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侯墓考古進展幾何?「孔子屏風」真相曝光

中新網北京5月19日電(記者 宋宇晟)19日,「海昏侯墓考古發掘專題講座」在北京舉行。目前海昏侯墓的考古工作進行到了哪一步?下一步還有哪些計劃?講座結束後,海昏侯墓考古發掘項目領隊楊軍接受了中新網記者獨家採訪。

考古進展:正進行更精細地發掘與處理文物

16日,「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頗受關注的南昌西漢海昏侯墓位列其中。而此前,海昏侯墓內棺考古也已進入後期清理階段。考古人員發現了保存較完好的牙齒,還在劉賀腹部發現尚未消化的食物。

目前海昏侯墓的考古工作進行到了哪一步?楊軍介紹稱,目前的考古工作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野外,還有一部分在室內進行。

野外進行的工作主要是更為精細地發掘。他告訴記者,雖然海昏侯墓的主墓已經發掘了,但主墓底下的槨底板還要提取,對槨板要做專門的脫水保護。「取掉槨底板之後,我們在槨底板底下要繼續進行發掘,瞭解當時這座墓的建造過程。此外我們還要對墓園中的其他建築遺跡做更為精細地發掘。」

而室內考古部分則主要是針對出土文物的處理。「(這部分)主要工作是對我們已經提取出的文物進行清理、分析、檢測,最後做保護。同時,已經提取的主棺柩在實驗室內進行考古。目前來看,各種各樣的工作進展非常順利。現在,竹簡已經剝離了大部分,有五千多枚。」

他表示,目前正進行的工作進展「非常慢」。「像在實驗室中進行的內棺發掘、清理,我們提取任何一件文物,都要對它上面所有殘留物進行測試。測試結果出來後,才能知道是什麼材質的,用哪種方案進行清理、保護。而除了提取,我們還要進行三維掃瞄、延時攝影等記錄。所以,提取量雖然不大,但非常慢。」 未來計劃:配合做文物本體保護、展示規劃,將打造文創產品

此外,楊軍還向記者介紹了海昏侯墓考古工作的下一步計劃。他說:「下一步打算通過室內室外的發掘清理,配合做發掘現場文物本體的保護規劃和展示規劃。」

而在當日的講座現場,楊軍還談及此前頗受關注的「孔子屏風」。他指出,這件文物此前曾被認為是「屏風」,但現在看來是「衣鏡」。「為什麼這麼說?它上面有衣鏡賦,寫了這件文物是怎麼樣構造的。原來我們認為,那塊銅板是屏風後面的托板,現在看來那塊銅板是鏡子。」

楊軍還透露:「這件『衣鏡』是海昏侯墓裡一個有特色的文化因素,因為上面有孔子及其弟子畫像,包括孔子的生平事跡。對於這樣的衣鏡,我們江西準備把它打造成文化創意產品。」

談「公眾考古」:考古要走向大眾

雖然海昏侯墓的考古發掘已有五年,但公眾對於南昌西漢海昏侯墓的記憶大多只有大約半年的時間。正是這半年,讓這座西漢大墓成為2015年末直至今日公眾關注的熱點。

對此,楊軍說,海昏侯墓出土的文物所蘊含的信息量實在是太大了,而且待保護、待修復的文物量也極其大。「所以海昏侯墓的發掘報告,包括相關研究成果出來,可能還需要幾代人的努力。」

他認為,也只有這樣一步步對文物進行發掘、清理,「才能夠基本有個比較好的交代」。

而說到公眾對海昏侯墓的關注,楊軍認為,這是「一次對公眾考古的有益實踐」。他表示,本次考古,通過將發掘中的重要節點向媒體開放、將文物展出等方式,向公眾展示了本次考古

他說:「考古要走向大眾,讓公眾有知情權、參與權,最後使公眾能夠加強對我們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

《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