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嚴與諸葛亮誰才是劉備真正的托孤對像

雖然李嚴身為托孤大臣,但是卻必須鎮守邊疆荒遠,對於後主劉禪卻無直接影響,從難以接近皇帝而言,李嚴更空有托孤虛名,並無照顧劉禪實情,嚴格地說,李嚴對劉備托孤遺囑失職。在永安鎮守防吳,充其量只有保衛國土,間接衛戌首都,消極地防範外敵;但是中央若有叛變、民亂或爭位等,邊將難以馳赴宮殿而清君側。再說主少國疑、大臣未附,中樞極需富有威望之人鎮守奠基,這不是邊將所能置身度外,而能相隔千里之遙而大加干涉。

而且李嚴遠在永安,距離成都非常遙遠,這點對李嚴堅守崗位的職責產生非常大的打擊。首先,光祿勳本應領兵保護宮廷安全,一但李嚴無緣兵巡皇宮,只能駐留邊境的話,實質上不可能盡職護衛皇帝。其次,尚書檯為處理皇帝奏章等文書,若是尚書令人不在皇宮附近,所有文獻、函令及奏章更不可能經過遠在天邊的李嚴,因此李嚴的尚書令更無法實地掌握尚書檯各項事務。最後,都護原為邊將,已無法影響中央,若把中都護看成類似於中護軍的將領,除了功能已與光祿勳重迭,而且針對一個駐留邊境的邊將而言,中護軍亦無法戌守皇帝周圍。因此李嚴的光祿勳、尚書令及中都護都無法發揮應有的任務,全拜留守永安之賜,李嚴身兼此三官職,卻為名存實亡。

地理位置上,李嚴位處邊陲,早已注定無法參與中央。諸葛亮決策於核心樞要,正好高舉中央堂堂之旗。中央與地方相比,李嚴對諸葛亮難望項背。再說統內外軍事之事。或許劉備遺囑李嚴「統內外軍事」一句話,曾讓人誤解為李嚴應為蜀漢軍事首腦,但詳情值得研究。兵權統御視其官職,掌權不憑空話形容詞,歷史還曾經發生名號稱為「宇宙大將軍,都督六合諸軍事」的名將,但是實際上此人不過為地方邊土上,領有小支部隊的小將領。不管再改名號叫頭目、酋長,或換頭銜叫校尉、將軍,領兵效果一樣,就算再改名目稱為元帥、天王,實質上就是一小群人被一個人所領導。李嚴的「統內外軍事」,就統治效力來說:內不達成都諸葛亮,外不統漢中魏延,從常年駐留永安而言,只限於永安一地,不管李嚴換成其它響亮名稱,實質上就是一名永安邊將,可見李嚴的「統內外軍事」,虛名勝於實質。

劉備並沒有留下「軍政分離」的指示(請舉證),也沒有規定李嚴一定要制衡諸葛亮(請舉證),甚至於沒有授權李嚴掌握全國兵權(請舉證)。至少從現今史料查無實據,不管從官職或軍銜,李嚴各項事跡皆無干政的可能,從年輕時歷經郡吏及邊境討賊,到駐守永安為止,中間缺席北討漢中及東征孫權,李嚴在劉備用兵重用都未必談上,當然更無插手政治的必要性。縱然被賦與驚人的名號,但是實際上李嚴不過一個常年在外,駐守邊境的武將。

南蠻叛變時,李嚴無法鎮壓,最後還是得讓諸葛亮以丞相文職領兵南征;幾度大規模用兵北伐,李嚴不曾將兵作戰,倒是因為參與運糧時,發生造假欺騙等弊案而被貶成平民。李嚴無法南征北伐,又怎能稱之「統內外軍事」之軍事首腦呢?從無權用兵及不能出師,就是李嚴毫無實權的最大證明,可見劉備臨終安排,已經準備讓何人掌握軍事大權,何人不能掌握軍事大權,清楚地呼之欲出。李嚴受命之三項官職,皆不如諸葛亮所得之三項官職,因此諸葛亮不必額外動手,即擁有主宰領導李嚴之權,但是李嚴也無法以劉備遺命而掌握兵權,從南征北伐之無力主事,可惜李嚴枉費「統內外軍事」之虛名,如果李嚴真的以軍事用兵聞名的話,為何李嚴不能參與劉備或諸葛亮時代的重大戰役呢?空有其名而毫無實權,邊將李嚴無法向中央諸葛亮分庭抗禮。

《劉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