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民間信仰中的老大 關羽與孔子江湖地位比較

孔子與關羽江湖地位:在文士中或在知識界,關羽不過是大老粗一個,其身上頂多有點義氣、力氣與骨氣,另外再有點硬氣和傲氣,應該算不了什麼。但在民間文化與民間信仰中,關羽的地位是不輸於孔子的,或是說有過之而無不及。在民間信仰中,關羽成了一個無所不能的神,民間特別誇大了他的神通廣大的護佑功能。關羽既可以護佑科舉、巡察冥府,又可以司祿命、驅邪惡、除病患,他既是一位位列伽藍之列的眾生保護神,同時又是一位可以保佑財源廣進的財神爺。孔子雖然修成正果,成為「至聖先師」,但畢竟是人間的聖人,關聖人卻步入了仙界神界,成神成帝,其無邊的法力就遠非孔子可比了。

而在統治者陣營看來,關羽的象徵意義是有其特殊價值的。就從歷代統治者對於這二位的加封中,也能看出對關羽的重視是超過孔子的。從誰的拳頭硬誰是哥的角度看,關羽及其背後所象徵的力量,意味著一種顛覆、再造或鞏固政權的勢力,而這顯然是孔子學說的弱項。

雍正皇帝曾說過一段話,是有見地的。他說:「自古聖賢名臣,各以功德食於其土。其載在祀典,由京師達於天下,郡邑有司歲時以禮致祭者,社稷山川而外唯先師孔子及關聖大帝為然。孔子祀天下學官,而關帝廟食偏薄海內外,其地自通都大邑下至山陬海隅村墟窮僻之壤,其人自貞臣賢士仰德崇義之徒,下至愚夫愚婦兒童走卒之微賤,所在崇飾廟貌,奔走祈禳,敬畏瞻依,凜然若有所見。蓋孔子以聖,關帝以神。」這段話指出了一個「聖賢」與一個「名臣」,但是他們所享受的祭祀的範圍卻不相同。孔子只不過是在「天下學官」中被祭奠,而祭奠關羽的遠遠超出了這個範圍,那是從通都大邑到窮鄉僻壤無遠弗界的十分闊大的空間。這其中的分別在於孔子只是一個聖人,而關羽則是一個超人似的神了。從雍正所使用的「關帝」一詞上,可以體會到雍正對關羽的敬重。這從中也可以看出文聖人與武聖人在統治者心目中地位上的微妙差異。關羽又有關帝、關聖帝君、關王爺、關老爺、關公等諸多敬稱。在社會上,在民間,孔子可以被貶稱為孔老二,可以有許多受挫遭困等有損其光輝形象的傳說,提起關羽來,很少有人說個不字,同關羽相連的事跡,不是過五關斬六將,就是千里走單騎,英雄非凡。這也很有意思。

在丐幫中流傳這樣一個傳說,是說當年孔子困於陳、蔡時,曾派弟子子路向范冉借糧。這位以窮困著稱的名士,在丐幫中是大大的有名,據說就是丐幫的祖師。范冉就出了「世上什麼多什麼少?什麼歡喜什麼惱?」這樣一道題考子路,這讓子路不知如何作答。還是顏回聰明,他回答道:「世上人多君子少,借時歡喜要時惱」。這樣就從范冉處借來了米和面。

回來後在孔子面前一倒,瞬間變成一座米山和一座面山。孔子在拜謝范冉時說,借的米面恐怕還不了。范冉說若是以後還就還給我的徒子徒孫吧。孔子只好順水推舟地說,這賬就記在我的徒孫們身上,以後凡是門上貼對聯的人家,丐幫成員都可以去討要。這則傳說一方面為丐幫的存在找到了充足的理論依據,使丐幫人物在上門乞討時能夠心安理得,另一方面也使我們看到,江湖人物總能輕易找到孔家一派人物的軟肋。而江湖人物對關羽則是畢恭畢敬的,他們是把關羽當作一個偶像去膜拜的。關羽生前之義是江湖人物終生奉行不渝的行動指南,關羽死後成神又成為江湖人物遮風擋雨的最強有力的保護傘。這樣看來江湖人物對孔子或孔家人物可以戲弄、調侃、嘲笑,但對於關羽則不敢有絲毫的掉以輕心的。

