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誰是三國裡第一個料定董卓必反的牛人?

漢末之亂,有諸多原因。除了制度上的原因之外,人為的禍亂也實在不少。其中影響最大的莫過於十常侍之亂與董卓之亂。十常侍最後以大將軍何進的生命為代價,由袁紹袁術剿殺。十常侍雖然導致官場腐敗,民不聊生,甚至激發了黃巾之亂,不過東漢的政權還算可以勉強維持。而在董卓之亂後,天下卻從此分崩離析,各自為政,陷入了痛苦的諸侯混戰時期。而從長安到洛陽本是千里沃土,幾百萬百姓,可經歷了董卓與關東聯軍多番征戰,後來強行遷都,無數人家破亡。而董卓之後,其部將李傕、郭汜又彼此攻伐,三四年間,千里沃土竟成廢墟,數百萬百姓死於非命,四百年大漢繁華盡數灰飛煙滅。

可以說,漢末之亂,董卓是罪魁禍首。

而第一個料定董卓必反,提出要殺死董卓的人是誰呢?

是孫堅。

戰功顯赫 受朝廷多次重用

董卓出生於殷富的地方豪強家庭。當時岷縣屬於邊遠地區,與西北羌人的居住地相鄰。董卓自小養尊處優,少年時期便形成了一種放縱任性、粗野凶狠的性格。史書載,董卓「少好俠,嘗游羌中」,「性粗猛有謀」。

公元184年(中平元年)冬天,北地郡的先零羌和枹罕縣的群賊反叛,擁立羌族北宮伯玉、李文侯為將軍,殺死護羌校尉冷征。後來,伯玉和李文侯又劫持金城(今甘肅蘭州市西北)漢人邊章和韓遂。

在不斷的兼併戰爭中,邊章和韓遂勢力迅猛增強,不僅殺死了金城太守陳懿,而且還於中平二年以討伐宦官為名,率領大軍,「入寇三輔,侵逼園陵」。

在東漢政權面臨被推翻的緊急關頭,漢靈帝急忙啟用和征派幾乎所有強將精兵抵禦邊章和韓遂的進攻。於是,董卓被重遷中郎將,拜破虜將軍,和司空張溫、執金吾袁滂、蕩寇將軍周慎等率領步兵、騎兵共十餘萬人屯兵美陽(今雍州武功縣北),護衛園陵。

當時,由周慎等人率領的軍隊被徹底擊潰,只有董卓軍隊設計得脫。沉著老練的董卓在如此情況下,仍不驚慌,他命令士兵在河中築一高堤壩,截斷上游的流水。羌人對此感到莫名其妙。

這時,羌騎偵察回來傳出消息說,東漢軍隊整天在壩中捕捉魚蝦。西羌將領以為董卓軍糧已盡,只得靠捕捉魚蝦充飢,於是,便放鬆了警惕,只圍不攻,想困死董卓的軍隊。可是,很久都不見動靜,等羌騎探明情況時,董卓軍隊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不知去向。原來,董卓築壩的真正目的是迷惑敵人,以此作掩護,然後伺機悄悄撤退。胡兵、羌騎聽聞董卓軍隊逃遁,前往追擊,由於河水太深,無法渡河。

因抗擊邊章、韓遂有功,表現突出,董卓不久便被封為台鄉侯,食邑千戶。

成地方軍閥豪強 野心極度膨脹

董卓自領兵征討羌胡、鎮壓黃巾軍以來,因戰功顯赫,受到朝廷多次重用,不斷陞遷,尤其是擊敗韓遂等人的進攻後,他的勢力日趨壯大,形成了一支以涼州人為主體、兼雜胡人和漢人的混合軍隊。朝廷雖然對董卓加以抑制,但羽翼日趨豐滿的董卓自恃戰功與威望,越來越變得野心勃勃,目中無人。

在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黃巾之亂同時,邊章、韓遂也在西涼起兵。邊章、韓遂等人能征慣戰,頗有謀略,一路攻佔州縣,後來更攻破了西涼重鎮金城,殺死了金城太守和駐守西涼管理羌人的護羌校尉。邊章、韓遂乘勝追擊,進兵三輔地區(都城附近設置的三個郡),朝廷緊急調派征剿黃巾第一悍將皇甫嵩回師抵抗。皇甫嵩抓住邊章、韓遂軍隊長途奔襲,軍馬疲敝的弱點,迎頭痛擊,不給叛軍任何喘息的機會,終於大敗邊章、韓遂。叛軍孤軍深入,糧草不濟,前鋒受挫,只能撤回涼州。

因為黃巾軍戰火四處蔓延,朝廷不得不再次徵調皇甫嵩回去剿滅黃巾軍,而掃滅涼州叛軍的任務就交到了司空張溫手中,同時提拔中郎將董卓隨從作戰。張溫徵調各州人馬,一共十來萬,浩浩蕩蕩,進駐涼州。

