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雪垠同志在長篇歷史小說《李自成》中,塑造了李自成妻高氏的形象。這個形象是否有「高、大、全」之嫌?人們是有議論的。但是,透過小說描繪的戰馬嘶鳴、旗鼓征塵,面對高氏的鬥爭業績,我們不禁要掩卷遐想:三百多年前的歷史舞台上,是否真的活動著高氏其人?她的真實的歷史面貌,又是怎樣的呢?
回答是肯定的:在波瀾壯闊的明末農民戰爭中,確有高氏其人。但是,在浩如煙海的明清之際的史料中,有關高氏事跡的記載,卻少得可憐。這裡,就讓我們摭拾史笈中的吉光片羽,看一看高氏的戰鬥生涯吧。
高氏叫什麼名字?生於何年?歷史上均無記載,已無從考見。隨著李自成農民大起義的失敗,在清初某些反動文人的筆下,李自成橫遭詆毀,他的妻子也常被株連,臉上給抹個一團黑。有本叫做《甲申剩事》的書,說高氏是李自成擄掠得來的。這完全是誣蔑。有的史學家認為,高氏是明末農民軍前期的著名領袖高闖王的女兒。高闖王,叫高迎祥,一名高如岳,陝西安塞人。迎祥有膂力,善騎射,早在天啟末年,即豎起了起義大旗,稱闖王。按照《明史》的說法,「高迎祥者,自成舅也」。如果這種說法可靠的話,那麼自成與高氏,原是表兄妹結親,真是親上加親了。自成與高氏,是何時成親的?無從得知。不過,李自成正式投入高迎祥的大營,稱為闖將,是崇禎四年(1631)。這年,李自成25歲。也許自成與高氏,正是在崇禎四年間戎馬倥傯中結為終身伴侶的?亦不得而知。有了自成的輔佐,迎祥如虎添翼,革命聲勢,迅速壯大。
崇禎九年(1636),高迎祥在盩厔遭到明孫傳庭軍的伏擊,不幸被俘犧牲。此後,李自成繼承高迎祥的名號,稱李闖王。高氏一直隨軍征戰。
崇禎十六年(1643),李自成歷經艱難險阻後,軍事上轉入優勢,連獲大捷,攻克西安,建立了政權。國號大順,大概是順天應民之意。據談遷著《北遊錄》和其他一些史書記載,李自成曾聘請女詩人鄧太妙,為「後宮內師,與妻女講毛詩」。(按:毛詩,即《詩經》)看來,高氏和她的女兒(這位女孩子叫什麼名字,同樣也是史無記載,不得而知)都是識字的,而且有一定的詩歌素養。說到鄧太妙,確實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女子。她精刺繡,工繪畫,善書法,更擅作詩。她的丈夫文翔鳳在世時,與她同游未央宮遺址,她曾賦詩謂:「詩人醉臥未央宮,笑弄晴霞映酒紅。落葉漸隨寒蝶舞,高秋爽氣碧煙空。」高氏母女能與這位多才多藝的老師朝夕相處,實在是賞心樂事。後來,李自成領導的農民大起義,被滿漢地主階級聯合絞殺後,鄧太妙被清將強擄入京。路上,她口占一詩:「三峰一別不復還,□□□□和淚彈。妾與王嬙同薄命,學騎胡馬度陰山。」字字血淚,顯示了詩人的強烈憤懣。而據《明季北略》記載,鄧太妙在「流離於幽燕」之際,「郵牆旅壁,潑墨留題」,其中的七絕《秋思》流傳甚廣。詩云:「蒹葭一望碧連山,襲襲輕風拂翠鬟。秋色亦知亡國恨,卻教落葉盡成斑。」正是:天地改容後,草木亦知悲。在才華絕世的女詩人筆下,亡國之恨,一瀉無餘,感人至深。
