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稱:周瑜度量大 諸葛亮三氣周瑜不存在

1、周瑜是個什麼樣的人?

記者:提起周瑜,人們往往首先想到的是《三國演義》裡「三氣周瑜」的故事,是「既生瑜,何生亮」,以及「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的習語。對此會長怎麼看?

李衛生:這完全是一個誤導。

歷史上的周瑜是個心胸寬廣、豁達大度、舉賢任能之人。《三國誌》作者陳壽對周瑜的評價是:「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即周瑜性格好,度量大,心胸寬闊,深得人們的擁戴,並不是後來小說《三國演義》中描寫的「心胸狹窄」、「器量狹小」的人物,更沒有「諸葛亮三氣周瑜」歷史事實。所謂的「既生瑜,何生亮」也完全是羅貫中的杜撰,周瑜的形象被嚴重歪曲,而且影響了幾百年,實在太冤!

陳壽還用講故事的方式高度評價周瑜的心胸。據《三國誌·周瑜傳》記載:赤壁之戰前,孫權拜周瑜為大都督,統領水陸大軍,這時周瑜才33歲,位在程普之上。程普向為東吳老將,曾追隨孫堅破黃巾、討董卓,又跟孫策平劉勳、征黃祖,身經百戰。所以,他倚老賣老,不大看得起周瑜這個「新秀」。《江表傳》甚至說他曾多次羞辱周瑜。而周瑜卻以東吳基業為重,胸懷寬廣,處處寬容,「折節容下,不與較」。程普頗為感動,從內心深處敬服周瑜。他感慨地對人說:「與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時人由此崇敬周瑜的胸懷和器量,有人認為此事可與廉頗、藺相如的故事相媲美。該故事以後被許多詩人所津津樂道,如「夫子如周郎,即之疑飲醇」、「一見周瑜勝飲醇」、「周瑜醇似酒,崔遠爽於梨」、「公瑾之交似醇酎,吉甫之頌如清風」等等。

周瑜的心胸寬闊還體現在他的舉賢任能上:首先向孫策推薦張昭、張紘,繼之舉薦魯肅,臨終前力推過去曾與自己意見不同的魯肅代行自己的大都督之職。更值得一提的是,周瑜在諸葛亮到江東做說客的第二天,就發覺他很有才,立馬找到其兄諸葛瑾,讓他去勸說諸葛亮棄劉備事東吳。

諸葛亮

周瑜心胸和器量之大,也受到他的對手的肯定。劉備說周瑜:「器量廣大,萬人之英」;諸葛亮贊周瑜:「仗義疏財」、「揮灑自如」、「雅量高志」、「文武籌略」、「挽強為弱」、「雄姿英發」;蔣干稱周瑜:「雅量高致」。後代的一些名人如蘇東坡等,在周瑜的人品方面,都給予了極高評價。

關於周瑜的心胸和器量,廈門大學教授易中天在央視《百家講壇》上說:《三國演義》裡講的,「可惜那是小說,不是歷史。歷史上的諸葛亮並不曾氣過周瑜,就算氣過,怕也氣不死。為什麼呢?因為周瑜的氣量是很大的。」

三國時的周瑜,還一直有著「美周郎」的雅稱。《三國誌·周瑜傳》稱讚他:「長壯有姿貌」、「出眾人之表」。《三國演義》描述周瑜:「姿質風流,儀容秀麗」。按照今天的話說,周瑜長得英俊高大,是個標準的大帥哥!

文武雙全、多才多藝的周瑜,是儒雅之將,名士風範。蘇東坡《念奴嬌·赤壁懷古》盛讚道:「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欽羨他娶了絕代美女小喬,欽羨他手持鵝毛扇、頭戴綸巾的英姿,欽羨他指揮雙方實力懸殊的赤壁大戰,取得勝利僅在「談笑間」的大將風範!之後的羅貫中,在《三國演義》裡卻把「羽扇綸巾」移植到了諸葛亮的頭上和手上,剝奪了周瑜的智慧形象。

《三國誌》作者陳壽評價周瑜時說:「建獨到之明……實奇才也!」周瑜的「獨到之明」體現在反對送人質赴曹、膽略過人、「吞劉自大」和圖取西川、中原等方面。同時,周瑜還演繹了我國歷史上經典的反間計、苦肉計等。

2、周瑜到底是哪裡人?

