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應該是三國時代頗具爭議的一位人物。在名著《三國演義》中,這位勇武過人的名將,只是因為同頂頭上司諸葛亮的北伐意見不合,最後被冠以謀反的罪名,落個誅夷九族的下場。那麼,歷史中魏延是否真如演義所言,身陷諸葛亮的黑手,落個身敗名裂?如若翻閱史料,我們會驚奇地發現,事實並非如此。
當然,我們還是先來瞭解一下魏延的個人履歷:魏延早年只是劉備帳下的一名小兵,負責喂餵馬、帶帶小孩之類的散事(這和演義裡戰文聘、斬韓玄的說法有些不同)。當然,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魏延的理想絕不在於燒飯砍柴。後在,劉備部署入蜀戰役,魏延覺得自己的機會來了,於是奮勇臨陣,數有戰功。這一切,自然被劉備看在眼裡,不久,魏延就被提拔為牙門將軍(一種較低級的軍官編製)。
不久,劉備進位漢中王,政治軍事中心將要遷到成都,這時候,需要一位獨當一面的大將鎮守軍事重鎮漢中,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必定是張飛,張飛也以為必定是自己。劉備卻破格拔魏延為都督,領漢中太守。讓一位名不見經傳的毛頭小子擔此邊防重任,一時間輿論一片嘩然。為了消除大家的誤會,劉備特地開了一個記者招待會。會上,劉備問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雲何?」延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這次成功的媒體見面會,給魏延的公眾形象大大加分。
從打雜小兵到鎮守一方的軍區司令員,魏延在短短數年之間就完成了自己事業的三級跳。當然,急劇地躥紅也使魏延的個人心態發生了微妙變化,權力如此唾手可得,魏延不禁有些飄飄然起來。不過,魏延的好日子並沒有持續太久,隨著「老闆」劉備伐吳失敗,身死白帝城,蜀國的實權人物,也由劉備變成了諸葛亮。
文人出身的諸葛亮,在魏延眼裡無非是個學院派人物,按現在話講就是「磚家」、「叫獸」之流。不過,諸葛亮畢竟是頂頭上司,儘管心中不以為然,但也不太敢造次。可自諸葛亮之下的一干同僚,魏延可就絲毫不給面子了(「延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三國誌》)。這時,劉琰撞到了*口。這位劉琰同志,可是蜀漢政權的元老人物,早在劉備領豫州牧的時候,就已經隨之南征北戰(「先主在豫州,闢為從事」)。有趣的是,儘管久在軍中,可劉琰同志卻從不上陣殺敵,只是在後方做做心理輔導,搞搞文藝活動,豐富一下士兵的業餘生活(相當於現在的文工團團長)。
對於劉琰這位文藝骨幹,軍旅出身魏延是很有偏見的:軍人的職責是殺敵,要跳舞回家跳去。有次劉琰在軍中準備文藝節目,恰被魏延撞見。一個大男人領著一干女子成天在舞台上搔首弄姿,成何體統,魏延氣不打一處,破口大罵。中國人是很講究排資論輩的,一位政壇元老被一名後生面叱,肯定是很難下台。不久,劉琰就在諸葛亮面前參了魏延一本(「與魏延不和,言語虛誕」)。其實,魏延平時的霸道作風,諸葛亮是有耳聞的,但奈何蜀漢後期將星凋零,魏延又是個人才,因此一直未有問罪(「憑魏延之驍勇」《三國誌》)。劉琰的密本,讓諸葛亮左右為難。權衡再三,諸葛亮覺得北伐在即,搞娛樂應該讓位搞軍事的,於是給劉琰安了一個造謠的罪名,遣送回了成都(「亮責讓之,於是遣琰還成都」)。
如此看來,正是諸葛亮這把無形的幕後保護傘,魏延得以躲過劉琰的「政治挑釁」。不過,魏延同志囂張的氣焰並未因此收斂,反而愈發目中無人,甚至連諸葛亮的秘書楊儀,竟也不能倖免。《三國誌》有這樣一段記載:「魏延與長史楊儀相憎惡,每至並坐爭論,延或舉刃擬儀」。雖然開軍事會議並非要求一味地斯文端坐,但拿刀在別人頭上晃,行為顯然有些不妥。楊儀是文人出身的,「小宇宙」比較脆弱,經此恐嚇,往往都是梨花帶雨(「儀泣涕橫集」)。每每遇此劍拔弩張情景,諸葛亮總會拉著委屈的楊儀,蹲在軍營外的廣場上喂一下午鴿子,不發一語,然後再回營吃飯,當沒事發生過。
魏延若是只在劉琰、楊儀等一干文人面前耍耍橫,那倒也就罷了,可他卻把跋扈的作風帶到了軍隊,這自然引來了軍界同僚的不滿(「平日諸將素不同」《三國誌》),王平就是其中最大牌的一位。這位王平同志,是蜀漢後期少有的將才,馬謖失街亭正是他的臨危不亂,才使得北伐隊伍不致潰不成軍。更可怕的是,在他的手下,還掌管著蜀漢精銳特種部隊「無當飛軍」。恰王平這人又「性狹侵疑、為人自輕」(《三國誌》),也就是性情狹隘,對輕視自己的人心懷怨恨。對於這樣一位權重人物,魏延依然是我行我素,一副頤指氣使的派頭,王平苦於諸葛亮這把保護傘的庇護,也只能隱忍不發(後來楊儀能平息魏延的「叛亂」,正是得到軍方王平的大力支持)。
更有意思的是,魏延的囂張行徑不僅在蜀漢軍政兩界引起「公憤」,甚至連遠在東吳的孫權也忍不住插上兩腳(在信息相對閉塞的冷兵器時代,魏延的離奇「事跡」居然風傳到了東吳,可見官員意見之深)。有次,孫權宴請蜀漢的外交使節費禕,酒歡之餘,忽然說了一段意味深長的話:「魏延,牧豎小人也。然既已任之,勢不得輕,若一朝無諸葛亮,必為禍亂矣」(《三國誌》)。孫權的話講得相當有藝術:魏延是個禍害,應該盡早除之,不過,這是你們蜀漢的內政,我也就是借個酒興說說罷了。當然,對於孫權的這通「酒後胡言」,諸葛亮又一次充當了魏延的保護傘,只是一笑了之,並未對其有所懲治。
但是,世界上沒有一把萬能的保護傘,五丈原上諸葛亮終於大限將至。對於自己仙去之後魏延的命運,諸葛亮很是揪心。於是,秘密地招來長史楊儀、司馬費禕和護軍姜維等人,開了一個通氣會:你們幾個趕快回去趕緊動員各部整裝退兵,魏延同志負責斷後,如果魏延不肯聽命,就隨他的便吧(這個語境有點類似當年毛主席講: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林彪如要叛變就隨他去吧)。此外,諸葛亮還擔心個性偏激的楊儀事後會對魏延進行政治清算,於是飛鴿傳書給成都的後主:退軍之後剝楊儀軍政權力,命溫和派領袖費禕掌管政府事務。(「亮平生密指,以儀性狷狹,意在蔣琬為尚書令,儀拜為中軍師,無所統領」)
可以看出,充當保護傘的諸葛亮為保存魏延,可謂設下重重機關。如果事情順著諸葛亮的安排,魏延也許會得到善終的。可是,諸葛亮隕落五丈原,愚蠢的魏延天真認為自己展示才華的機會來了,居然打著北伐的旗號胡來。殊不知,他最大靠山已經倒了,沒有諸葛亮從中周旋,楊儀、王平終於開始秋後算賬,一刀拔了這個「眼中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