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名人——孫權

東吳大帝孫權於光和五年(公元182年)生於徐州下邳(今江蘇徐州市邳州),祖籍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卒於太元二年(公元252年)。據傳是春秋時期兵法家孫武的第22代孫,是孫堅的第二個兒子。生來紫髯碧眼,目有精光,方頤大口,形貌奇偉異於常人。自幼文武雙全,早年隨父兄征戰天下。善騎射,年輕時常常乘馬射虎,膽略超群。曹操曾稱讚道:生子當如孫仲謀。

東漢建安五年(200年),兄孫策病死,孫權繼位吳侯、討逆將軍,領會稽太守,開始統領江東。建安八年至建安十三年(203—208年),三伐江夏太守黃祖,並於其間收得大將甘寧。同年,漢丞相曹操南征,大敗宜城亭侯、左將軍、豫州牧劉備。曹操佔領江陵(南郡治所)後,給孫權寫信,執意要取下東吳。東吳內部分為主戰和主和兩派,主戰以魯肅、周瑜為首,主和以張昭為首。張昭在當時是很有說服力的,但孫權卻有意與曹操一戰。此時,魯肅從江夏帶來劉備的軍師諸葛亮,表明劉備聯吳抗曹的決心。周瑜及時返回,說明曹操的種種弊端,戰爭有望獲勝。孫權果斷決定,以周瑜、程普為左右都督,與曹操決戰。周瑜用黃蓋計謀,以三萬人於赤壁大破曹操,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

戰後,孫權與曹操多次在合肥、濡須一帶對峙,各有勝負。其間孫權聯合劉備,將妹妹嫁入荊州。又從魯肅之計,將所據荊州部分的南郡暫與劉備。215年5月,征皖城,虜獲廬江太守朱光。同年劉備取蜀成功,孫權討還荊州,劉備不從。盛怒下的孫權以呂蒙為將,連下長沙、桂陽、零陵三郡。劉備亦起兵五萬赴公安,關羽將兵三萬於益陽與魯肅對峙,大戰一觸即發。然曹操於此時拔漢中,劉備面臨著極大的威脅,遂與孫權議和,歸還長沙、江夏、桂陽以東土地。219年,劉備荊州守將關羽發動襄樊之戰。這時的孫權看到劉備逐漸做大,並以相當的兵力對自己構成威脅,旋即改變戰略,向曹操稱臣聯盟,以呂蒙為都督取下劉備所據荊州地,潘璋、朱然擒殺關羽。220年,曹丕取代漢稱帝,建國號大魏,史稱曹魏。221年,劉備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並隨即興兵問罪討伐東吳。孫權果斷任命39歲的陸遜為大都督迎擊劉備,於彝陵之戰大破蜀軍。222年,曹丕賜給孫權九錫,冊封其為吳王、大將軍、領荊州牧,使其節督荊揚交三州諸軍事。同年,曹魏三路伐吳,其中兩路各有勝敗,魏軍整體局面佔優,然朱桓重創曹仁軍,扭轉了整個戰局,魏軍不如預期,魏軍只得引退。

223年,劉備病逝,蜀、吳互通使臣,關係緩和。226年,曹丕病逝,孫權乘機攻江夏,不克而還。 229年,孫權於武昌(今湖北鄂城)正式登基為皇帝,建國號大吳,孫吳王朝正式成立,旋即遷都建業(今南京市)。234年,孫權響應了諸葛亮的最後一次北伐,御駕親征合肥,卻敗於揚州都督滿寵。229年後,孫權多次出兵北伐,戰役較多,各有勝負。

孫權稱帝后曾大規模派人航海,加強對夷州(今台灣)的聯繫。又設置農官,實行屯田;並在山越地區設立郡縣,促進了江南土地的開發。晚年的孫權日益驕奢,寵信呂壹,賦役繁重、刑罰殘酷。立嗣之爭,孫權也犯下極大錯誤,多數名臣死於非命。自孫登夭折後,孫權先是廢了孫和,又賜死孫霸,最後立幼子孫亮,這為日後的吳宮政變埋下了禍根。

