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蓋三分國, 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遣恨失吞吳。 諸葛孔明之平業業績,盡在杜甫這首《八陣圖》有廖廖數語中,堪稱畫龍點睛之筆。
緣何詩中要言「名成八陣圖」呢?因為八陣圖事關蜀國國運興衰。《三國演義》第八十四回"中陸遜營燒七百里 孔明巧布八陣圖",陸遜身陷八卦陣中,而此時曹魏大軍已趁機逼近東吳,若主帥身亡,曹魏吞吳,合兩軍為一路追剿蜀軍,亡蜀指日可待也。
正在這緊要頭,諸葛孔明之岳父黃承彥現身陣中,釋放身陷八卦陣的陸遜,並曉諭厲害,令陸遜感激欽佩不已,發誓永不侵犯。事實證明,陸遜的及時回師,使劉備不再繼續被追,破了曹魏魚翁之利之謀,免了蜀國滅頂之災,繼續演繹著三國的精彩。黃承彥何許人也?為何他呆在陣中?為什麼能擔當如此重任呢? 《三國誌·諸葛亮傳》裴注引《襄陽記》說:「黃承彥者,高爽開列,為沔南名士,謂諸葛孔明曰:「聞君擇婦,身有醜女,黃頭黑色,而才堪配。」孔明許,即載送之。時人以為笑樂,鄉里為之諺曰:「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三國誌·諸葛亮傳》裴注引《襄陽記》
從上面一段話中不難看出諸葛亮對黃承彥是言聽計從,娶了醜女為妻。而諸葛亮才高於世,為什麼要聽黃承彥的的呢?我猜測黃承彥作為飽學多謀的名士,其才必與諸葛亮在伯仲之間,或者更在諸葛亮之上。比如他能呆在八卦陣中,一則說明他才高八斗,通曉陣法,是諸葛亮人生最重要的人之一。另一方面他在八卦陣釋放陸遜之時,諸葛亮身在異地,並不知曉。他能放陸遜,就說明了他對國事觀若洞火,深明蜀吳聯手抗魏的重要意義。若是諸葛亮在八卦陣中,他未必敢放走陸遜。
蜀軍被陸遜火燒連營800里,死傷無數。蜀國人對陸遜舉國皆仇,恨不能食其肉,噬其血。那麼,黃承彥放走了陸遜之後,又是什麼結果呢?於是,在群情洶湧中被蜀國高層密處決,即使身為丞相的諸葛亮,也不能為之說情。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黃承彥死後,作為丞相的岳父,沒有被風光大埋葬,而是他的幾個朋友商議後,立了個碑,草草葬之。墳墓不大,碑也較小。
如此說來,八卦陣是諸葛亮的傑作,而他的岳父恰恰死於他的「設計」。
事實果真如此嗎?這是史學界的一種說法。在我看來,上面的一種說法頗值商榷。 蜀漢章武元年發生的夷陵之戰,陸遜在火燒連營後退兵是事實,黃承彥死後簡葬也是事實,然而這其中又發生了什麼呢? 劉備不聽勸阻,在稱帝三個月後,以為關羽報仇為名,舉大軍進攻東吳,結果兵敗後逃到白帝城,陸遜提兵追趕至江邊遇八卦陣,但關鍵是諸葛亮在河灘上的那幾堆石頭真能困死陸遜嗎?答案是肯定的,不能! 即使《三國演義》中所謂的黑雲壓地、狂風大作、飛沙走石、伸手不見五指之類,只能是一種文學描寫,因為這些道術根本不存在的。
那麼陸遜又是怎樣退兵的呢?依然是黃承彥勸說的。在第八十四回中,當諸葛亮聞知陸遜火燒劉備連營七百里時,當時就仰天長歎:漢朝氣數盡矣!如喪考妣。作為政治家、軍事家的諸葛亮必須力敗局,派人去說服陸遜。自己是丞相,劉備輸紅了眼,不能讓他去;更兼舉國上下對東吳充滿仇恨,若自己去,必遭非議。
那麼,派誰去呢?蜀吳聯手,諸葛亮、魯肅、諸葛瑾是推手。孫、劉進入戰爭狀態時魯肅已死,諸葛瑾畏首畏尾、在東吳作官司且身份與陸遜隔了一個檔次,不能說動陸遜。只有黃承彥是自己最親的人——岳父,休閒在家,且是名士,有這樣的身份,陸遜便不會拒見,所以派他去最為合適。而黃承彥的秘密出使,果然見效,阻止了吳兵攻蜀。
這樣看來,秘密處決之說既不成立,然而為什麼黃承彥死後埋的那麼簡樸呢?黃承彥出使東吳時,作為名士,他一向不理世事,如果介入軍閥混戰的俗事中去,必然有晚節不保的心理壓力,更要擔心國人的看法;再者,何況老爺子一向務虛、動腦不做事的,真要做起事來,自然大傷心智,更兼年事已高,長途奔波勞苦。在內外夾擊下,加之年事已高,身智皆勞,便不久於人世了。
如此,這樣看來,諸葛亮的「設計」最終將岳父大人送上了黃泉之路。
那麼,黃承彥死後,為何下葬得如此草草呢?當時,蜀漢國仇當頭,將士屍橫敵國,劉備行將駕崩。這時遭人物議的黃承彥便不能風光大葬。而葉落必須歸根,黃承彥當然要歸鄉安葬。問題是岳丈的故鄉在曹魏統治下的襄樊,自己不能因他死了而又去送死吧。於是他只能把岳父的後事,委託給岳父的生前好友們移棺回鄉、從簡辦理了。為防陵墓被掘,或許還故意要做的不顯山不露水,更加秘而不宣了。
八卦陣中黃承彥放走陸遜,這是《三國演義》中描寫,讓黃承彥千古代留名。而秘密出使東吳,或者當真改寫了歷史。否則,夷陵之戰很可能招致曹、劉、孫三大集團的最後火並,倘若那時三大集團就分出勝負的話,鑒於當時孫權尚未稱帝,當然也就沒有了歷史上的所謂三國演義。
歷史真實的存在過,在《三國誌》中對黃承彥怎樣死的,並無記載。歷史有時就是一團謎,等待著人們進一步去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