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電冰箱的古代,剩菜往往是要倒掉的。可是,有一個名人沒有倒掉,反而用來招待客人,並因此博得美名。此人便是李鴻章。
翻開徽菜譜,首篇便有一名菜曰“李鴻章大雜燴”,此菜因為李鴻章而得名,自然有一段李中堂的典故。李鴻章在訪問美國期間宴請美國賓客,酒過三巡菜過五味,興致正濃時,家人暗報:沒有下飯的主菜了。由於已至深夜,無處購買菜蔬,李鴻章略一遲疑,對家人囑咐了幾句,家人便笑著出去了。
過了一會兒,主菜上來了,巨大無比的一個湯盆,五顏六色的食品充斥其中。李鴻章請客人享用。美國要員便問,這是什麼菜?李鴻章說,新菜,雜燴!
客人一嘗,交口稱讚。從此,“李鴻章大雜燴”風行於世。
其實這哪裡是什麼新菜,分明是午間所剩的菜。李鴻章情急之下,想起自己經常把幾種不同的菜攪合在一起,味道獨特,便冒險在國外一試,不想竟收到奇效,牆內開花牆外香了。而今的徽菜中,“李鴻章大雜燴”配料有海參、魚肚、魷魚、玉蘭片、腐竹、雞肉、火腿、蛋黃糕、鴿蛋、豬肝、干貝、冬菇、鹹鴨蛋黃、菠菜、雞湯等,究竟有幾分保留了當時的味道,已不可考。
雜燴成為名菜,是沾了李鴻章的光。同時,李鴻章也搶走了別人的專利。其實,愛吃雜燴的豈只李鴻章一人?
七十六代衍聖公孔令貽就是公侯中的一個。其女孔德懋老人所寫的《孔府內宅軼事》,就有這位衍聖公愛吃將別人吃剩的各種菜混在一起的“渣菜”的記述,說是很好吃:“有兩戶‘大戶’,孫家和蔣家,前清年間當過道台之類的官,我父親常和他們來往。每逢他們家裡有喜慶壽筵,我父親就派當差拿著盆去要‘渣菜’。人家不好意思真的給‘渣菜’,現給做些菜混在一起燴燴,設法做得像一些。”這樣的“渣菜”,不就是一種“雜燴”嗎?
《漢書·遊俠傳》有載:漢成帝時樓護,做過京兆吏,“樓君卿唇舌”為時人稱道,甚得名譽。《太平廣記》採摘《語林》、《世說》、《西京雜記》,皆言此人創製了當世之人稱之為“五侯鯖”的佳餚。“五侯鯖”者,就是大雜燴。不過這姓樓的終究不如李鴻章名氣大,生生吃了個啞巴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