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借荊州背後的難言之隱:關羽道出驚天真相

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這句歇後語基本上是中國人都知道,意思是說劉備在耍賴,借東西不還。

但同時細心的網友應該也會感覺到納悶:赤壁大捷是孫劉兩家聯手打勝的,曹操敗退後留下的荊州土地憑什麼說就是孫權的呢,而歷史上又為什麼會有劉備向孫權「借荊州」的說法?

有很多學者實在搞不明白這個問題,於是就乾脆宣稱:劉備從沒有向孫權借過荊州;而孫權向劉備討還荊州,則是一種無理取鬧的行為。十年前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國》(下)一書中,就沿襲了這樣的觀點。

如果劉備真如易中天所說的那樣,從來沒有「借荊州」,那麼孫權為什麼要不斷向劉備討還荊州?而劉備為什麼會答應要歸還荊州給孫權呢?難道孫權和劉備都是瘋子,或者是傻子?很顯然,易中天低估了古人的智商。

其實,困擾易中天的這個問題並不難回答。劉備之所以要向孫權「借荊州」,是因為孫劉兩家在赤壁之戰前有過一次「江東和談」,這次「和談」的基調之一便是:戰後的勝利成果應由孫權負責分配。惟有這樣,我們才能夠理解,周瑜為什麼要分南郡南岸之地給劉備;惟有這樣,我們才能夠理解,劉備為什麼在「詣京見權」(《三國誌。周瑜傳》)及「復從權借荊州數郡」(《三國誌。先主傳》引《江表傳》)後才去進攻荊南四郡。

那麼,為什麼孫權能在「江東和談」中佔居主導地位?那是因為劉備正被曹操大軍追趕,惶惶如喪家之犬。贏得孫權的援手,劉備就獲得了救命的稻草。所以,諸葛亮曾急迫地對劉備說:「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三國誌。諸葛亮傳》)

既然劉備方面是求救,而孫權方面是救人,雙方的和談條款自然有利於後者。雖然《三國誌》中沒有記錄「江東和談」的條約內容。但從後來事態的發展看,「江東和談」給了孫權很大的實惠。我們有理由認為,「江東和談」中必然有荊州之勝果屬於孫權的相關條文。

既然荊州之勝果由孫權負責分配,劉備嫌少也不能硬搶,只能去借。孫劉兩家之間,因為「荊州之爭」而出現過多次摩擦,但劉備方面從沒有說過荊州是自己的地盤,也從沒有當面否認過「借荊州」的說法。

魯肅曾指責關羽:「國家區區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軍敗遠來,無以為資故也。今已得益州,既無奉還之意,但求三郡,又不從命。」魯肅在這裡明確指出,我們借地給你們了,可你們卻耍賴皮不還。關羽無法否認這點,只好王顧左右而言他:「烏林之役,左將軍身在行間,寢不脫介,戮力破魏,豈得徒勞,無一塊壤,而足下來欲收地邪?」他的意思是劉備將軍立下那麼大功勞,總該有個立腳之地吧,你們為什麼要收回這些土地呢?實際上關羽的話已經默認了「借荊州」的說法。

對於關羽的話,魯肅毫不客氣地迎頭抨擊說:「你這話就不對了。劉豫州向我們求救那會兒,惶惶如喪家之犬,那日子比現在要差的多。是我主孫權可憐劉豫州,才保護救濟了他。沒想到啊,劉豫州竟然心懷叵測,已經得到益州了,卻還想霸佔荊州之地。是可忍孰不可忍?就是個普通百姓也明白這個道理,何況是一個××××人呢?我聽說見利忘義的人必然沒有好下場。如果我們不遵守道義公理,只想恃強凌弱,又怎能得到別人的支持呢?」

(《三國誌。魯肅傳》肅曰:「不然。始與豫州觀於長阪,豫州之眾不當一校,計窮慮極,志勢摧弱,圖欲遠竄,望不及此。主上矜愍豫州之身,無有處所,不愛土地士人之力,使有所庇廕以濟其患,而豫州私獨飾情,愆德隳好。今已藉手於西州矣,又欲翦並荊州之土,斯蓋凡夫所不忍行,而況整領人物之主乎!肅聞貪而棄義,必為禍階。吾子屬當重任,曾不能明道處分,以義輔時,而負恃弱眾以圖力爭,師曲為老,將何獲濟?」羽無以答。備遂割湘水為界,於是罷軍。)

魯肅這段慷慨陳詞,竟然讓關羽「無以答」。這更說明一個事實,「江東和談」給了孫權擁有分配荊州勝果的權利,這也是劉備方面無法掙脫掉的繩索。

後來,孫劉兩家在赤壁之戰中打敗了曹操,劉備渡過了生存危機,才突然意識到自己當初在「和談」中吃虧太大了。他想突破「江東和談」的束縛,便使出了赴京口借地、表劉琦為荊州刺史、自領荊州牧的變通手法。即使他使用了這一系列手段,他也沒敢否認「借荊州」的說法。所以面對孫權討要荊州的行為,劉備曾對孫權承諾:「須得涼州,當以荊州相與。」(《三國誌。先主傳》)。

《劉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