀛革職;穆蔭革職後充軍。8大臣親信也遭到清洗。十月九日(1861年11月11日),同治小皇帝正式登基,兩太后「垂簾聽政」,尊母后皇太后為「慈安皇太后」,聖母皇太后為「慈禧皇太后」。自此,慈禧開始了她長達47年禍國殃民的統治。對於這一段歷史,史學界稱為「辛酉政變」或「祺祥政變」。國外史料稱「北京政變」。
筆者以為:咸豐帝在世時,就深知慈禧城府很深,是帝幼時後宮干政的隱患。他把「同道堂」賜幼帝,讓8大臣掌印,是其牽制慈禧的一種手段。咸豐當然對奕訢也存有戒心,他用8大臣輔政,而把從小一起長大的弟弟拒之門外,足見證明。他設想利用東宮皇后與8大臣的矛盾,相互制約:既不使大權旁落,又限制了後宮干預朝政。奕訢縱有不規之心,也是針插不進、水潑不進。可事與願違,他死後,後宮與奕訢聯合,輕易就擊敗了8大臣,這是他沒有想到的。關鍵是他用了一群「無能」之輩,再多也是白搭。昔漢高祖劉邦,臨終時就看到「興漢者,必陳平、周勃也」。只此兩人,果如所言。——咸豐稍遜知人善用之才,馬失前蹄就在所難免了。
辛酉政變後,兩太后垂簾聽政,奕訢大權獨攬,耀武揚威。慈禧和奕訢兩個野心家(慈安仰成而已)各得其所,處於暴風雨後的暫時平靜,面和心不和。常言說一山不容二虎。二虎相視眈眈,等待時機,吃掉對方。同治四年(1865年)三月,新上任的講官蔡壽祺上書告奕訢犯有「食黑」、「驕狂」、「攬權」、「徇私」四大罪狀,奏請罷免奕訢官職。此舉正中慈禧下懷,自然是抓住小辮子下懿旨:「著恭親王仍在軍機大臣上行走,毋庸復有議政名目」,乾脆利落地罷去了奕訢議政王的頭銜,給了奕訢當頭一棒!同時也顯示了自己的權威——連小叔子恭親王這個一人之下的皇親國戚,說罷就罷,看你們誰還敢亂說亂動?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五日(1876年1月1日),同治帝病死,年僅19歲(慈禧40歲),對慈禧而言,這無疑是晴天霹靂!她痛不欲生……她能垂簾聽政,靠的是兒子。現在兒子死了……再無「出師之名」……不行!……皇權決不能讓給別人……現在不是兒女情長的時候,要振奮精神,當機立斷!她首先封鎖了帝殂的消息,進入冥思苦想:兒子載淳是「載」字輩,按祖制及先例,皇位應傳給下一代「溥」字輩。可載淳無後,按祖訓只能在皇族近支裡過繼一人……這樣自己便成了太皇太后。太皇太后位尊而權疏,再垂簾聽政豈不招來閒話……她拿定主意,要保住現在的位置,只能從近支「載」字輩裡選……奕訢、奕譞、奕詥、奕譓的兒子們……要選不懂事的孩子;孩子大了不易訓教。還要親上加親……最終她選定了自己的妹夫醇郡王奕譞(道光的七兒子)之子,剛滿4歲的載湉為皇位繼承人。國不可一日無君,她在同治死去的當天,就令人把載湉接入宮中。為防不測,她的親信爪牙在宮庭內外,都做了周密部署。重要地點通道,走狗榮祿也都派了重兵把守。同一天,在戒備森嚴的養心殿,慈禧召集緊急御前會議。她厲聲宣稱:「溥字輩無當立者,奕譞長子(載湉)今四歲矣,且至親,予欲使之繼統」,「若承嗣年長者,實不願,須幼者乃可教育。現在一語即定,永無更移!」 ……「諸王不敢抗後旨,議遂定。」同時,她公佈了同治已死的消息……群臣震驚失色!有的「失聲大哭」,有的瞠目結舌……為防止夜長夢多,她趁熱打鐵,立即宣告:由載湉繼承皇位,改明年為光緒元年。光緒者,能「纘(繼承光大)大清之緒(基業)」。緊接著,她又以兩宮皇太后的名義發下懿旨,補充了文字說明:「不得已以醇親王奕譞之子載湉承繼文宗顯皇帝(咸豐)為子,入承大統為嗣皇帝。俟嗣皇帝生有皇子,即行大行皇帝(同治)為嗣。」——歷史卻無情地向慈禧開了個不大不小的玩笑:載湉過繼給咸豐是事實。可載湉在慈禧的折磨下早年英逝,也無生育,沒有兒子再過繼給同治……慈禧不得不再借雞生蛋,臨終時指定光緒的胞弟醇親王載灃之子溥儀為嗣(宣統帝)。她做夢也沒想到,她竟選了個性無能……而且,大清是在溥儀手上亡國。溥儀的弟弟溥傑與日本老婆也只生了兩個女兒。一個人幹盡了壞事,中國人便會詛咒他:「斷子絕孫」。清皇室正是得了這樣一個可悲的下場。
