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莊皇后簡介——中國歷史上曾有兩位皇后被稱為「孝莊皇后」。其一,明英宗皇后錢氏,稱「孝莊錢皇后」;其二,清太宗妃子,博爾濟吉特氏,康熙朝追尊皇后,稱「孝莊文皇后」。孝莊文皇后(1613年3月28日-1688年),博爾濟吉特氏,名布木布泰,亦作本布泰,蒙古科爾沁部貝勒寨桑之次女。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之妃,孝端文皇后的侄女,順治帝愛新覺羅·福臨的生母。是史上有名的賢後,一生培育、輔佐順治、康熙兩代君主,是清初傑出的女政治家。此外,這位三代帝王背後的女人——孝莊皇后的情史究竟如何?多爾袞和孝莊真的有情嗎?歷史上孝莊皇后下嫁多爾袞了嗎?
孝莊是蒙古顯赫的科爾沁部貝勒寨桑的二女兒,13歲就成了34歲的皇太極的新娘。
孝莊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籠絡各方勢力,在皇太極駕崩後讓自己唯一的兒子福臨登上了皇位。
孝莊痛失愛子後,輔佐幼孫康熙繼承大業、開創盛世、殫精竭慮、鞠躬盡瘁。
這便是孝莊,一個清初三代帝王背後的女人。
說起孝莊的事跡,無論野史、正史都有了很多的記載和傳說,被歷史的塵埃遮蓋,她許多傳奇性的故事也顯得撲朔迷離起來,比如她是否與多爾袞相戀於青梅竹馬,她是否曾經乳名叫「玉兒」,她是否在尊為太后時下嫁了多爾袞等等……
不管如何,後人們根據史料記載,剝開歷史的迷霧,還是能清楚地看到她的偉大、隱忍、果敢和大義。
莊妃「奇夢」之後誕下福臨
皇太極稱帝前,生有五位皇子:長子豪格,公元1609年生,封肅親王,其母是繼妃海西女真烏拉部的烏拉納喇氏。次子洛格,公元1611年生,11歲死。三子格博會,公元1611年生,7歲死。四子葉布舒,公元1627年生,封鋪國公,其母是庶妃顏札氏。五子碩塞,公元1629年生,封承澤裕親王,其母是側妃海西女真葉赫部葉赫納喇氏。稱帝時冊封的五宮后妃都未生子,而且,從公元1628年到公元1637年中間,九年無皇子出世,僅有八位皇女降生。不僅皇帝、后妃,乃至整個宮廷都期盼著天賜麟兒。
崇德二年(公元1637年)七月八日,東宮大福晉海蘭珠生下一子,皇八子的誕生,讓年已45歲的皇太極興奮不已。這一年,他連得三位皇子,唯獨皇八子是有名號的皇妃所生。遺憾的是好景不長,崇德三年(公元1638年)正月二十八日,皇八子患天花夭折。
永福宮莊妃其時正身懷六甲,而且妊娠已11個月,超過預產期。她先有三女,當然渴望能生皇子。皇八子的夭亡,無形中增加了對她的壓力。果真能生皇子既可以撫慰皇帝內心的創痛,又能彌補由於皇八子之死帶來的姑侄三人都無子的缺憾。
在皇八子去世的第三天,即正月三十日晚上八時左右,皇九子福臨也就是後來的順治帝,呱呱墜地。
小福臨的一聲啼哭,劃破了籠罩在盛京皇宮上空的烏雲,人們奔走相告,臉上展現出寬慰的笑容。皇太極應當欣賞自己的聖明:用「永福」命名次西宮。莊妃真是一顆福星,這顆福星重新照亮了他的心,讓整個皇宮感受到「福」的來臨。所以,為皇九子取名「福臨」。
傳說福臨誕生的前夕,莊妃夢見一位神人抱一男孩交給她,說:「這是統一天下之主。」莊妃接過孩子放在膝上,那人便不見了。如此種種,無非是製造輿論,讓天下人承認:皇九子不是凡人,是真龍天子。
孝莊下嫁多爾袞?捕風捉影的「太后下嫁」
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十一月,多爾袞擅改「皇叔父攝政王」為「皇父攝政王」,這也是孝莊太后下嫁傳說出現的源頭。攝政王而又冠以皇父,中國古代歷朝無此先例,一時「民間議論紛起」。人們由皇「父」聯想到皇「母」,皇「父」是攝政王,皇「母」是孝莊太后,猜測想必是攝政王與孝莊太后成婚了。
孝莊秘史前輩學者孟森先生,在《太后下嫁考實》一文中傳述了這種情況,他說:「清世雖不敢言朝廷所諱言之事,然謂清世祖之太后下嫁攝政王,則無南北,無老幼,無男女,凡愛述故老傳說者,無不能言之。求其明文則無有也。」
孟森先生認為,皇父之稱,猶如古代「尚父」、「仲父」,都是皇帝對臣下的尊稱,並不能指為太后下嫁的確據。如周文王稱呂望(姜子牙)為尚父,意為可尊尚的父輩。齊桓公尊管仲為仲父,乃事之如父之意。總之,「尚父」、「仲父」之稱,並非真的成了父親,都是國君對勞苦功高重臣的尊稱。多爾袞之稱「皇父」,當屬此例。
「太后下嫁說」最早出自從事抗清鬥爭的張煌言寫的太后下嫁詩。
據史書載,清朝於順治十年(公元1653年)修建慈寧宮。孝莊太后是這年才搬進去的,時年已經42歲。如果在慈寧宮大辦婚事,必須在順治十年後。但多爾袞已於順治七年十二月病死,皇太后下嫁誰呢?