記者:周瑜到底是哪裡人,為何現在出現了爭議?

李衛生:這實際上不是問題,因為《三國誌·周瑜傳》明確記載:「周瑜,字公瑾,廬江舒人也。」即周瑜是廬江郡舒縣人,也就是今天的安徽舒城縣人;後來的史書和史料都這樣記載。只是近年來,舒城的一個鄰縣硬說他們那裡才是周瑜故里。因此出現了所謂的周瑜故里之爭。

尋根周瑜,須弄清東漢和西晉時期的「舒縣」。

最早記載周瑜的是西晉史學家陳壽。他所著《三國誌》是權威史書,周瑜是哪裡人歷來皆以此為據。

舒縣,始設於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歷經東漢,三國時廢除,西晉再次設立,至南北朝,存續時間近700年。史料證明,舒縣的範圍很大,包括今天的安徽舒城、廬江、桐城、懷寧、無為、鵲尾渚五縣和地區,遠非今天一個縣的概念。

但是,舒縣的主要地區在今天的舒城縣,陳壽所生活的西晉更是如此。《史記·項羽本紀》記載:「大司馬周殷叛楚,以舒屠六。」原註:「以舒之眾屠破六縣。舒,今廬江之故舒城縣也。故六城在壽州安豐南百三十里。」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古典傳記》註:「率領舒之軍屠六。舒即今安徽省舒城,六即六安。」《漢書·高帝本紀》中也有「以舒屠六」的記載,註解「舒」與「六」也都是今天的舒城和六安,從而說明舒城在漢時屬舒縣。

《三國誌·臧霸傳》和《三國誌·張遼傳》中臧霸在舒縣等地討伐東吳陳蘭的史實,以及史書中出現的「舒」、「舒口」等地名均在今天的舒城縣,證明舒城在漢時屬舒縣。

宋·王象之《輿地紀要》第45卷廬州沿革引《元和郡縣志》:「開元二十三年,刺史竹承構奏,於故舒城置舒城縣。」即唐朝設置舒城縣時是在「故舒城」。「故舒城」即《後漢書》李賢注所稱的「舒縣故城」,即舒城是漢時舒縣中心。

宋《太平寰宇記》更是把舒城與舒縣的關係和舒城縣名的由來記載得十分明確:「舒城為古舒縣」,「舒城縣,取古舒縣城名」。

漢領舒縣等地的時稱「舒王」的羹頡侯劉信城邑(舒縣治所)及死後喪葬地均在今舒城縣,皆證明舒城漢時為舒縣。《安徽省志·建置沿革志》記載:「羹頡侯邑位今舒城縣西北15公里。」「離此(註:舒縣城邑)不足3公里俗稱舒王墩為羹頡侯墓。」《安徽省志》還記載,劉信在位時,還在其封地今舒城縣干汊河鎮七門嶺興修水利,建成了與都江堰齊名的漢代兩大水利工程「七門堰」。

正因為以上記載,《辭源》第三冊(商務印書館,1982年1月出版)對「舒城」作了解釋,認為舒城是春秋以前群舒國故地,漢建置舒縣,唐又在此建置舒城縣:「舒城,縣名,屬安徽省,春秋時舒庸、舒鳩諸國地。漢置舒縣。三國時廢。唐開元間復置舒城縣,屬廬州府,歷代相因。」