小皇上入宮的第二天(也是同治死後的第二天),慈禧手下的奴才,便心領神會地奏請皇太后「垂簾聽政」。慈禧借此台階,以4歲小皇帝光緒的名義發佈上諭:稱奉天承運,為國為民,不能不接受眾王公大臣的請求,兩太后繼續「垂簾聽政」。
小皇上入宮後,慈禧便切斷了他與親生父母的一切聯繫。讓他稱自己是「親爸爸」(她儼然是個皇帝),進行一系列封建孝道的教育。規定,光緒每天必須向她請安,以加深母子感情。她把咸豐六年的狀元翁同龢和進士夏同善指定為光緒的漢學老師,一心想讓光緒當傀儡皇帝。在如此環境中長大的光緒,怎能不「生性懦弱」、事事都依靠別人(慈禧)呢!
光緒十二年(1886年),光緒16歲,「四書」、「五經」、「二十四史」、「資治通鑒」等等,都能貫通領會,並釋有新意,已有了「披閱章奏,論斷古今,剖決是非」的突出能力。他在王公大臣的眼中,已是一代國君的形象,該是親政的時候了,慈禧也不得不兌現承諾,讓光緒親政。她又一次玩弄權術,導演了一出「歸政」鬧劇。她首先炮製了一套「訓政細則」,規定光緒的一切施政活動,必須在「細則」指導下進行,不准「越軌」。實際上,是使慈禧對光緒的控制和約束制度化了。光緒十三年(1887年),慈禧為光緒舉行了「親政」儀式,改「垂簾聽政」為「訓政」。清庭誰都明白:「木偶(光緒)不能自己轉,幕後還有牽線人(慈禧)。」然而,慈禧終歸不在前台,一些有識之士,把維新變法、富國強兵的希望放在了光緒帝身上(如翁同龢、工部侍郎汪鳴鑾及珍妃等),團結在光緒周圍,形成所謂「帝黨」。而慈禧則把自己的親信安插在軍機處,牢牢把握住了軍政大權。內庭又有走狗李蓮英當總管,對光緒處處監視。光緒帝總也跳不出「老佛爺」的手心,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光緒七年(1881年),慈安皇太后突然死去(傳說為慈禧所害)。隨後,中法戰爭爆發。期間,慈禧以奕訢「萎靡因循」為由,免其一切職務。慈禧更是和尚打傘——無法(髮)無天了。
光緒九年到十一年(1883年~1885年)的中法戰爭,「法國不勝而勝,中國不敗而敗」,充分暴露了滿清政府的腐敗無能。特別是光緒二十年(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被迫與日本訂立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1895年4月17日:1中國承認日本對朝鮮的佔領;2割讓遼東半島、台灣全島及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3賠款白銀2萬萬兩;4日本佔領威海衛(北洋水師公所等)每年付佔領費50萬兩……〕清政府喪失了在亞洲的霸主地位。一彈丸小國,把泱泱大清擊敗,活生生演繹了一個「蛇吞象」的故事,震撼了全國!帝國主義列強加快了瓜分中國的步伐,民族危機日益加重。同時,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促使資產階級改良思潮高漲,要求變法維新、救國圖存的呼聲日高。「朝士之守正者」,甚至也「憤太后之干政」。光緒皇帝對慈禧左右朝局,弄成這樣一幅混亂局面,也心存不滿,銳意改革。
