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是有名的「奢侈太后」。但正如曾給慈禧畫像的美國畫家卡爾女士在《慈禧寫照記》中所說:中國皇帝之尊嚴,僅次於天。臣下以犬馬聲色奉者,自然窮奢極侈,惟恐不得主上之歡心。而皇帝則自以為貴為天子,富有天下,區區數千百萬金之供奉,自亦無所用其顧惜也。所以皇宮奢靡之習歷來如此,並不僅僅是慈禧太后。有關慈禧衣食住行、生活起居的具體情況,史料中有不少披露,以下簡要作一介紹。
飲食
慈禧太后的奢侈生活,這一點在飲食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就拿負責慈禧個人飲食的壽膳房來說,這個坐落在頤和園大戲樓東側的炊事班共由108間房屋組成,佔有八個院落,在裡面上班的廚師足足有128人!如此大規模的炊事班別說是供應一個人的伙食,就是伺候一個整編師都綽綽有餘了。
按照清朝宮廷的伙食制度,皇帝一天的標準伙食包括:盤肉22斤、湯肉5斤、豬肉1斤、羊2只、雞5只、鴨3只、白菜菠菜香菜韭菜共19斤、各種蘿蔔60個、各種瓜每種1個、苤藍及閉蕹菜6斤、蔥6斤、醬和清醬各3斤、玉泉酒4兩、醋2斤、牛奶100斤、乳油1斤、香油1斤、芝麻1合5勺、澄沙3合、白糖核桃仁黑棗各12兩、玉泉山水12罐。慈禧太后的伙食標準最初和皇帝大體相同,但是到後來,隨著自己享受欲的提速,她的伙食標準逐漸超過了皇帝。從數量來說,僅每天的兩次正餐就有100碗不同的菜餚,正餐之外的兩次「小吃」至少也有20碗菜。至於質量更是沒得挑,這128個火頭夫都是全國數得著的名廚,手藝精湛,但又各有特長。所用原料是從各地採辦的上品,包括「禽八珍」、「海八珍」、「草八珍」等等精品。做菜時候的講究就更多了,譬如豆芽,就要求一根兒一根兒地把豆芽根兒上的須全部摘掉,同時還不能弄斷豆芽本身。慈禧每天吃的都可謂是頂級國宴,雲集了眾多名廚、名菜,至於價值,毫不誇張地說,她吃的絕對是「真金白銀」!
有一年,慈禧太后想過下火車癮,就把自己龐大的御用炊事班搬上了自己的專列。雖然是在火車上搭建的臨時御膳房,但是無論是人數還是規模一點都不湊合,一共佔了4節車廂,其中1節車廂裝著50座爐灶,每灶負責做兩種菜,共用廚師100名。每餐備正菜100種、糕點水果糖食乾果100種。當然,慈禧是貨真價實的凡夫俗子,沒有天篷元帥那樣的海量,所以這麼多道菜除了離她本人最近的區區幾道菜,其他的基本都是湊數,裝點老佛爺臉面的。這些吃不完的山珍海味待她用餐完畢,或者倒進泔水桶餵豬,或者分給女官、宮女、高級太監們打牙祭。
慈禧本人還是有名的「吃才」,對吃像對美容一樣有研究,這就造成了她對食物過度的講究。就拿她喝的茶來說,為了保證一個「鮮」字,泡茶用的水是當天從玉泉山運來的泉水,所飲的花茶不是經過火焙的茉莉、玫瑰,而是剛採摘的鮮花。鮮花和茶一起泡入茶盅,這樣做出來的茶既有茶香又有花香。茶的質量上去了,飲茶的道具也不能寒酸了,所以慈禧用的茶杯都是上等白玉做成,就連茶托都是純金打造。每次用茶時,還有一套頗為講究的程序。先是兩名太監雙手小心翼翼捧著茶托,恭恭敬敬敬送到慈禧面前,然後悠揚地喊一聲:「老佛爺品茗了!」慈禧才慵懶地開始喝茶。
