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年京師大學堂的「高考作文」標題是《張居正畢士馬克優劣論》,其中「畢士馬克」現在通譯為俾斯麥,顯然,這是一個屬於比較政治學範疇的考題。
昨天下午,湖北省社科院研究員俞汝捷在家中接待了北大校史館、檔案館館長馬建鈞,將范熙壬先生1902年考取京師大學堂獲得第一名的「作文試卷」,捐贈給北京大學。
記者在現場看到,1902年京師大學堂的「高考作文」標題是《張居正畢士馬克優劣論》,其中「畢士馬克」現在通譯為俾斯麥,顯然,這是一個屬於比較政治學範疇的考題。范熙壬的文章共計千餘字,全篇以毛筆小楷寫就,談的是張居正與俾斯麥在全然不同的時代地域推行的改革實踐和成功經驗,最後落腳到晚清現實:「吁嗟乎!滄海橫流,亭亭島嶼;風雨如晦,嘐嘐雞鳴。吾中國今日安得而有張居正、畢士馬克者?」
俞汝捷先生的解釋是,經過八國聯軍入侵和辛丑條約簽訂,人們痛定思痛,正迫切地想從前朝、從西方尋覓救國之途,而朝廷也正在推行所謂「新政」。
范熙壬(1878—1938)祖籍湖北黃陂,系張之洞在兩湖書院的得意門生。在1897年的鄉試中,他與父親范軾同科中舉。翌年赴京,父親通過會試、殿試,得中進士,范熙壬落榜,但父子倆都參加了震驚中外的「公車上書」。戊戌變法失敗後,父子倆匆匆離京避禍,後范軾因在「兩宮西狩」時有所建言,得以重返北京任職,范熙壬隨父回京後也獲任內閣中書。1902年京師大學堂恢復招生,范熙壬以京官身份報考京師大學堂仕學館,隨即在初試和複試中均獲得第一名。
民國成立後,京師大學堂更名為北京大學。曾任民國教育部次長的傅岳棻是范軾門生,經范熙壬商請,傅讓人從前清舊檔中找出范熙壬的試卷。這張試卷和范熙壬的手稿、藏書本來一直由范熙壬之子范延中保存在台灣家中,近年才郵至武漢,交給范熙壬之女范亞維,希望能捐贈給合適的部門。俞汝捷系范亞維女婿,是他建議將范熙壬試卷捐給北大,手稿捐給湖北省博物館,藏書則捐給湖北省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