252年,孫權病逝,終年七十一歲。謚號大皇帝,史稱東吳大帝。廟號太祖,在位二十四年。

軼事典故

黃龍下凡:傳說孫堅討伐董卓時,見洛陽的一間茅廁,出現一道紫色氣,便發現了孫權與傳國玉璽。據稱之所以孫權會被丟棄,是因為他的藍眼珠、紫頭髮,被視為不祥之兆。但孫堅與孫策不相信,便將孫權帶回家撫養長大。結果後來孫堅和孫策雙雙戰死,大臣們非常恐慌,紛紛計劃離開吳國,也因此東吳變成了東無,也就是無人才之國,獨周瑜不離不棄,反繼續協助孫權,大臣們也陸續回返,而孫權也從此不再帶來災禍。

另一傳說是孫權之母吳氏夜夢紅日東昇,黃龍入體,不久生下孫權。孫權長得奇特,藍眼睛,紫頭髮,人們說有富貴之象。

《江表傳》記載,孫權紫髯碧眼,目有精光,方頤大口,骨骼非常,形貌奇偉。孫權出生時,孫堅見他的容貌非常高興,認為此子將來必有富貴前程。

《搜神記》:吳夫人懷孫策時,夢見月亮飛入懷中,懷孫權時又夢見太陽入懷。孫堅聽過夫人的說法後,喜不自勝地斷言“日月乃陰陽的精華,是極為富貴的象徵。”

廣納忠言

孫權非常喜歡喝酒,酒喝多了,往往會耽誤大事。不過,他有個特點,能虛心聽取別人勸說,改正錯誤。這裡介紹他能聽諷納諫的兩則小故事。

孫權當了吳王之後,就大擺酒宴,招待群臣。到酒宴將要結束的時候,他親自起身,向大臣們行酒。走到騎都尉虞翻面前,虞翻假裝喝醉,伏在地上。等到孫權回到座位上,他又起身坐下。於是孫權大怒,手持利劍要殺他。當時在座大臣都嚇得不敢勸阻,只有大司農劉基上前抱住了孫權,說:大王在飲酒之後,殺掉有才能的人,是非常不妥當的。即使虞翻有罪,天下人又有誰知道呢?正是因為大王能廣招人才,容納賢士,所以天下有才之人望風而至,現在一下子廢棄了自己的好名聲,這樣做值嗎?孫權說:曹操尚且殺掉孔融,我為何不能殺虞翻呢?劉基說:曹操輕易害死賢人,天下人都反對他。而大王施行仁義,當與堯舜這樣的賢君相比,怎麼可以與曹操相提並論呢?孫權聽罷,怒氣慢慢地消退,虞翻因此而免於死罪。酒席後,孫權對手下人說:從今天起,我酒後說要殺人,你們都不要去殺。

又有一次,孫權在武昌臨釣台飲酒,酩酊大醉後他叫人用水灑席上的大臣,並對大家說:今天飲酒,一定要醉倒在這裡不可。當時,任輔吳將軍的張昭板起臉孔,一言不發地離開酒席,走到外面,坐在自己的車內。孫權派人叫他回去,說:今天只不過是共同飲酒,取樂罷了,你為什麼要發怒?張昭回答說:過去紂王造了糟丘酒池,作長夜之飲,也是為了快樂,不認為是壞事。孫權聽了,一句話也不說,臉上露出慚愧的神色,立即撤了宴席。

乘馬射虎

建安二十三年十月(218年10月),孫權親自騎著馬去庱亭這個地方射虎。他所騎乘的馬被老虎抓傷,孫權把雙戟投向老虎,老虎卻停了下來,孫權用戈攻擊老虎,才把老虎抓獲。 孫權每次打獵,常乘馬射虎,虎常突前攀持馬鞍。張昭變色而前曰:“你用什麼抵擋它?為人君者,應該能駕御英雄,驅使群賢,豈能馳逐於原野,驍勇於猛獸?如一旦有所危險,恐遭天下恥笑!”孫權謝張昭曰:“年少慮事不遠,以此慚君。”但是仍然不能控制自己,於是做射虎車,間不置蓋,一人駕駛,自己坐在裡面射獵。時有脫群之獸,犯其車,而權每手擊之以為樂。昭雖苦諫,孫權常笑而不答。

草船借箭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草船借箭讓人傳為佳話。但是歷史上的草船借箭是出自孫權的。在赤壁打敗曹操之後,周瑜逐步取得了江陵地區。孫權又任命步騭為交州(今廣州一帶)刺史,步騭領兵南下,將東吳的勢力擴展到了交州一帶。

