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呂蒙是孫權一手培養起來的將領,兩人常以兄弟相稱。在關羽進攻樊城的時候,呂蒙一手策劃並實施了“白衣渡江”行動,幫助孫權佔領了荊州,扭轉了東吳在三足鼎立中的弱勢地位。
然而,呂蒙雖然作戰驍勇,卻經常患病。荊州之戰剛結束,呂蒙就一病不起。為了給呂蒙治病,孫權親自把呂蒙接到自己的大殿住下,並向全國征尋名醫。當時,呂蒙已經病入膏肓,除了需要服用中藥外,還需要每天針灸。由於呂蒙骨瘦如柴,針灸使他非常痛苦。孫權擔心呂蒙,每天都要親自探望好幾次。每次,呂蒙都要強行坐起來,行君臣之禮。這樣一來,反而影響呂蒙的休息,身體很難恢復。
不去看望呂蒙,孫權不放心;去看望呂蒙,又增加呂蒙的負擔。這讓孫權很為難。
後來,孫權趁呂蒙睡著,找人悄悄在呂蒙房間的牆壁上挖了一個小洞。每天,孫權都不再親自去看望呂蒙,而是通過這個小洞偷看。如果呂蒙表情放鬆,能吃點東西,孫權也眉開眼笑;如果呂蒙表情痛苦,或者吃不下飯,孫權也夜不能寐。
從挖這個小洞到呂蒙病逝,足有三個多月,孫權也通過這個小洞“偷窺”了三個多月。呂蒙病逝後,每當有東吳的大將生病或者負傷,包括陸遜、周泰、丁奉等人,孫權都會接到這裡診治,自己也通過這個小洞觀察病情。後人就把這面牆叫做“窺視牆”。
有人不知道孫權挖這個洞的緣由,就問孫權:“既然主公那麼關心他們,為何不親自去看望?至少也讓他們知道主公在牽掛他們,這樣他們才會更加為主公賣命。”孫權回答:“我關心他們並不是為了讓他們知道。如果因關心而增加了他們的負擔,那反而不好了。”
不能因關心而增加他們的負擔,這份心意是多麼感人。也正是因為孫權的這份關心,東吳集團的文武官員才團結一心,在江東這個偏僻的地方完成了帝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