除了日常菜品,慈禧還有自己的喜好,隨時餓了或者饞了,就隨時指定某廚師做菜。為慈禧做菜的著名廚師有王玉山、謝二和張永祥等人。其中,王玉山善做「抓炒」,被稱為「四大抓」———抓炒裡脊、抓炒魚片、抓炒腰花、抓炒蝦。慈禧還有一項愛好就是吃點心,在她60大壽時候的點心就有:萬字餅、壽字餅、福字餅、祿字餅、吉祥餅、福壽餅、長春餅、鶴年餅、七星餅、松壽餅、如意餅、百花酥、三桃酥、花桃酥、松仁酥等。
慈禧太后最怪僻的一項嗜好是擺果聞香,每年消耗的水果同樣價值不菲。根據記載,僅蘋果一年就超過158000個。以下是光緒二十三年慈禧和光緒帝、隆裕皇后三人所消耗的鮮果清單: 蘋果158320個、秋梨111750個、棠梨77300個、紅肖梨53295個、柿子2275個、文官果2400個、石榴310個、甜桃4344.5筐、酸桃302.5筐、櫻桃429筐、李子920筐、杏694筐、沙果491筐、檳子770筐、葡萄16385斤、鮮山楂16663斤,核桃、栗子、紅棗、黑棗、白果、榛子、曬山梨、英俄瓣共計2356石7斗7升5合7勺。慈禧統治時的大清王朝是百姓生活最為艱難的時期,百姓除了應付規定的稅負,還要受到西方列強的間接盤剝。
裕德齡在《清宮二年記》中寫道:「慈禧對於飲食的知識極為淵博,大概可以使當代許多專家吃驚。」慈禧愛吃清燉肥鴨。即將鴨洗淨,加調味品裝入瓷罐,隔水用文火蒸三天,肉酥骨軟,慈禧則只食幾筷最為精美可口的鴨皮。慈禧對鴨子似乎情有獨鍾,據《中國文物報》載:新發現一份慈禧咸豐十一年十月初十晚膳的食單,20多道菜式中,鴨餚就有「燕窩如字八寶鴨子」等七種。熏炙菜餚如烤鴨、燒乳豬、熏雞、煨羊腿等也合慈禧口味。據慈禧自己說,她年輕時最愛吃酥脆如「響鈴」的燒豬肉皮。晚年「櫻桃肉」取代「響鈴」,成為她特別中意的一道菜。
遇到節日,比如重陽節,御膳房還額外為慈禧做菊花、棗泥、八寶等各種花糕上供,還有各式餑餑。據說,這天慈禧要到頤和園排雲殿吃一種她最愛吃的專用木炭和松枝烤出來的「燒餅夾烤肉」。慈禧小食愛吃小窩頭、臭豆腐。小窩頭,據說是八國聯軍打到北京,慈禧狼狽西逃時沒的吃,見一群逃難的人正在啃窩窩頭,一個足有四五兩重,討來一吃,十分可口。回宮後命御膳房做窩窩頭,卻再也沒有挨餓時吃的那種美味。御膳房絞盡腦汁,用栗子面加白糖做出一兩一個的小窩窩頭,慈禧雖覺還是沒逃難時吃的窩頭那麼香那麼甜,也總算將就了,御膳中也就多了一品佳點。臭豆腐,必是王致和的臭豆腐,慈禧每頓飯都離不了,而且必須當天從「王致和南醬園」買來。
現流傳有一份慈禧過生日的菜單:火鍋二品:豬肉絲炒菠菜、野味酸菜;大碗菜四品:燕窩「萬」字紅白鴨絲、燕窩「年」字三鮮肥雞、燕窩「如」字八仙鴨子、燕窩「意」字什錦雞絲;中碗菜四品:燕窩鴨條、鮮蝦丸子、燴鴨腰、溜海參;碟菜六品:燕窩炒燒鴨絲、雞泥蘿蔔醬、肉絲炒翅子、醬鴨子、鹹菜炒茭白、肉絲炒雞蛋。只十六品(或者只列主菜?),菜名也無甚出奇,除燕窩外,以尋常雞鴨肉為主,有如今日普通小菜館都能吃到的家常菜。