後來曹操又南下和孫權在長江兩岸激戰,地點就在現在南京附近,當時的南京叫建業,是江東的都城。原來的都城在京口,即今江蘇省的鎮江,後來孫權遷到了建業,並修築了石頭城。在和曹操激戰的時候,孫權親自乘船觀測敵情。曹操手下大將以為是來挑戰的,就想出擊,曹操則認為是孫權來觀察軍情的,不准出擊,只是增加了防備。孫權觀察完了,命令回本部大營,還命人奏樂助威。曹操見孫權竟有如此過人的膽略,江東的戰船井然有序,很是驚歎:“以後生兒子就要生個像孫權這樣的,如果都像劉表那樣的兒子,連豬狗都不如。”

一次,孫權又乘船到曹操軍營前來刺探軍情,曹操命令放箭阻止。孫權所乘大船的一邊因為落滿羽箭,船開始傾斜,孫權立即命令將船掉頭,這樣另一邊也很快射滿了箭,船又平衡了,孫權這才下令回營。

開發江南

在開展軍事、外交活動和擴大地盤的同時,孫權注重發展生產、富國強兵。他接替其兄主事不久,大約在建安七、八年個,即開始推行屯田。東吳屯田分軍屯和民屯,設典農校尉、典農都尉、屯田都尉等職官管理,屯田兵且耕且戰,屯田戶只須種田,免除民役。屯田地區分佈很廣,屯田的軍民多少不等,皖城的屯田基地有屯兵數千家,而毗陵的屯田民則有男女數萬口。東吳屯田的規模可觀,且多用牛耕,耕作技術也 較先進。

黃武五年(226年),陸遜以所在少谷,上表請令諸將增廣農田一拓開屯田,孫權回報說:“甚善,今孤父子親自受田,車中八牛以為四耦,雖未及古人,亦欲與眾均等其勞也。”孫權同意擴大屯田面積,並將駕車的牛改作耕牛,親自耕田,鼓勵將吏屯墾。

孫權也注意興修水利,他於黃龍二年(230年)築東興堤,以遏巢湖水,又於赤烏十三年(公元250年)作堂邑塗塘(今江蘇六合縣互梁堰)。此外,還開鑿了幾條運河,這些運河既是內河航道,又有灌溉作用。

為了恢復和發展生產,孫權多次寬賦息調,奪取荊州後,“盡除荊州民租稅”,並下令諸將要居安思危,加強武備,崇尚節儉,黃武五年(226年),下令說:“軍興日久,民離農畔,父子夫婦,不能相恤,孤甚愍之。人今北虜縮竄,方外無事,其下州郡,有以寬息。”其後,於黃龍三年(231年)正月下詔:“兵久不輟,民困於役,歲或不登。”要求放寬催收農夫所欠租稅,並不要再征租賦,又於赤烏三年(240年)正月下令禁止“當農桑時,以役事擾民”,以保證春耕正常進行。

航海事業

孫權為擴大勢力,曾於黃龍二年(230年)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亶洲”,吳軍勢力達到了夷洲(台灣島),揭開了大陸與台灣交往的歷史序幕,孫權還進一步鞏固了對交州的統治,積極派人與徼外的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南方)諸國建立友好關係,以後,又派交州刺史出使南洋諸國,與印度建立了外交關係。

吳赤烏六年(243年)十二月,扶南王范旃遣使獻樂人及方物。范旃大將范尋為扶南王時(245-251年),孫權派宣化從事朱應、中郎康泰出使扶南和南海諸國。“其所經及傳聞,則有百數十國”。兩人歸國後,朱應撰《扶南異物誌》,康泰撰《吳時外國傳》,這是研究東吳與外國交往的重要資料,可惜二書均已遺佚,僅在《水經注》《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初學記》《通典》《太平御覽》《文選注》等書中殘存一些片斷引文。

在吳韋昭的《吳鼓吹曲·章洪德》中,對當時東吳和南海諸國的來往有如下描述:章洪德,邁威神。感殊風,懷遠鄰。平南裔,齊海濱。越裳貢,扶南臣。珍貨充庭,所見日新。海南諸國,大抵在交州南及西南大海上,相去近者三五千里,遠者二三萬里,其西與西域諸國接壤。東吳時代,南海諸國和東吳的海上貿易絡繹不絕,東吳的船隻“弘舸連舳,巨艦接艫,飛雲蓋海,制非常模,疊華樓而島跱,時彷彿於方壺。”各國商船往返兩地,可以說是東吳航海獲利最大之處。據萬震《南州異物誌》記載,

