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對漢族文化有著怎樣的影響

孔子的生平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人們尊敬地稱他為“孔夫子”、“夫子”。

孔子出生在公元前551年當時魯國(今中國東部山東曲阜)的一個沒落貴族家庭。孔子3歲時,他的父親去世了,後來母親也去世了。他的少年時代是貧困的,他管理過倉庫,也看管過牛羊。孔子很喜歡讀書,他認真地學習禮、樂、射、御、書、數六藝。學習刻苦而又虛心。他學習禮,就到很遠的洛邑(今洛陽),請教學問很大的老子。他在齊國聽到古代音樂的演奏,就專心學習,竟然達到“三月不知肉味”的程度。這樣,孔子逐漸成為學問廣博的學者。那時候,很多讀書人願拜孔子作老師,於是,孔子就創辦了私學。

孔子50歲時在魯國做了官,他當官時間不長,卻把魯國治理得非常好,表現了他的政治才能。不久,孔子對昏庸的魯國國君十分失望,就不做官了,帶著他的學生周遊各個諸侯國,宣傳他的政治主張,希望各國的國君能採用他的意見。可是,他辛辛苦苦奔走了十幾年,各國國君都不用他,他只好又回到魯國。那時他已經68歲了。

孔子晚年仍不停地工作,一面繼續講學,一面整理古書。據說,他整理了《詩經》、《尚書》等幾部書,還對魯國史書《春秋》作了修訂。孔子整理古書,對中國古代文化的保存和傳播做出了貢獻。

公元前479年,73歲的孔子死在魯國。他死後第二年,魯國國君把孔子的家改建成廟,這就是孔廟。孔廟後來成了歷代帝王祭祖孔子的地方。

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是一位大思想家。不過在當時,他的政治思想基本上是保守的。孔子所處的時代,奴隸社會正向封建社會轉變,周王的勢力越來越小,諸侯國的力量卻越來越大。

各諸侯國不聽周王的命令,諸侯國之間經常發生戰爭。孔子對這種現實很不滿意,他的理想是建立一個統一強大的王朝。他比較喜歡西周的奴隸制度,要求人們按“周禮”所規定的君臣父子的尊卑等級制度辦事,這在當時只能是一種空想。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特別強調“仁”,他說“仁”就是愛人。具體來說,“仁”就是孝悌和忠恕。孔子認為孝悌是家庭生活中最大的事,人應該對長輩孝(尊敬、服從),對平輩和下輩悌(友愛);忠恕是社會生活中最大的事,人應該對上級忠(忠誠),對同級和下級恕(寬恕)。孔子的“仁”還要求統治階級互相親愛、互相合作。同時,要求統治階級要愛惜民力,不要過度剝削人民。

可以看出,孔子很重視人的道德修養和人與人之間的和睦關係。這種“仁”的思想,實際上就是“和”的精神。“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徵。

孔子重視人和現實生活。有一次馬棚失火,孔子先問人燒傷沒有,而沒先問馬的死活。孔子不太相信鬼神,認為世間的一切事情都要由人去做。

孔子的這種開明思想,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