飲品,慈禧愛飲花茶。她嗜茶成癖,特別講究。泡茶用的水是當天從玉泉山運來的泉水;所飲的花茶不是經過火焙的茉莉、玫瑰,而是剛採摘的鮮花,攙入干茶裡再泡入茶盅,飲起來既有茶香又有花香。慈禧飲茶用白玉茶杯。金茶托上放三盞白玉杯,中間是茶,兩邊是花。兩名太監雙手將茶托共捧至慈禧面前,口呼:「老佛爺品茗了!」慈禧方才飲用。
服飾
慈禧御前女官裕容齡在《清宮瑣記》中寫道:「慈禧的衣服、首飾、衣料、繡花鞋等,都是分門別類地登在冊子上,平常用的和臨時賞人的物件歸內庫,由兩個太監總管和四個首領共同管理。賞出去的東西都要寫明年月日,賞給某,交到內務府註冊。」
慈禧的服飾很多。她乘火車去奉天時,有專門一節車廂載運她的服裝。她並不預備在那邊耽擱太久,因此所帶的衣服只是晚春時適用的一部分。但這已足以使她的御前女官裕德齡驚歎:「它的偉大和富麗幾使人目為之炫,神為之奪。除卻你能看見的一片彩雲似的錦繡之外,你就不用想細細鑒別它們。因為它們委實是太多了,太美麗了!」衣服大概有2000件,鞋子不能算多,也有三四十雙。好在太后走路的時候很少,平均一雙新鞋可以穿五六天。慈禧既擁有如此之多的衣服,當然可以隨時更換。但因為實在太多,就是每天換兩三次,仍有許多衣服永遠穿不到。而她身邊人看到,她平常穿的四季衣服不是很多、很新,「只是她平常常穿的幾件」,「觀其真實之價值,亦不見十分高貴」。比如在冬天,她常穿的就是一件茶青色緞子皮襖,見客時就另換一件絲的或織錦的新旗袍。慈禧與多數女人一樣喜歡檢閱和欣賞自己的衣物。有些衣服雖是從不再穿,卻因有紀念意義,如數十年前她為貴妃時穿過的衣服等,時常要叫太監取來把玩,追念往日的綺年玉貌、美景良辰。即使在出行途中,「每隔四五天工夫」,她也「總要把所有的衣服等等查看一番」。那些衣物每三襲盛放在一個朱紅漆的木盤中,由兩個太監抬到慈禧面前,全部看完,不啻上千百人的隊伍。太后身高中等偏低,喜歡穿高跟的鞋,有的高達6英吋。她有一款大典時才穿的繡花鞋,鞋底很高,四周綴有小珍珠串,如同穗子一樣。
慈禧的髮式亦即清末宮廷后妃的正式髮式——「大拉翅」,據說是她自己所創,後來官宦命婦、民間女子紛紛效仿,一直流傳到今天的戲劇舞台上。慈禧的「大拉翅」髮髻,實際是一個高約一尺有餘、內以鐵絲為骨架、外包青緞青絨布做成的兩把頭冠套。摘戴自如,又可美飾頭髮。兩把頭的頭飾有扁方、簪、頭花、流蘇等。慈禧夏天最喜歡戴的扁方是六十整壽時張之洞進貢的,用檀香木、金絲和小珠子鑲成。頭花是「大拉翅」髮髻的主要首飾,大多以珠寶鑲嵌而成。慈禧許多畫像、照片中,都能見到她「大拉翅」髮髻正中的大朵珠寶頭花。慈禧不但喜歡珠寶頭花,還喜歡戴大朵絨花。這是因為漢語「絨花」與滿語中的「榮華」音近。她常應時節戴不同絨花,如清明日戴絨柳芽,端午日戴絨艾草,中秋日戴絨菊花,冬至節戴葫蘆絨花等。
美國女畫家卡爾為慈禧畫的油畫像中,有一幅身穿黃底繡紫籐蘿團壽字氅衣,頭上梳的「大拉翅」,簪插了許多珠翠首飾:翠簪、鳳釵、金扁方、寶石頭花、珍珠頭箍及下垂的一串串流蘇,顯得雍容富貴。但卡爾說,慈禧佩戴之首飾,種類雖多,而終不過珠翠二者。「據說宮裡各種首飾都有,但我只看見過慈禧常戴的幾種。她最愛的是一個翡翠戒指,一個碧綠戒指,還有頭上戴的幾朵珠花和一件珍珠串起的披肩。」「慈禧還戴一副小珠子耳環,永遠也不摘下來。據老太監們說,這副耳環是慈禧進宮時,咸豐皇帝賞給她的。慈禧每次戴兩副耳環,因為她有四個耳孔。」