當時在南海上還有波斯(伊朗)、天竺(印度)大海船遠來貿易,而在吳“黃武五年[應為嘉禾三年至六年](234-237年),有大秦(古羅馬)賈人秦論來到交趾,交趾太守吳邈遣送詣權,權問方土謠俗,論具以事對。時諸葛恪討丹陽,獲黝、歙短人,論見之曰:‘大秦希見此人’。權以男女各十人,差使會稽劉鹹送論。鹹於道物故,論乃徑還本國”。孫權既然能派遣使者送秦論回國,則表明東吳也有能力到達大秦,而且康泰《吳時外國傳》也記“從加那調州,乘大海船,張七帆,時風一月餘,乃入秦,大秦國也。”大秦是位於歐洲地中海的古老帝國,可見孫吳的泛海遠航已影響到歐洲。三國之時,東吳海軍南至南海諸國、北達遼東朝鮮、揚威亞歐、享譽海內外。

溝通夷洲

根據可靠記載,到了三國時代,台灣明確稱為夷洲。三國時的吳國立國於江南,領域包有會稽及東南濱海地帶,和海外的關係極為密切,造船事業與海上交通的發達都超過了前代,所以孫吳政權對於海上經營頗為注意。據《三國誌·吳志》孫權傳記載,黃龍二年(230年)春正月,孫權派遣將軍衛溫、諸葛直率領甲士萬人,渡海去求夷洲及亶洲。由於亶洲絕遠,沒法到達,只到了夷洲,並俘數千人而還。此役是大陸王朝開始經略台灣的一件大事。又《三國誌·吳志·全琮傳》記載,此役歷時“經年”,士卒多染疾病,死者十有八九。由於上萬甲士到達夷洲,而且停留將及一年,自然增加了吳人對夷洲的知識。

夷洲所以能確定為台灣,有賴於吳國丹陽太守沈瑩所作《臨海水土志》(見《太平御覽》卷780所引)關於夷洲的記述。《臨海水土志》記載說:“夷洲在臨海東南,去郡二千里,土地無霜雪,草木不死,四面是山,眾山夷所居。”吳國臨海郡的地域,大約北起今浙江寧海、天台,南迄福建閩江入海口以北沿海一帶,所謂夷洲“去郡二千里”,這與台灣的方位正相符合。至於夷洲的氣候、地形、山夷等,也皆與台灣相同。《臨海水土志》又記述夷洲物產及山夷居住、飲食、嫁娶、穿耳、鑿齒、獵首等習俗,所述情形都可以在明清時人關於台灣的著述裡找到對證。只是《臨海水土志》說到山頂有越王射的之白石,在明清時代的台灣已無跡可尋,大概是由於時代久遠不存了。又說到山夷處於石器時代,使用青石做成的箭頭、刀斧等,這種情形在明清時代的台灣也不見了,這是由於台灣番族已脫離了石器時代。

沈瑩於吳主孫皓在位期間(164—280年)撰成《臨海水土志》,記載夷洲具體翔實,有如親歷目睹,學者們推測沈瑩可能參與黃龍二年夷洲之役,至少也應是接觸過夷洲之役歸來將士。由於《臨海水土志》所提供的記述,絕大多數學者都以為夷洲確是台灣,今日已成為定論。

孫權陵墓

據《三國誌》記載,孫吳大皇帝孫權死後葬於蔣陵。孫權因避祖父吳孝懿王孫鍾名諱,而把 鍾山改名蔣山,孫權陵因在蔣山而稱作蔣陵。唐代《建康實錄》中說,蔣陵在“鍾山之陽”,北宋《祥符江寧圖經》中說“在鍾山南麓”。神鳳元年(252年),孫權死後葬於鍾山南麓的高崗上,葬處得名“孫陵崗”,後人又稱“吳皇陵”,而這也是南京地區最早的六朝陵墓。

明初朱元璋建孝陵時,主持建陵工程的中軍都督府僉事李新,曾向朱元璋建議把孫權墓移開,朱元璋說:“孫權也是一條好漢,留著給我看門吧!”“孫陵崗”上還葬有孫權的夫人步氏、潘氏以及宣明太子孫登等人。上世紀四十年代,因崗上多梅花,故將孫陵崗改名為梅花山。

《孫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