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滿族葉赫那拉氏,安徽徽寧池廣太道、贈三等承恩公惠徵之女,玉牒,即皇族家譜記載是「葉赫那拉氏惠征之女」,乳名蘭兒,在那拉家族中,慈禧被稱為杏兒,故稱葉赫那拉。咸豐元年,慈禧即公元1851年被選秀入宮,賜號懿貴人。後冊封懿嬪。5年後的三月,慈禧生皇長子載淳而被冊封為懿妃,不久又晉封為懿貴妃。在咸豐皇帝駕崩於避暑山莊後,治喪期間因與慈安太后分住煙波致爽殿東西暖閣,故也被稱為「西太后」。
公元1860年,咸豐十年七月,載淳即位,是為同治皇帝,慈禧與欽貞顯皇后,即東太后並尊為兩宮皇太后,御臨養心殿,垂簾聽政。公元1874年末,同治帝病逝。慈禧立只有5歲的載恬為光緒皇帝。直到公元1889年初,才由光緒帝親政。但「上(光緒帝)事太后謹,朝廷大政,必請命乃行」。其實,光緒皇帝的親政不過是名義上而已,一切朝政軍國大事仍是慈禧決斷。
公元1908年11月14日,光緒皇帝駕崩中南海的瀛台涵元殿,年僅38歲。慈禧立醇親王載灃子、年僅3歲的溥儀為帝,年號宣統。次日午後,慈禧在紫禁城儀鸞殿病逝,終年73歲。朝廷上謚號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總共25字,為有史以來皇后身後哀榮之最。但是,作為手握朝政軍國大權的慈禧太后,在臨死之前的後事安排一直都是一個謎。那麼,這位垂簾聽政近半個世紀的皇太后彌留之際念念不忘的是什麼?耿耿於懷的又是什麼?對於自己的身後究竟有什麼政治安排呢?
光緒皇帝之死,是清末最大的一樁歷史疑案。多種記載認為,光緒是被害死的。人們議論最多的,是慈禧太后。其主要理由是,光緒自5歲進入宮中之後,就開始受到慈禧太后的專制管理,精神上一直處於緊張和壓抑的狀態之中。及至長成親政,內憂外患,太后的處處掣肘,心情也很少舒暢。戊戌變法失敗,被禁閉於瀛台,種種精神上的折磨和打擊,珍妃的慘死,更增添了思想上的愁悶。如此長期承受巨大的精神負擔,身體不被壓垮,那才奇怪呢!不過,儘管光緒34年時,皇帝的身體已經很虛弱,並且自年初患病起,就沒有痊癒過,但是種種的跡象表明,病情還不至於導致光緒突然去世。
光緒在去世的前一天,曾經發佈諭旨,令全國各地督撫,遍尋名醫靈方,推薦進京,為其治病。這件事說明,病人此時神智還非常清醒,對治好病,仍然有很大的信心。另外,光緒「脈案」中沒有任何「吐血」的記載,病人的結核病尚未到達非常嚴重的程度。還有一件事值得深思,就是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日,即光緒皇帝去世的前一天,慈禧太后死前的兩天,清廷以光緒皇帝的名義,向全國發佈了兩道諭旨:其一,命醇親王載灃之子溥儀,在宮內教養,並在上書房讀書。其二,任命載灃為攝政王。
這道諭旨字裡行間的意思是很明確的。溥儀在這裡雖然未被立為大阿哥,但事實上已成為未來的皇位繼承人。顯然,這兩道諭旨並不是皇帝所發。甚至光緒本人就根本不知道有這兩道諭旨。且不說光緒這時正在生病,即使是身體健康的時候,朝政也完全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平日上朝,光緒只是擺設,即使是很小的事情,也沒有什麼發言權。決定皇位繼承人這等重大問題,慈禧絕對不許光緒染指,更不可能讓他獨自作主。很清楚,諭旨是按照慈禧太后的意思頒布的。如此,則反映出兩個問題:
第一,頒布諭旨時,慈禧太后的生命已經到了最後的關頭。她非常清醒地意識到了這一點。第二,頒布諭旨時,慈禧已經決定,她要看著光緒死去。如果光緒死在了慈禧太后的後面,那麼,令溥儀進宮及載灃為攝政王的諭旨,就等於一紙空文。因為在慈禧太后死後,光緒肯定要改變這個並非出於他本意,甚至在他完全不知道的情況下做出的政治安排。關於這一點,慈禧太后比任何人都清楚。解決的辦法也只有一個,那就是叫可能改變這個決定的人,死在做決定的人的前面。事實上,依據慈禧太后的性格和為人,她早就打算這麼做了。
「戊戌政變」之後,慈禧就想置光緒於死地。她痛恨光緒曾要發兵圍頤和園,並要將她囚禁。但是光緒畢竟是大清國的皇帝,同一般的政敵不一樣。政變後,光緒剛剛從政治舞台上消失,就立刻引起朝野內外,以至國際上的強烈反響。如果皇帝又突然去世,勢必要引發更大的社會動亂。投鼠忌器,她不得不隱忍一下。
以後慈禧又多次想方設法廢掉光緒的帝位,但依然受到來自各方面阻力而未果。而此時,慈禧太后年邁的身體已經病入膏肓,已經沒有什麼再可顧慮的了。這位統治具有四萬萬人口的中國近半個世紀的女人,臨終前最不希望的,就是因自己生命的結束,而給了政敵光緒以勝利的機會,使他得以重掌朝政,改弦更張。如果是這樣,慈禧太后將死不瞑目。
權力是慈禧生活中最重要的內容。在所有的政治角逐中,她要永遠扮演勝利者的角色。果然,在頒布令溥儀進宮諭旨的第二天,光緒去世。溥儀受命繼承大統,為宣統皇帝。其父攝政王載灃,出任監國。次日,已經奄奄一息的慈禧太后,做出了她一生中的最後一個決定:嗣後,一切軍國政事,均由監國攝政王裁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