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失荊州不是「大意」:三大硬傷氣哭諸葛亮

關羽失荊州,他性格中藏的三大致命硬傷讓諸葛亮也無能為力

中國有一句成語:「大意失荊州」,很多英雄用這句話來為自己的工作失誤做辨解,說:我本來是行的,僅僅是因為一時的疏忽大意,沒注意到這微小的細節問題,才造成了工作被動乃至失敗。或是因為一個小數點,或是因為記差某個字,或偶爾用錯某個人,等等,真是千古遺恨啊!辨解的最後結果,無非是想說明不能以成敗論英雄,自責的口氣裡包含著些許:「老子曾經闊多了」的意味。

其實,關羽並非因為「大意」才失的荊州。

都說性格決定命運。 「大意失荊州」的三國故事耳熟能詳。人們通常認為,關羽是因為大意而丟失了荊州,實則不然,荊州的丟失決非關羽一時之疏忽,而是他「狂傲」的性格造成的。無論是對敵人,還是對「同志」,關羽狂傲到了幾乎忽視了所有人存在的程度,這樣的唯我獨尊自然不會有好結果。

關羽這個人,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是一個大英雄,更是一尊光芒萬丈的神。殺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水淹七軍;刮骨療毒,不打麻藥,面不改色,還樂呵呵地下著圍棋聊著天兒,等等,這些穿越時空的英雄事跡,足夠讓中國人崇拜至今的。關老爺給咱們中國人長臉啊。這幾年各地發展旅遊業,時興蓋廟,關老爺理所當然地又被請出來了。小編走了幾個地方,滿世界都是關老爺的廟,而且香火騰騰。我的一個姓關的朋友也跟著逐年增長虛榮心:您瞧,我們姓關的祖宗真讓後人神氣啊。

但畢竟關老爺是人不是神,是人就會犯錯誤,就會出現問題。關羽也的確給劉備捅了大婁子,他把荊州給弄丟了。

丟荊州這件事情,跟別人沒關係,實在是關羽不聽勸,一意孤行,剛愎自用,丟了。這荊州得來不易啊。當年劉備和諸葛亮兩個人,跟人家東吳耍賴,扯謊,胡攪蠻纏,什麼不要臉的事都幹了,才弄到手裡來的,費大勁了。得,讓關羽生生給弄丟了。這給剛剛建立起來的蜀國,造成了極大的被動喲。也就是關羽吧,如果換個人試試,你把荊州給弄丟了,還不得滅了你九族啊。

《三國演義》上講,諸葛亮臨赴川的時候,告訴了關羽八個字,叫做東和孫權,北拒曹操。這話等於是領導指示。可稱得上是八字方針。這不只是諸葛亮個人的決定,應該是剛剛發展壯大的劉備集團上層管理者們的統一認識,是集體研究出來的重大決策。可是重要指示得看誰聽,正確的方針得看誰執行。想想看,如果把趙雲放在荊州留守,趙雲敢不聽嗎?

諸葛亮說了是說了,關羽未必能聽到心裡去。當面不跟諸葛亮頂嘴,那是客氣,那是給你諸葛亮面子。關羽骨子裡是什麼話兒?讀者都能猜出來,你諸葛亮算哪壺醋啊?你是我們雇來的。這公司是我大哥的。裡邊還有我一份呢,我們都是大股東,你諸葛亮就是個打工的嘛,高級白領也是打工仔嘛。諸葛亮多聰明啊,他當然明白這一點。

把荊州交給關羽看護著,劉備是覺著放心了,自家兄弟,好啊。可劉備怎麼就不仔細想想呢?你關羽兄弟這種人是不能讓人放心的幹部啊,他可是剛愎自用啊。

這裡邊關羽有幾個問題,咱們分析分析。

一:下級服從上級的關係,關羽就一直沒有擺正。東和孫權,北拒曹操,是蜀國的大政方針。可是關羽就敢不服從。對外方針,另起爐灶。你關先生自作主張跟東吳鬧翻。你跟上級請示了嗎?沒有。上級對你現在這麼干是什麼意見你知道嗎?不知道。知道了又能怎樣?我就這麼幹了。山高皇帝遠,劉備鞭長莫及。

二:仗勢欺人。和同僚搞不好關係。可以想像,關羽這人不定多凶多橫呢?部下誰惹得起啊?惹不起歸惹不起,可是人家心裡恨上關領導了。最後關羽出事兒的時候,派廖化去求救劉封孟達,廖化的腦袋都磕出血來了,這哥兩個就是賴著不出兵援救,隔岸觀火,一邊涼快著看關羽的笑話。

三:不勝任守荊州的工作。關羽不是獨當一面的領導材料。衝鋒陷陣,有萬夫不當之勇,這還行。可是讓他獨當一面,獨自管理一個全成本核算的企業,就差點意思了。一天半天還顯不出什麼來,時間長了,企業不全面虧損才怪呢。他接受荊州防務的時候,會不會有這種心理呢?你劉備和諸葛亮可算走了,這回荊州交給我,我可是說了算了,讓我也過過當一把手的癮吧。你劉大哥在成都當皇上,我老關在荊州當土皇上嘍。

寫到這裡,挺感慨的,中國人事工作自古就有一個致命傷。任人唯親。這種事各個朝代都反對,都嚷嚷著說不行。可是誰上台都這麼幹,難以糾正。這種事你還別提意見,提了也白提。有一個做官的朋友跟我抬槓,他說,人們都反對這種任人唯親的幹部任用,可是讓你上台你也得這麼幹。為什麼?他說,你得提拔熟悉的人啊。我瞭解他啊,我用著他放心啊,莫非還讓你「任人唯疏」不成?笑話。

關羽丟荊州的責任有個人素質上的原因,更多的是劉備的問題,應該由劉備來買單。這是劉備任人唯親造成的失誤。

《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