在以上的社會背景下,當簽訂《馬關條約》的消息傳到北京,群情激憤!當時正在北京參加會試的各省舉人,以康有為、梁啟超牽頭,聚集在達智橋松筠庵,議定上書請願,康有為起草「萬言書」(《上清帝第二書》),提出:拒簽和約、遷都抗戰和變法圖強3項建議。並詳細說明了「富國」、「養民」、「教民」變法的具體措施。史稱「公車上書」(漢代設公車令,負責對臣民的上書、徵召等),有1300餘名舉人簽名。但「二書」被都察院扣壓,光緒帝只看到「三書」,大加讚許。命抄寫4份:一份呈慈禧太后;一份轉發各省審議。慈禧兩面派故伎重演,表面上同意,暗地裡磨刀霍霍。她在頤和園惡狠狠地說:「由他去辦,俟辦不出模樣再說。」
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1898年6月11日),光緒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佈變法維新開始。慈禧四月二十八日,為打擊維新派,削弱光緒權力,強令光緒下了3道諭旨:一、以攬權狂悖罪,把光緒帝言聽計從的老師、大學士、戶部尚書翁同龢革職驅回原籍;二、凡二品以上官員調動陞遷,必須到太后御前謝恩;三、將王文韶調進京(後任戶部尚書),任命榮祿為直隸總督。光緒帝也採取了3項措施推動新政:一、撤消一些人浮於事的衙門,如:議事府、通政司、光祿及鴻臚寺、太常及太僕寺等。把既有總督又有巡撫的湖北、廣東、雲南3省的巡撫撤掉;二、把阻礙變法的禮部尚書懷塔布等停職議處;三、任命維新派首領譚嗣同、楊銳、劉光第、林旭4人為軍機章京行走,參與新政改革。這些舉措令慈禧如鯁在喉,膽敢排斥我提拔的親信?她無法忍受。七月二十八日,光緒帝決定開懋勤殿,想再提拔一批人擔任新政顧問。次日,他去頤和園請示慈禧,遭慈禧怒斥。光緒感到事態嚴重,帝位難保,連下兩道密詔,令康有為、譚嗣同等速議良策。八月初三,康有為等認為袁世凱曾入「強學會」,支持維新,便派譚嗣同連夜趕往京郊法華寺遊說袁,要袁在慈禧、光緒天津閱兵時,誅殺後黨,保駕光緒。他們哪裡知道,袁更是「兩面三刀」。袁佯應允,僅隔了一天,便趕回天津向榮祿告密,榮祿馬上密報了慈禧。就在譚遊說袁的同一天,慈禧接到楊崇伊密折,說康有為是孫中山的同黨,在京煽動變法,蠱惑人心。還攻擊光緒斥逐老臣,安置黨羽。造謠說,光緒準備借接見日本前首相伊籐博文、「即日來京,將專政柄」。說,已是燃眉之急,請慈禧「即日訓政」。八月初六,蒙在鼓裡的光緒,正準備去頤和園請安,慈禧已先行到達了皇宮。她聲色俱厲地呵斥光緒道:「天下者祖宗之天下也,你竟敢任意妄為。諸臣者,皆我多年精心挑選,你竟敢任意不用,竟敢聽信叛逆蠱惑,變亂典刑。康有為是什麼東西,能勝過我所選用之人?康有為之法,能勝過祖宗之法?你何等昏聵,真是不肖子孫!」就在這天,慈禧發佈詔書,宣佈「臨朝訓政」。下令:捉拿梁啟超、康有為及其弟康廣仁(康有為、梁啟超逃往日本);幽禁光緒帝於南海瀛台。八月十三日,「戊戌六君子」譚嗣同、林旭、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楊銳在菜市口慘遭殺害,「戊戌變法」失敗。變法從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到八月初六,總共一百零八天,史書稱「百日維新」(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慈禧利用曾國藩、李鴻章等組織起來的漢族地主武裝,並勾結英、美、法等外國侵略勢力,於同治三年(1864年)前後,鎮壓了太平天國、捻軍及貴州、雲南、陝西、甘肅等地的苗族、回族農民起義。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列強加緊了瓜分中國的步伐。山東、直隸(河北)等地興起的反帝愛國運動義和團(拳),很快發展漫延到京、津地區,提出「扶清滅洋」的口號。慈禧便利用義和團的反帝愛國熱情,改「剿」為「撫」,對外宣戰。1900年8月,八國聯軍(日、俄、美、法、英、德、意、奧)攻入北京,她攜光緒帝逃往西安,並出爾反爾,再次對義和團舉起屠刀,進而聯合洋人,鎮壓了義和團。