「春官昨進新儀注」,是說禮部進呈結婚的禮儀程序,後來演繹成這個草擬太后下嫁儀注的禮部尚書便是錢謙益。而至今未見當時禮部有什麼太后下嫁的新儀注。錢謙益曾做過南明弘光小朝廷的禮部尚書。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時,錢謙益降清,翌年五月,被清廷任命為禮部侍郎兼管秘書院事,充明史館副總裁。至六月,以病退休。順治五年冬多爾袞稱皇父攝政王時,錢謙益早已返回原籍,說他以禮部尚書領銜奏事太后大婚,實為子虛烏有。
張煌言的詩,有鮮明的政治色彩,是南明與清朝對抗在文學領域的延伸。言及歷史,無事實根據,任意評說,極不可取,更不可信。
輔佐兒子削弱議政王會議權勢
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正月十二日,也就是攝政王多爾袞病死一個多月後,福臨舉行親政典禮。順治帝親政時14歲,少年天子,難以肩負起治理這麼大一個國家的重任。指導他、輔佐他的責任,首先就落在孝莊太后身上。順治在會議前後或遇到難題必請教母親,重要奏折也要批呈母后閱覽。對於需要皇太后輔佐皇帝掌理朝政一事,朝廷上下已形成共識。為了便於皇太后過問國事,特將內三院衙署移到紫禁城內。這時的內三院大學士有範文程、剛林、寧完我、馮銓、洪承疇等人。
孝莊文皇后當時戰爭還在進行,鞏固北方、統一南方,都要靠八旗勁旅。諸王或領一旗,或領若干牛錄,屬下滿、蒙、漢軍,人數多者達數萬,少者也上千。他們在戰場上立功,在朝廷有權。皇帝親政後要依靠他們,於是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就比較大、管事寬,有時甚至不把年輕的皇帝放在眼裡,順治帝的諭旨也曾遭到否決。
順治八年二月初五,議政王大臣等議處大臣羅什、博爾惠等五人之罪,其中羅什、博爾惠論死,籍沒其家,其他三人開除宗室為民。順治帝認為處理過重,要求諸王重議羅什、博爾惠是否可免死,可是眾議政王不同意,皇帝只得服從眾人的意見。
遇到這種情況,年輕的皇帝難免心煩,不時要發火。這時,他的母后就幫他解決難題。首先勸皇帝要忍耐,適當作些妥協讓步,以求得諸王對皇帝的支持。與此同時,皇太后還要幫助皇帝策劃削弱議政王會議權勢的措施。
皇太極在世時,曾遇到過諸王權勢過大,與汗(皇)權發生矛盾的問題。通過不斷調整及擴充議政王公及議政大臣的數目,有效地削弱了諸王權勢。皇太后利用歷史經驗,幫助順治改變議政王大臣會議的人員成分,增加其名額。
僅順治八年至十二年所任命的議政大臣就多達30餘人。這樣有利於集思廣益和改變個別人獨斷專行、操縱議政王大臣會議的局面。
沉著掌舵江南戰局
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六月,南明重要將領鄭成功率軍北征,二十三日攻陷鎮江,二十六日進圍江寧(今南京)。消息傳來,頓時朝野震驚,人心惶惶。
順治帝見到奏報,驚慌失措,如果江寧失守,東南財賦重地定難保全,北京將受到嚴重威脅。關鍵時刻,他去見母后,說出他的意見:放棄北京,遷移首都,率眾退回盛京。孝莊太后堅決不允。大清的目標是要統一全中國,不但北京不能丟,還要以北京為中心向南發展。她斥責了順治,指出這是丟棄祖宗功業的怯懦行為,等於將先輩辛苦打下的天下拱手讓與敵人。
孝莊皇后 孝莊皇太后 孝莊太皇太后接受了母后的訓誡,年輕的皇帝又走向另一個極端,他召集王公大臣會議,宣佈要統領大軍御駕親征。議政王大臣等不贊成,以為皇上還是坐鎮京師為好。皇太后也竭力勸阻,指出這是輕率魯莽的冒險行為,容易引起人心波動,不如設法調兵遣將,消滅進犯之敵。
七月初八、七月十五、七月十七,皇帝先後派出四路軍隊組成征剿大軍直驅江寧。八月初一日便傳來喜訊,江寧之圍已解。皇太后在關鍵時刻,為少年天子掌舵,把握方向、正確決策,使局勢轉危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