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做了監考官 還把考生給打了怎麼回事?

提起關羽,人們比較瞭解他的是在三國裡忠厚仁義的形象,或者是在曲劇中大紅臉、刀劍濃眉、大紅鼻子、大鬍子的一個武生形象,萬萬沒想到的是,他居然在清朝小說中,打了一個「醬油」,擔任了科舉監考員。這是怎麼回事呢?讓我們來一探究竟吧。

關羽,字雲長,是如今山西運城的人,是三國的名將,在和呂蒙作戰時,被敵軍前後夾擊而不敵敵軍的攻勢,最後被殺。

但是,本應該在公元前幾百年就去世的人,為何又在去世這麼久以後,卻又出現在清朝的一本小說中?還是一個和他「生前」截然不同的一本書中。我們不難發現,在他逝世後,他的整體的一個形象,被人們慢慢的神化,往往這種和宗教信仰扯上關係的事情都傳播的特別快。最後,大家都稱關羽為「關公」,這就是「關公」名字的來源。而且此後,各朝各代的帝王都喜歡將關公作為愛國主義和忠君愛國的列子,導致其形象一直流傳至如今,所以當《聊齋》中出現他的名字時,也就不必大驚小怪了,或者在今後我們想完成一部史詩級別的大作也可以將我們書中的某一角色命名為「關羽」。

其實「關公」這個形象在很多著名的古代小說中都有出現,但是由於《聊齋》這本書的特點,人們很難將關公與其聯繫起來,那麼讓我們一同來見識一下關公都在清代幹了些什麼吧?是英雄殺敵?還是馳騁沙場?

在這個故事中,「關公」也是在不經意之間也就出現了。這個故事講的是考試作弊,一個保定的儒生,為了得到一個官職,通過一個人——公孫夏,送了一個東西,他如願的獲得了官職。新官上任三把火啊,準備上街顯擺顯擺自己,結果路上畫風突變,一切東西都變了,人變得只有一點點大小,而高大的馬卻變得像小動物一樣,這是為什麼呢?那是因為我們的「關大人」出場了,這次他是以監考員的身份登場的。都怪這個人的氣焰太高,導致被關大人盯上,被關大人盯上的後果是什麼呢?那就是重新進行考試,結果這下什麼都暴露了,城隍對科舉的那些內容一竅不通,關大人這下可急了眼啊,立馬用皮鞭伺候該城隍,把他打得那可叫一個屁滾尿流。

在第二個故事中,關公也是悄然聲息的出現了,和《聊齋》裡的其他故事風格相同的是,關公出現的這個故事也是具有濃濃的靈異感,這個故事開篇就是,一個名為宋熹的老人,他臥病在床,迷迷糊糊間,他跟著一個公差走到了一個考場,考場上有著幾名考官,突然他發現,有一名考官長得很熟悉,他定睛一看,居然是傳說中的「關公」。接著開始考試了,宋熹看到題目後開始暗暗高興,這麼簡單的題目肯定是我大展身手的時候啊,果不其然,考官「關公」一眼就看中了他的文采,覺得這個考生很不錯是個人才,當即就把他給錄取了,並給他安排了個職位。這是關公出現的第二個故事。

通過這兩個故事,我們不妨也能看到《聊齋》作者的一些小心機,作為一個考科舉的「死忠」,蒲松齡可謂是為了科舉白了大片頭髮,用盡了各種手段,結果呢?還是沒有得到任何的功名。在清朝那個死板的封建年代,沒有成功的通過科舉就算你空有一身的才華又怎樣,不好意思,沒通過科舉就是沒有官做,除非你是「官二代」「皇二代」「富二代」,這些也就另當別論了。而通過第二個故事,我們也看出了蒲松齡對科舉的一個追求,只要有才華,有伯樂,那你就成功了一大半了。他期望關公就是他的伯樂,而他自己則是伯樂看中的那匹駿馬,他期望當時的考官都如同關公那般,不看科舉成績不看家庭背景,只看才華,就能當官。但真的,想像往往都是被現實所打敗的,所以他也只能講自己的這種寄托之情放在自己的文章中,供後人慢慢剖析他的這種精神訴求。

關公在清朝出現的角色都是那種和他「生前」形象不同的那種,生前的關公,馳騁沙場,英勇殺敵,而在清朝他卻搖身一變變成了科舉的監考員,這其實也賦予了關公新的意義——公平公正。不僅在清朝,清代人追求公平公平,在當今社會,公平與公正也是我們一直在追求的東西,我們也只是需要一個像「關公」這樣的人,來替我們表示心中的這種追求罷了。

關公不僅出現在清代,在歷朝歷代的不管是戲劇還是小說中都能夠看到他的影子,雲長作為他的字號,但卻沒有「關公」這個被後人所取的名字被人們熟悉的更多,不管這個人物是在歷史上真實存在的還是只是杜撰的,都證明了,每個時代都需要一個「關公」來作為人們的一個精神支柱,有了他在我們才會有信念,有更多的動力前進而不向惡勢力低頭。關公,他就如同茫茫大海上的燈塔一樣,在你即將迷失航線的時候,為你照亮前方的道路,不沉淪在前方的黑暗中,讓人不再迷茫。

《關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