慈禧典型的賣國求榮口號是:(大清政權)「寧贈友邦,勿予家奴」。她派慶親王奕劻和李鴻章出面向洋人求和,答應了列強十二條無理要求,於光緒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1901年9月7日),在北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僅白銀就賠款4億5千萬兩!……這既是帝國主義厚顏無恥的大敲詐,也是腐朽透頂清政府的奇恥大辱。
頤和園原名清漪園,為乾隆所建。1860年,被英法聯軍燒燬(同時被毀的還有圓明園)。慈禧為個人享樂,在國難當頭,民不聊生之際,竟以辦海軍為名籌款,於1886年再修清漪園,並更名為頤和園,作為她的行宮和頤養天年的地方。
光緒自二十四年(1998年)被囚瀛台,到三十八年十月二十日(1908年11月14日)含恨逝於瀛台涵元殿,只活了38歲。他說:「我沒有機會把我的意思宣佈於外,或有所作為,所以外間都不知道我,我不過是替人(慈禧)作樣子的。」這是光緒對自己人生的真實寫照。就在光緒死後的第二天,慈禧也離開了人世,終年73歲。有人也對她的一生作了描述:
玉座珠簾五十春,臨朝三度抱沖人(小皇帝)。
扶床一見雛孫拜,定省儀鑾儀隔晨。
慈禧可謂奢侈一生,她「從斷氣到埋入地宮,(除)葬禮整整花了將近一年之外,耗資白銀達120萬兩之巨」。這還不算被埋在地下的無數珠寶玉器。
中國先行的民主革命家章太炎(章炳麟),有一副刻畫慈禧賣國求榮、禍害中國的對聯,更是入木三分,令後人拍案叫絕:
「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長安?歎黎民膏血全枯,只為一人歌慶有。
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灣,而今又割東三省!痛赤縣邦圻益蹙,每逢萬壽祝疆無。」
中國歷史上的3個女皇:呂後、武則天和慈禧,最無治國之才,見識短而詭計多的便是慈禧。她為個人私利最不擇手段,「兩面(三)四刀」!她玩弄大清帝國權柄於股掌之中,長達47年之久,出賣中國領土達84萬平方公里之多,差不多相當於一個法國加上一個意大利的國土面積!這還不包括「二戰」以後歸還的台灣及其附屬島嶼、香港和澳門的領土在內。維護中華領土完整和各兄弟民族團結,是評價一個歷史人物最重要的依據,慈禧是中華民族典型的賣國賊和中國走向文明發達的絆腳石。她將永遠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2003年4月19日,筆者回青島訪友敘舊,並去浮山瞻仰康有為墓(新址)。拾詩一首,記於下:
瞻仰康有為墓
「公車上書」拒「馬關」,變法圖強抗倭顛。
名垂青史「六君子」,「百日維新」春雷炫。
保皇改良效「明治」,逃逸東瀛浩氣短。
搖旗復辟失時宜,對擂共和大道偏。
望三朔七蓋棺定,功虧「七」簣[注]也自然。
[注]:「功虧一簣」改為「七簣」,言其錯誤遠大於功績。
2004年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