舒縣還包括今天的桐城市。《後漢書·郡國志》記載:「舒有桐鄉」。桐鄉,即今天的安徽省桐城市。

今天的廬江縣漢時也屬舒縣。《漢書·地理志》「舒縣」註:「故國,莽曰昆鄉」,《宋史·志》云:「廬江縣有昆山礬場。今廬江縣南有大小礬山,是漢舒縣兼有今廬江縣境」。

清桐城派代表人物之一姚鼐,在《漢廬江郡縣沿革考》裡分析了漢時舒縣的範圍:「舒縣,蓋得今舒城南、桐城北、廬江西地」。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修編的《續修舒城縣志》對舒縣的地理範圍有更全面準確地記載:漢時舒縣的疆域「有桐鄉、鵲尾渚,蓋得今縣(註:即舒城)及廬江全境、桐城北境,無為西南境,絕長補短,逾三數百里,屹然一大邦也……」

周瑜是哪裡人,早在唐朝就已經非常明確了。

自西晉陳壽《三國誌》記載周瑜開始至今,眾多權威史書和圖書均記載周瑜是今安徽舒城縣人。

這裡最為代表的是唐朝史學家許嵩的《建康實錄》。該書記載:「瑜字公瑾,廬江舒城人」,即「周瑜是廬江郡舒城縣人」。特別需要說明的是,許嵩是非常嚴肅的史學家,他與舒城建縣為同朝人,均為唐朝。他撰《建康實錄》時,舒城建縣不久,而鄰縣廬江則早已建立(隋設),兩縣同時並存,但許嵩在《建康實錄》中卻將周瑜是舒城人還是廬江人區分得十分清楚,把周瑜寫成「廬江舒城人」,而沒有記載「廬江廬江人」。

眾多史書、家譜及全國著名三國遺址展覽等,均註明周瑜是哪裡人。

自晉陳壽和唐許嵩記載周瑜以後,周瑜是舒城人被公認,從沒有爭議。如:明代成書的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三次提到周瑜是舒城人;《辭海》(1979年版)記載:周瑜「今安徽舒城縣人」;湖北赤壁、江西九江、湖南嶽陽、四川成都、台灣博物館及安徽省博物院等全國著名三國歷史博物館、遺址遺跡展覽、博物院和旅遊風景區,介紹周瑜時都註明是今安徽舒城人;安徽宿松縣、舒城縣及浙江紹興市周氏後裔保存的民國以前修編的六套《周氏宗譜》均明確記載:「周瑜桑梓舒城焉」、「周瑜家舒城」、「周瑜家居舒城麻地」等;《中國歷史人物生卒年表》、《安徽省志》、《安徽歷史人物大辭典》、《安徽百科全書》、《可愛的安徽》、《走進安徽》、《影響青少年成長的99位名人》、《閒品三國》等全國及安徽出版的各類權威圖書均明確記載周瑜是舒城人;國粹京劇傳統劇《群英會》唱了幾百年,唱詞一直都是周瑜「廬州舒城縣人」,等等。

「周瑜城」是證明周瑜故里的一個重要物證。

漢時的舒縣與今天的舒城縣雖然不能完全等同,但「周瑜城」卻可以清楚地證明周瑜就是今天的舒城縣人。

「周瑜城」為東漢末年周瑜住家練兵的城池遺址,位於今天的舒城縣干汊河鎮瑜城村。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主持含山凌家灘遺址考古發掘並獲1998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獎的考古專家張敬國先生,2010年12月23日在周瑜城實地考察後說:「周瑜城在安徽省是保存比較完好的東漢城址,可申報『國保』單位。」

《三國誌·周瑜傳》記載,周瑜在此把自家的南大宅讓與孫策一家居住,並與孫策「登堂拜母」、「結為昆仲。圍繞周瑜城,舒城境內還有20多處與周瑜有關的歷史遺址遺跡,如周瑜練三墩、牧馬舊市、春秋山周氏祖墳、栲栳山周瑜祖墳等。同時,舒城民間還流傳著幾十則周瑜的傳說和故事。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追根溯源,可正本清源;尋根周瑜,方撥開迷霧。據此,我們可以淘盡近年來遮擋在我們眼前的泥沙,送周瑜還真正的故里——安徽省舒城縣!

