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端不是進士出身,但他最後卻成為宋太宗、宋真宗時期的宰相。
呂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今河北廊坊)人。呂端是恩蔭入仕的,其父呂琦,曾任後晉兵部侍郎。父親死後,朝廷撫恤老領導家屬,給呂端安排了一個名為「千牛備身」的侍衛職務,呂端從此步入仕途。五代亂局中,他曾歷任國子主簿、太僕寺丞、秘書郎、直史館等職。宋朝建立後,呂端歷任太常丞、浚儀知縣、洪州知州、成都知府、參知政事等職,最後當上宰相。宋朝是文人的天下,「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士大夫歷來瞧不起考不上進士而靠祖上的蔭德入仕者。所以,呂端作為一個沒有「文憑」的大老粗,坐穩交椅本已不易,而步步高陞成為宰相,領導滿朝狀元、進士出身的文人士大夫,則難上加難。據統計,北宋168年,前後共任用宰相71人,其中進士出身64人,非進士出身僅7人。呂端以非進士出身而歷任兩朝宰相,他有什麼過人之處呢?
宋太祖兄弟5人,兩個早亡,剩下趙光義和趙廷美兩個弟弟。宋太祖去世後,趙光義坐上皇位,成為宋太宗,這時,弟弟趙廷美與這位皇兄的關係就陡然微妙起來。原來,昭憲杜太后臨終前,曾把兒子們叫到跟前交代遺言,確定了一個皇位繼承的順序:趙匡胤死後趙光義接任,趙光義死後趙廷美接任,再由趙廷美傳位給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或趙德芳。在兒子們都起誓保證後,杜太后把遺言藏之於金櫃,安排謹密可靠的宮人守護,這就是正史、野史上均有記載的「金匱之盟」。按照「金匱之盟」,趙廷美是下任皇位繼承人。然而,精明的趙光義似乎不太願意看到弟弟接自己的班,他想傳位於子,所以,他對弟弟開始有了戒備猜忌之心。這層內心深處的想法,那群讀死書、死讀書的士大夫是不容易覺察的,但呂端洞若觀火。
太平興國四年,宋太宗親征太原,攻打北漢,打算安排趙廷美留守京城,趙廷美居然想接受,真是糊塗一時。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外出的皇帝無論是巡視還是親征,最怕後院起火、禍起蕭牆。既然皇帝早已對這位皇弟有所猜忌,難道真的會讓他留守?不過是試探罷了。當時,趙廷美為齊王,任開封府尹兼中書令,呂端是他手下的判官。對此,趙廷美渾然不覺,歷來謹慎的呂端趕緊向這位憨齊王說:「皇上作為一國之君,不顧艱危,浴血親征。您作為親王,應該主動請纓,扈從左右,為皇上分擔。您如今貪圖安逸,答應留守,不合時宜啊。」呂端建議他推辭留守之任,主動請求從征。趙廷美依計行事,請求出征。宋太宗當然同意,而且顯得十分高興。呂端參謀得當,既符合宋太宗的希望,又讓齊王避免了嫌隙,皆大歡喜,可見呂端行事的穩妥與明智。
雖然立了一功,呂端卻沒有得到重用。不久,因為趙廷美王府的官吏違背皇上詔令,賄賂執事者買賣樹木,呂端被牽連獲罪,貶至地方。上天只把機會留給有準備的人,這話一點不假。在地方上,呂端政績良好,不久被提拔回京。