我們還可以進入歷史的長河,看看歷代歷朝對孔子與關羽待遇情況,只要考察一下他們被封官爵的歷史,就能掂量出他們在統治者心目中的份量。自打儒學的正統地位被確立以後,歷代帝王給予的孔子冊謚封號也就源源不斷而來。漢平帝封孔子為「褒成宣尼公」;北魏時稱孔子為「文聖尼公」;唐玄宗封為「文宣王」,唐代開始稱孔子為「聖人」;元代又加封為「大成至聖先師文宣王」;明朝孔子被再加封為「大成至聖先師」,到了清朝,統治者索性追封孔子先世五代為王,即所謂「啟聖王、昌聖王、貽聖王、裕聖王、肇聖王」。孔子再怎麼厲害,也只止於成聖成王。而關羽則經歷了一個從人到神的過程。明代姚宗儀在談到這個過程時說:「荊州牧前將軍,其本號也。漢壽亭侯,其加封也。壯繆侯,唐封號也。宋真宗封義勇武安王,則王之矣。徽宗加封崇寧至道真君,則神之矣。今上尊為協天大帝,又敕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兼賜冕旒玉帶,至尊無上也。」也就是說關羽已經到了一種「至尊無上」、封無可封、登峰造極的程度。

從被封的官爵上看,孔子與關羽已不在一個等量級上。孔子是在唐代被封為王,而關羽則在唐代被列為玉泉伽藍,被封為神。在宋代,關羽得到了三個王位的封號,徽宗時加封為武安王,高宗時加封為壯繆武安王,孝宗淳熙十四年,加封為英濟王。元代文宗天歷元年,加封顯靈威勇武安英濟王。到了明代,已經到了王位,還怎麼再封下去呢,總歸是有辦法的。在萬曆二十二年,因道士張通元之請,將關羽進爵為帝,後又被敕封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整個清代,關羽還是源源不斷地被冊封,到清末,他的封號已累加為「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忠義神武關聖大帝」,看樣子孔老夫子只能是望「關」興歎了。當時的市場體系還不健全,要不然打出關羽的品牌,所向無敵不說,真不知要收穫多少金子銀子。

除了儒家為孔子所把持以外,關公則在道佛兩家頗有市場。道佛兩家也把關公奉為護法神,封為「蕩魔真君」、「伏魔大帝」、「伽藍神」。民間年畫中,關羽的像常常佔據顯著的位置,有時被置於正中,其圖像大小與玉帝不相上下。這種圖像設計也是有根據的,因為民間就把關公稱為武玉皇,因而關公與天上的玉皇大帝並列,也就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了。這種待遇就是孔子所望塵莫及的了。孔子也只是在天下的學館享受膜拜,而關羽則超出了「專業」限制,而成為廟堂與山野共同膜拜的對象。

而且關羽在民間的種種傳奇傳說也是多如牛毛,幾乎是只要與關羽牽上點關聯,就馬上在民間形成傳說。根據馬昌儀的介紹,關羽在民間的神奇性傳說主要有十個方面:一、神奇的誕生;二、紅臉關公;三、桃園結義;四、忠義大將軍;五、關公磨刀與風物傳說;六、關公與周倉;七、關公顯靈;八、關帝廟的傳說;九、關公與灶神、土地爺、海神的故事;十、青龍偃月刀與赤兔馬的傳說。關公傳說反映了亦神亦人的關公從神到人,又從人到神的神奇性事跡,顯示了關公信仰在神州大地歷千餘年而不衰的民間基礎。在與民間的深厚關係方面,關公起碼是不比孔子遜色的。

就是歷代統治者也是意味深長地與關羽拉關係。明代帝王,自朱元璋起就製造了關公率十萬天兵助他破敵的顯靈輿論。明成祖朱棣奪取帝位後也造出了關公顯靈佑助他的傳說,並為此向成都關王廟頒賜龍鳳絲旗。雍正對關羽很看重,乾隆也不例外。據傳說關羽武玉皇的身份是乾隆封的。這其中包含有乾隆的一個詭計。乾隆把自己設想為劉備轉世,這樣就與二弟關羽有著千絲萬縷的淵源關係,理所當然地封關公為武玉皇,跟玉皇大帝平起平坐。乾隆抬出一個關公的目的,與明代皇帝的不同在於,他是想借此收復天下千千萬萬漢人的心。清代自上而下倡導關公信仰的目的,就是為了安定民心,穩固其統治地位。

一個關羽,就如同孔子一樣,那是有許許多多文章好做的。那是因為累積在關羽身上的官方社會資本與民間文化資本都著實不少。歷代統治者當然是不願放棄這樣一個機會的。另一方面,在對待關羽的態度問題上,上至朝廷、下至江湖民間如此步調一致,這倒是耐人尋味的。

《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