3、為何有人說周瑜是廬江西南人?

記者:既然如此,為什麼又有人說,周瑜是廬江西南人?

李衛生:這種說法是明顯站不住腳的。它牽涉到五個有關問題。

第一,《辭海》前後兩個版本的不同記載。

1979年版的《辭海》為改革開放後的第一部《辭海》。該《辭海》(縮印本)第200頁「周瑜」詞條的註解是:「周瑜(175—210),三國吳國名將,廬江舒縣(今安徽舒城)人。」可不知什麼原因,以後再版的《辭海》將「周瑜」改成「今安徽廬江西南人」。因此,廬江便主張周瑜是廬江人。

讀者應該相信哪個版的《辭海》?再版的《辭海》改動周瑜的籍貫根據是什麼?為什麼將周瑜的籍貫修改成表述模糊的「今安徽廬江西南人」?這些編者沒有說,我們也一概不知道。

史書、辭書、志書的記載應以時間在先為依據。況且,「今安徽廬江西南人」的表述欠科學,不規範。圖書介紹人的籍貫只到省和縣,不會到縣以下的方位。將周瑜表述成某縣「西南人」,實在令人費解。「廬江縣西南」既可指廬江縣內,也可指廬江縣外,而舒城正位於廬江縣西南位置。

第二,「舒城縣與廬江縣」的關係及「廬江西」或「廬江西南」的具體所指。

廬江縣是隋開皇初(開皇元年為581年)建置的,舒城縣是唐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建置的,廬江比舒城建縣起碼早150年。舒城建縣是劃合肥南部和廬江西南部而成的。所以,《舊唐書·地理志》(中華書局,第五冊)記載:「舒城縣,開元二十三年,分合肥、廬江二縣置。」

由此可知,唐之前沒有舒城縣,故說舒城地區為「廬江西南」。唐之後,以前習稱的「廬江西南」已屬舒城縣。1999年以後再版的《辭海》記載周瑜「今安徽廬江西南人」的「西南」,實際上就是舒城縣。

關於「廬江西」之說,也實為今舒城縣。清代編纂的《江南通志》、《安徽通志》均有相關記載,即今舒城正所謂古人所說的「廬江西」。

第三,「漢晉時期的廬江郡與今天廬江縣」的關係。

漢承秦制,實行郡縣制,晉同制。《後漢書·郡國志》記載:東漢廬江郡下轄14個縣,《安徽歷代政區治地通釋》記載:西晉廬江郡下轄10個縣,舒縣均是其下轄的首縣。《辭海》(1979年版)記載漢時廬江郡所轄範圍包括長江以北的安徽、湖北和河南三省十多個縣:「廬江,郡名。漢轄境相當於今天的安徽巢縣、舒城、霍山以南、長江以北,湖北英山、廣濟、黃梅和河南商城等縣地。」所以,漢晉時的廬江根本不是今天的廬江縣,而是一個郡,郡是管縣的,相當於今省轄縣。漢晉時沒有廬江縣,廬江建縣為隋朝。所以,「廬江」二字名雖同,本質實不同的兩個概念,如把今天的廬江縣視同漢晉時期的廬江郡,則為張冠李戴,大錯特錯。