端拱元年,宋太宗給呂端委派了一個重要差事,出使高麗。作為大國使節,呂端謙和友好而又不卑不亢,大膽交涉而又嚴格謹慎,對於高麗王超越正常禮節性的饋贈一律拒絕。呂端此次出使,既出色完成了任務,又保持了大國的使節形象,為後來出使者樹下了典範。比如後來宋神宗元豐年間出使高麗的錢勰,就始終以呂端的成例執行,凡是呂端當時所拒絕的例外饋贈一律拒收。同時,值得一提的是,呂端一行經海道回國途中,天氣驟變,海上狂風大作,巨浪滔天,甚至把桅桿都吹斷了,一船人大驚失色,慌作一團。但是,領隊人呂端卻面不改色心不跳,始終安靜地坐在船上讀書,就像平時在家裡的書齋一樣,其沉著穩重可見一斑。呂端出使高麗的出色表現,給宋太宗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呂端歸國後,宋太宗當即授他戶部郎中、判太常寺兼禮院,不久又重任為右諫議大夫。
宋太宗有九子,三子就是後來的宋真宗趙恆。長子趙元佐從小聰明機警,容貌極像宋太宗,深得宋太宗鍾愛。宋太宗曾長期把趙元佐帶在身邊,悉心教導,親自培養,先封衛王,又封楚王,並設法繞過「金匱之盟」,正式立趙元佐為太子。後來,宋太宗擔心趙廷美威脅自己的皇位,便誣陷趙廷美密謀造反,將趙廷美廢為庶人,安置於涪陵。在此過程中,趙元佐作為太子,不但沒站在父親這邊,反而實話實說,為叔叔申辯,受到父親最嚴厲的斥責。結果,趙元佐憂懼成疾,一夜之間瘋了。於是,太子人選只能重新選擇。經過慎重考慮,宋太宗把次子許王趙元僖作為太子人選,他按照培養太子的慣例,安排趙元僖出任開封府尹,先讓他歷練歷練。為避免重蹈趙元佐的覆轍,宋太宗決定選擇一位既穩重而又可靠的人輔佐趙元僖,這次,他又選擇了呂端,讓呂端以右諫議大夫兼任開封府判官,呂端因此成了許王趙元僖的幕僚。
然而,趙元僖亦是命運不濟。淳化三年,趙元僖忽染怪病,在很短的時間內暴病而死,年僅27歲,讓宋太宗悲痛欲絕。後來,有人把趙元僖的暴斃歸罪於他的愛妾張氏的專恣。震怒之下,宋太宗安排成立了專案組,就太子之死對相關人員追責,張氏被判死刑,左右親吏處以杖刑。呂端雖受趙光義器重,也被審問。
當時,御史武元穎、內侍王繼恩負責呂端的案子。兩人到呂府後說:「我們奉皇命來審問您。」呂端神色鎮定,回頭告訴隨從說:「去取我的官帽來。」這兩人說:「您不用這樣正式,我們隨便問問就好。」呂端說:「天子要訊問,我就是罪人,怎麼能在堂上面對主訊人呢?」隨即下堂,且有問必答。如此低調的態度,讓趙光義對呂端欣賞有加,所以並未重責,僅僅是給他降了職。
第二年,朝廷新設考課院(官署名,負責幕職州、縣官的升降),重新調整官員,宋太宗召見部分遭到貶謫和安排為閒職的官員談心,想聽聽他們的想法。幾乎所有的官員都在向宋太宗訴說條件艱苦,淚流不止,頗有抱怨。輪到呂端對答時,他說:「臣先前輔佐齊王(趙廷美),沒有監督好府內官員,貶謫商州,承蒙陛下不棄,隨即提拔回京。後來許王(趙元僖)暴病而死,臣實在罪責難逃,陛下又未嚴懲,讓臣仍在京任職,於臣來說,真是罪大而幸甚啊!如今,臣只要能得到一偏遠之州的副職就心滿意足了。」而宋太宗卻親切地說:「朕自然是瞭解你的。」這次,宋太宗不僅沒繼續貶呂端的官職,反而馬上讓他官復原職,隨即讓其出任樞密直學士。剛過一個月,又提拔其為左諫議大夫、參知政事(副宰相)。從此,呂端進入朝廷的核心決策層。
經過一段時期的歷練和考驗,宋太宗終於決定把宰相這一重擔交給呂端。據宋代文瑩《玉壺清話》記載,宋太宗決意任呂端為宰相之前,曾在一次宮中宴會上特作《釣魚詩》贈呂端,詩中把呂端比作周文王身邊的姜子牙,暗示將拜他為相,可見宋太宗對他的倚重和信任。然而,呂端卻和詩道「愚臣鉤直難堪用,宜問濠梁結網人」,以釣魚無術來比喻自己不堪宰相重任,請求宋太宗另訪賢達,亦見他的誠懇和謙遜。後來,當宋太宗把這個想法在近臣間拋出來的時候,有人因為呂端喜怒不形於色,說:「呂端為人糊塗。」宋太宗卻斬釘截鐵地說:「呂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至道元年,宋太宗最終拍板,提拔呂端為戶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正式拜呂端為宰相。
