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情懷辭職:最初起源於孔子辭職周遊列國

中國古代詩詞涉及辭官內容思想的,主要來源於孔子。《論語·公冶長》中孔子說過的一段話:"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大道如果不能推行於天下,不如乘坐著竹筏子到東海去遊蕩)。"

陶淵明情懷式辭職:實迷途其未遠 覺今是而昨非

東晉義熙元年,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陶淵明辭去了他仕途生活中的最後一任官職彭澤縣縣令。陶淵明當了80多天的彭澤縣令,就不想幹了,有關這次辭職的經過,蕭統的《陶淵明傳》描述:歲終,會郡遣督郵至。縣吏請曰:「應束帶見之。」淵明歎曰:「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即日解綬去職,賦《歸去來兮辭》。這份辭職報告後來成了千古名篇,唐宋把大家之一的歐陽修曾盛讚:「晉無文章,唯陶淵明《歸去來兮辭》。當中的「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等詞句更是極具情懷。

悲情式辭職:范增以"乞骸骨"為由辭官

蘇軾寫的《范增論》中曾記載了這麼一件事,漢王劉邦當時採納了謀士陳平的離間計,導致楚國君臣關係不和。霸王項羽因此誤以為謀士范增與漢背地裡有所勾結,就開始逐漸剝奪了范增的權力。范增得知這件事後非常憤怒地說:「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願賜骸骨,歸卒伍。」在這種情況下,范增內心失落,以「乞骸骨」為由辭官,這句話也證明了他的怨恨。

離職愁緒:士大夫的人格模式

清代名人崔述引退後撰聯用以抒懷勵志,聯云:「蔬食味偏馨,豈為家貧乏芻豢;閒居情最適,非因命薄謝簪纓。」這裡「芻豢」,指肉食。上聯意思是說,不是因為家貧吃不起肉食,而是我覺得粗茶淡飯分外香。「簪纓」,古代達官貴人的冠飾,聯中借指做官。下聯說,並不是我「命薄」當不了官,而是認為年邁「閒居情最適」。

清代名人李漁,晚年由南京移居杭州,住在西湖之濱,自題這樣一副楹聯:「繁冗驅人,舊業盡拋塵市裡;湖山招我,全家移入畫圖中。」上聯寫自己已年近古稀,對往日的「舊業」已感「繁冗」,力不從心,索性「盡拋」,表現出除卻煩惱後的輕鬆;下聯寫西湖山水招我,舉家遷入這如畫般的美景中安度晚年,表現出陶醉於山水中的喜悅。

這些詩代表著中國士大夫的一種情懷,「中國古代詩詞涉及辭官內容思想的,主要來源於孔子。」楊太舉出了《論語·公冶長》中孔子說過的一段話:「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大道如果不能推行於天下,不如乘坐著竹筏子到東海去遊蕩)。」

《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