今廬江縣如果說周瑜是廬江郡人,則正確,即相當於說周瑜是安徽省人一樣,但不能因今廬江縣與古「廬江郡」二字同名,就稱周瑜是今廬江縣人。

第四,「舒城縣、廬江縣與漢龍舒縣」的關係。

弄清楚今天的舒城縣、廬江縣與漢時龍舒縣的關係,對於明確周瑜是什麼地方人很有幫助,可以消除一些誤區。

史料載明,漢晉時都有舒縣和龍舒縣,皆隸屬廬江郡。龍舒縣與舒縣下轄地區先後有交叉。東漢永平元年(公元58年),龍舒縣則改為「龍舒侯國」。《安徽省志》記載,龍舒侯國在漢時「立國13年」。龍舒縣範圍包括今天的廬江全境、舒城西南、桐城南、懷寧北等地區,認為東漢時有龍舒縣是錯誤的,把龍舒縣當作今某個縣也是錯誤的。《舊唐書·地理志》(中華書局,第五冊)載:「廬江,漢郡名。漢龍舒縣地,屬廬江郡。梁置湖州,隋復舊也。」說明今廬江縣在漢時屬龍舒縣。

西晉杜預《春秋左氏經傳集解》認為:「舒西南有龍舒,東漢侯國,六朝縣廢,今懷寧、桐城之間有大小龍山,意古龍舒境乎。」說明漢龍舒縣包括今天的安徽懷寧縣、桐城市。清·姚鼐也是同樣的觀點。他在《漢廬江郡沿革考》寫道:「龍舒,蓋得今懷寧北、桐城南地。」

西漢龍舒縣還下轄今舒城縣西南山區。《安徽歷代政區治地通釋》曰:「龍舒縣——春秋群舒之邑,西漢置縣。故址疑在今舒城縣西南曉天鎮附近。」

第五,「周瑜墓」不能證明周瑜是哪裡人。

正史記載的周瑜,是個人人景仰和欽羨的雄才大略、英俊瀟灑、風流倜儻式的英雄人物,故他死後,與周瑜有關的地方都先後建起周瑜墓,以示紀念。據瞭解,湖南嶽陽,江蘇蘇州、鎮江,安徽蕪湖、廬江、宿松、舒城,江西南昌等地都有周瑜墓,當地史志中或文物部門大多有記載。

廬江的周瑜墓,是明代廬江知縣奉上司之命而修建的,因廬江縣與漢晉時的廬江郡同名,故而修建紀念性的周瑜墓。《廬江縣志》(1993年5月版)記載「周瑜墓,建年不詳」。該志進一步載明:「明正統七年(公元1442年),提學御史彭勖令知縣黃金蘭修建周瑜墓,並立『吳名將周公瑾之墓』碑碣。」1442年,距周瑜去世已近1230年了,所以這不可能是周瑜真正葬身之地。

不管哪裡有周瑜墓,即使是真周瑜墓,也不能以此為據主張周瑜是這個地方人。通俗而淺顯的道理:「人的墓葬地不能證明人的出生地。」正如曹操墓在河南安陽、李白墓在安徽當塗、岳飛墓在杭州西湖而不能認為就是當地人一樣。

4、研究周瑜文化有何現實意義?

記者:現在與鄰縣爭論「周瑜故里」很重要嗎?

李衛生:首先,這個爭議不是我們挑起的,我們現在所做的只是陳述歷史的本來面目。其次,明確「周瑜故里」,也是研究周瑜文化的題中應有之義。

我們知道,「文化是民族的血脈」,也是一個地方的血脈。周瑜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之一。挖掘、整理、保護、傳承、宣傳和開發周瑜文化,目的是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關於「文化強國」和十八大提出的把文化產業建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精神,加強精神文明建設,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推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周瑜文化研究會成立以來,通過大量的走訪、挖掘周瑜歷史文化資料,使周瑜文化得到了整理、保護、傳承、宣傳、開發和利用,不僅凝聚了人心,擴大了影響,提高了知名度,促進了地方經濟建設、社會進步和文化發展和繁榮,而且豐富和發展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寶庫,為後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歷史文化財富。

周瑜文化研究會將繼續加大有關周瑜的資料搜集、整理、研究和宣傳力度,加強周瑜文化的保護和有關周瑜文化的硬件建設,使周瑜文化在全國和世界上產生影響力,成為我國歷史文化上的一顆燦爛明珠。

《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