對於呂端,宋太宗比別人看得更准——不拘小節,大智若愚,是一個可以放權、放手、放心的能臣。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呂端從來不看重權力,不眷戀名位,任勞任怨,顧全大局。他任副宰相後,比他年輕20多歲的寇准隨後也被任命為副宰相,呂端不講資歷,請求排位時居寇准之下。呂端升任宰相,寇准仍為副宰相,他請求宋太宗下詔,讓寇准和他輪流掌印,一同處理國家大事。宋太宗雖然採納了呂端的這一建議,但規定凡大事都由呂端先定奪再上奏,實際上是再一次明確了呂端的最高權力。而呂端總是謙讓,許多大事均與寇准有商有量,從不專斷。
同時,呂端任職數十年,不蓄資產,輕財好施,常常資助貧病老弱。他任相多年去世以後,3個兒子甚至連辦婚事的錢財都不夠,只好用房屋作抵押借貸,才辦完婚事。最後,還是宋真宗出面,從內府撥專款,替他幾個兒子把房屋贖了回來。而同時代的那些宰執大臣和封疆大吏,許多人家都是廣廈千間、良田萬頃,家產子子孫孫幾代都可能花不完。所以,無論人品、官品,呂端都是那個時代少有的楷模,這也是他由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庶僚小官,一步步被提拔為宰相的根本原因。
宋人徐自明撰寫的《宋宰輔編年錄》中,記載了宋太宗授予呂端宰相之職時的詔書,詔書中有一段對他的評價說:「(呂端)簡直夷曠,宣慈惠和。挺王佐之偉材,負人倫之碩望。頃自擢參樞軸,再歷炎涼。運奇兵於廟堂,詢謀惟允;貢昌言於帷幄,謇諤可嘉。適當求理之辰,益見匪躬之節。矧又周知大體,多識舊章,用晦而明,中立不倚。」意思是呂端既有王佐之才,又有仁厚之心,是一個有氣節、有聲望、識大體、顧大局、剛正不阿的君子。這個評價,基本能反映出他在宋太宗心目中的印象,怪不得連前宰相趙普都曾說:「我看呂端在朝中的表現,得嘉賞未嘗喜,遇抑挫未嘗懼,真有宰相之器啊!」趙普是開國元老、兩朝宰相,日理萬機,目人無數,連他都評價呂端有宰相的才能和氣度,也足見呂端在士大夫群體中的形象和影響力。
呂端出任宰相後,果然不負厚望,處事穩妥,協調周全,而最重要的是,他能在關鍵的時候提最合理的建議,力挽狂瀾。
西夏曾是宋朝藩國。後來,李繼遷任西夏王,不但反叛宋朝,而且騷擾邊境,致使宋夏戰火連綿。一次戰鬥中,前線將士意外俘獲李繼遷的母親,邊將趕快報告宋太宗,並請示如何處置其母。當時,寇准任樞密副使,負責軍機,宋太宗因此叫寇准過去商量,最後決定對李繼遷母親就地正法,以報擾邊之仇、雪反叛之恨。寇准商量完出來,準備去發佈命令。當他路過呂端的辦公地時,呂端看到寇准行色匆匆,一貫謹慎的他感覺到前線肯定有大事,趕緊叫住寇准,細問端詳,聽說要斬首李母,他忙叫寇准暫緩發佈命令,等待他向宋太宗匯報溝通後再說。