不過,董卓雖然名義上聽從張溫調遣,其實基本上獨立作戰,董卓曾經建議張溫派兵馳援周慎將軍,以求一次擊潰西涼叛軍。可是張溫拒絕,在張溫看來,西涼叛軍在大敗之後,萬一加緊進攻,很容易狗急跳牆,不如圍而不攻,叛軍糧草耗盡,自然不戰而降。董卓的建議不被採納,反而被張溫調往他處,董卓心中很是不滿。

於是,當張溫再次徵召董卓議事的時候,董卓很久才去大營。張溫拿出聖旨,斥責董卓,可是董卓在回答的時候一臉的不屑,看不起張溫。

當時孫堅也在張溫手下作戰,率領他的江東子弟一千來人,衝鋒在前,立功最多,很受張溫信任。看到董卓如此傲慢,孫堅上前,在張溫耳朵邊說悄悄話。孫堅提出,應當趁機殺死董卓。理由是什麼呢?張溫奉召徵召董卓,可是董卓很晚才來,來了之後還一點不承認自己的過錯,那以後怎麼指揮,軍法不就成了兒戲?

可是,張溫不想,也不敢殺董卓。張溫覺得,董卓在西涼、川蜀地區駐紮多年,有一定的名望,現在要是殺了董卓,恐怕自己剿滅西涼的任務沒辦法完成啊。

孫堅不以為然,在孫堅看來,西涼叛軍雖然凶悍,可是兵力遠遠不如中央軍。孫堅提出,只要給自己四五千人馬,主動出擊,到西涼軍後方遊走,劫殺西涼軍的運糧部隊。西涼軍斷了糧草,就無法持久作戰了。況且,張溫是代表天子,率領十萬大軍前來,又何必要依賴、懼怕一個董卓呢?

孫堅識別董卓謀反之意 列舉罪狀

孫堅為了進一步讓張溫明白董卓的潛在危害,列舉了董卓的三大罪狀。

第一大罪狀,張溫以天子詔令徵召董卓,董卓晚至。可見眼中無君。到了大營之後,面對張溫的質疑,桀驁不馴,可見無上。如此董卓,目無君上,典型的就是反賊面目,殺了他還需要考慮什麼呢?

第二大罪狀,董卓在西涼地區駐守多年,可是西涼卻爆發了邊章、韓遂等人的叛亂,本身董卓就有不可饒恕的大罪。可是董卓不但沒有平定叛亂,反而讓叛軍進攻到了都城附近,威脅到天子的安危,如此無能之輩,又何必愛惜,何必強留?

第三大罪狀,當張溫下令不許進兵的時候,董卓反對,當張溫下令全軍突擊的時候,張溫又反對,妨礙了全軍的行動,攪亂軍心,其人可殺。況且從古到今,凡是名將,執掌軍權之時,都要強調軍紀的嚴肅性,誰敢違犯,那就殺之立威。古代的名將司馬穰苴就殺掉國君的寵臣監軍莊賈,而孫武殺掉吳王的愛妃。就算是君王的寵臣,只要在軍中,就要服從軍法,只要是違犯軍法,就必須給予懲處,如此全軍上下才重視軍令,整齊劃一。

可是,張溫並非是古之名將,而是一個文官,性情雖然忠誠正直,可是卻缺少決斷。畢竟董卓也是朝廷任命的將軍,只是協同張溫作戰,名義上是部署,實際上是盟軍。何況董卓在朝中,和十常侍等人關係密切,自己殺了董卓,一時痛快了,可是會招來十常侍怎樣的報復呢?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吧。張溫最後還是放走了董卓。

不斷陞遷的董卓勢力急速膨脹。東漢朝廷為了遏制董卓權勢繼續滋長和蔓延,於公元188年(中平五年)征董卓為不掌實權的少府。董卓明白朝廷用意,便婉言拒絕,不肯就任。靈帝病重,急忙召見董卓,拜他為并州牧,所屬部隊隸屬皇甫嵩。野心勃勃的董卓自然對朝廷如此安排和任命不滿,便回奏靈帝說:「士卒大小相狎彌久,戀臣畜養之恩,為臣奮一旦之命,乞將之北州,效力邊垂。」拒絕交出兵權,隨即率領自己所屬部隊進駐河東,以觀時變。

幾年之後,董卓率領西涼軍突入都城,趁著都城中大將軍何進的外戚勢力和十常侍的宦官勢力兩敗俱傷的大好時機,輕鬆奪取政權,號令天下。當孫堅在長沙聽到董卓竟然廢掉少帝,改立漢獻帝,不由長歎:「當年張溫張大人要是聽從了我的建議,天下就不會有這樣的大災難吧。」於是孫堅盡起長沙兵馬,率軍進攻洛陽,成為最讓董卓恐懼的對手。

《孫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