據《小腆紀年》等史書記載,李自成在北京稱帝后,曾「立妻高氏為皇后」。顯然,自成對高氏是十分敬重的。高氏也不愧是李自成患難與共的戰友。1645年2月,當清兵窮追李自成,農民軍處境險惡,被迫撤至武昌時,據《綏寇紀略》《甲申紀聞》等書記載,「自成與其妻高氏、李錦……高必正?諸將田見秀、袁宗第、劉體純、劉芳亮、張鼐、吳從義、牛萬才等猶從之」。而當自成壯烈犧牲後,高氏更團結農民軍餘部,舉起聯明抗清的旗幟,在抗清鬥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645年夏,李自成在湖北九宮山慘遭地主階級團練殺害。高氏與其弟高一功,從子李錦等,「擁眾數十萬逼常德」。南明永歷政權的湖廣總督何騰蛟,派人與高氏等聯繫。據《脫離實錄》記載:「何公騰蛟遣人招安,皆被殺。後以鄭公福、汪伯立前往,改招安二字為合營,乃允從而遂節制。」顯然,高氏主張聯明抗清,但堅決反對接受南明小朝廷的招安,向地主階級俯首投降。這充分顯示了高氏堅貞的革命品格。在「聯營」後,永歷帝「詔賜高氏命服」,並賜給李錦、高一功蟒玉、金銀器。高氏教育李錦說:「既以身許國,當愛民,受主將節制,有死無二,吾所願也。」何騰蛟對高氏頗為尊重;史載「騰蛟偶過其營,請見高氏,再拜,執禮恭。」永歷帝「賜錦名赤心,一功名必正;他部封賞有差。號其營曰忠貞。封高氏貞義夫人,賜珠冠彩幣,命有司建坊,題目『淑贊中興』,嘉獎甚至。」但儘管如此,高氏等並沒有因此而昏昏然,「不知今夕是何年」,而是仍然保持了農民軍的獨立性。李錦依然稱自成為先帝,稱高氏為太后。《永歷實錄》記載說:「忠貞營屯老營於草坪,糧餉不給,恣掠於民間。」所謂「恣掠於民間」,正是表明了,高氏等繼續打擊富豪,以解決軍需;並不因為聯明而改變了農民軍的階級路線,背叛了高迎祥、李自成所開創的革命事業。
南明的幾個小朝廷,無一不是崇禎王朝的翻版;內部派別林立,傾軋火並,極為腐敗。「忠貞營」每被牽制,抗清運動難以展開。1649年正月,何騰蛟在湘潭慷慨就義於清軍的屠刀之下。永歷政權統治者內部的狗咬狗,愈演愈烈。駐防梧州的鎮將陳邦傅,為了擴充自己的勢力,竭力拉攏「忠貞營」。他拜高氏做乾娘,叫高一功做舅舅,誘使農民軍捲入統治者內部爭權奪利的鬥爭。高氏等對這種棄失地不顧、忙於內爭的卑劣行徑,極為不滿,痛斥了陳邦傅的罪惡勾當。陳邦傅惱羞成怒,用陰謀手段,挑唆孫可望與高一功等發生內戰。當「忠貞營」由潯州退到慶遠,李錦病死軍中,高一功中途遭到孫可望的襲擊,不幸戰死。高氏是否也於此役遇難?不得而知。此後,記載高氏活動的歷史線索就此中斷,以致我們已無法進一步瞭解其下落,實在太令人遺憾了。
高一功死後,高氏的孫子、李錦的義子李來亨,力戰得脫,率「忠貞營」居四川、湖北間,耕田自給,與劉體純等號為夔東十三家,繼續從事擾清鬥爭,直至1662年,在茅麓山兵敗後,全家自焚,壯烈犧牲。李來亨所以能夠堅持抗清達十餘年之久,英勇不屈,固然有主客觀的種種因素,但這與李自成、高氏自幼對他的培養、教育,顯然是分不開的。
高氏——這位在三百年前階級鬥爭、民族鬥爭的激流中湧現出來的巾幗英雄,是值得我們緬懷、紀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