呂端急速入宮拜見宋太宗說,當年項羽捕獲劉邦之父,項羽揚言要殺劉太公時,劉邦竟然無恥地說「願分我一杯羹」。這說明,凡舉大事者,危急關頭,常常是連至親也顧不上的,何況像李繼遷這樣的悖逆之人?今天殺其母,明日就能捕獲李繼遷嗎?如果不能,殺其母,不過是加深了對方的仇恨,堅定了對方反叛的信念罷了。宋太宗一聽,驚出一身冷汗,忙問應該如何處置。呂端建議,把李母安置在前線延州(今陝西延安),好生贍養,以此招降李繼遷。宋太宗恍然大悟,連連稱善,還說,倘若不是你及時提醒,真的誤了大事我還渾然不覺呢。後來,李母善終於延州,不久李繼遷去世,李繼遷的兒子因為宋朝善待其祖母,便歸順宋朝。這一事件的始末和結果,再次證明了呂端的深謀遠慮和沉穩謹慎。
最能體現呂端的過人之處,還是在他牽頭處理改朝換代這一驚心動魄的大事上。皇帝駕崩,朝局就有變,權力就有爭,這是權力更替的「綜合征」,常有的事。宋太宗選擇皇位繼承人,因長子趙元佐既瘋,次子趙元僖既逝,便選擇了三子趙恆,這為宮廷鬥爭埋下了伏筆。宋太宗一過世,因為趙元佐依然在世,朝廷大臣便開始各為其主而針鋒相對,最後甚至磨刀霍霍。太監王繼恩牽頭,組織參知政事李昌齡、殿前都指揮使李繼勳、知制誥胡旦等一班實力派,決定擁立已經被宋太宗貶為庶人的趙元佐,理由是他是宋太宗長子,廢幼立長,名正言順。
眼看就要兵戎相見,李皇后趕緊安排王繼恩快步流星去請呂端來拿主意。這裡,李皇后使了個小計謀,沒安排其他太監去請呂端,單單安排「造反頭子」王繼恩親自去請,其用意不言自明。呂端一聽宋太宗去世,李皇后有請,知道情況有變,當機立斷,讓身邊人趕緊把王繼恩扣押,專人看管,同時跑步入宮。呂端到達後,李皇后正淚眼婆娑、一臉茫然不知所措的樣子。她對呂端說,如今皇帝剛剛駕崩,大臣們要立長子,你說如何是好?呂端鎮定自若地說,當時皇帝確定壽王(趙恆)為太子,就是為了今天能繼承大統,如今先帝屍骨未寒,怎麼能違背他老人家的遺願呢?他一邊耐心說服其他大臣,一邊讓人把太子趙恆侍奉到宋太宗的棺材前,明確其為皇位繼承人,是為宋真宗。
趙恆登基後,第一次坐殿召見諸位大臣時,因為垂著簾子,呂端擔心宦官們以趙元佐冒充趙恆,便站在殿下不拜,請求皇帝捲簾。趙恆捲簾後,呂端走上前去仔細辨認,確認是趙恆後才走下台階,率領群臣跪拜新皇帝。隨後,宋真宗與呂端商量,對陰謀另立趙元佐為皇帝的幾位大臣一一做了處置,以李繼勳為使相(宋初以皇親國戚、留守﹑節度使等加侍中﹑中書令﹑同平章事者皆稱使相),安置於陳州;貶李昌齡為忠武軍司馬;貶王繼恩為右監門衛將軍,安置均州(今湖北丹江口);胡旦處理最重,被朝廷除名,流配潯州(今廣西桂平)。趙恆在老成持重的宰相呂端的精心安排下,登上了皇位,成為宋朝第三位皇帝。繼位之爭,終於沒有釀成同室操戈的苦果,就此來說,呂端功莫大焉。
宋真宗繼位後,每當接見大臣,對呂端都是恭恭敬敬,而且從不直呼其名。因為宮前階梯高,呂端體胖身高,行動不便,「特令梓人為納陛」,即在宮前製作較矮的木階梯,給予特別優待和照顧。宋真宗不但繼續請呂端擔任宰相,而且不斷加官晉爵,連加其右僕射、監修國史、太子太保等。呂端退休後,宋真宗時時派人問候賞賜。鹹平三年,呂端因病去世,享年66歲。呂端去世後,宋真宗不但為其蔭妻封子,還贈司空,謚號正惠,呂端實現了高位善終,得到了一個做大臣的最高禮遇。
經驗有時候其實很簡單。呂端一生經歷了刀光劍影的五代亂局,見證過黃袍加身的改朝換代,置身於宋初你死我活的權力爭奪,一直處於跌宕起伏的激流之間,驚心動魄,險象環生。但面對驚險,呂端都能從容面對,妥善化解。要說他這一輩子真的有什麼經驗值得總結的話,不過如此而已。當然,一個人處於權力巔峰,要真正做到榮辱不縈心,得意不忘形,臨危不懼,處事不亂,也不是一件特別容易的事情,故連毛澤東同志都對他佩服有加,有詩為贊曰:「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