住所
慈禧的住所當然首先是位於北京正中的紫禁城。慈禧大半生居住在西六宮。西六宮位於紫禁城中路後三宮西側,總稱內廷西路,俗稱西六宮。原有十餘座宮殿,清中後期改建為4個院落、8座主殿。除東南角永壽宮和西北角鹹福宮外,東部的翊坤宮、體和殿、儲秀宮及後殿麗景軒為一個四進大院;西部的太極殿、體元殿、長春宮和後殿的「怡情書室」為一個四進大院。同治、光緒皆只有4個后妃,東西六宮均冷落蕭條,慈禧遂先後佔據了西六宮大部分住所。
咸豐二年(1852年),慈禧奉咸豐諭旨,以「蘭貴人」的身份入住紫禁城西六宮的儲秀宮,在那裡生下了同治。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慈禧等隨咸豐逃往熱河(今河北承德),駐蹕避暑山莊。莊內有煙波致爽殿,殿旁有東西兩跨院,分別稱為東所、西所,慈安住東所、慈禧住西所,加之在京城時慈安住東六宮的鍾粹宮、慈禧住西六宮的儲秀宮、長春宮,人們遂私下稱為「東太后」、「西太后」,「東宮」、「西宮」及「東邊兒」、「西邊兒」。同治即位後至光緒十年(1884年)以前,慈禧住紫禁城西六宮的長春宮。光緒十年慈禧五十大壽,又移居儲秀宮,耗銀六十三萬兩(加上賞賜臣僕共計一百二十五萬兩)進行大規模整修,並將同治降生的後殿定名為麗景軒。
儲秀宮改造後的四進庭院寬敞幽靜,兩棵蒼勁的古柏聳立其中,殿台基下東西兩側安置一對戲珠銅龍和一對銅梅花鹿。迴廊壁上刻滿了大臣們恭寫的《萬壽無疆賦》。正殿裝修精巧華麗,正中設地屏寶座,後置五扇紫檀木嵌壽字鏡心屏風,上懸「大圓寶鏡」匾。東西側各有花梨木雕竹紋裙板玻璃隔扇,分別將東西次間與明間隔開。東次間、東梢間以花梨木透雕纏枝葡萄紋落地罩相隔;西次間、西梢間以一道花梨木雕萬福萬壽紋為邊框內鑲大玻璃的隔扇相隔。西梢間作為暖閣,是居住的寢室。慈禧住儲秀宮時,在體和殿用膳,節日在翊坤宮接受妃嬪們朝拜,在翊坤宮為光緒選妃。
長春宮南面設有戲台,與體元殿相連。慈禧常和王公貴妃在此看戲作樂。
西六宮最前面、亦即最南端是養心殿。清代除順治、康熙兩帝住中路乾清宮外,雍正以後歷代皇帝均以養心殿後殿為寢宮,在養心殿前殿處理日常政務。同治、光緒時,養心殿前殿東暖閣是慈禧垂簾聽政的地方。聽政時,小皇帝坐在前面寶座上,兩太后坐在後面寶座上,中間掛一塊紗簾。
紫禁城宮殿之外,有稱為「西苑」的「三海」即中海、南海、北海。三海中有數不盡的樓台亭閣。慈禧常住中南海儀鸞殿,光緒住在附近的瀛台。
慈禧六十歲生日前後,常住頤和園的樂壽堂。慈禧在那住了許多年。
慈禧的寢殿有炕有床。德齡說,太后睡覺所用的炕也不怎麼特別,只是下面鋪的軟褥比普通的厚一些,冬天要鋪三重,春天鋪二重,夏天也要鋪一重——這也許是她年事已高,比較怕冷的緣故。軟褥上罩著一條綢毯,每隔兩三天更換一次。她的寢宮內,除卻夏天,平常總得生一個暖爐,只是冬天燒得旺些,春、秋燒得弱些。德齡《清宮遺聞》都提到,慈禧有一奇枕,長約十二寸,其上有一個三寸見方的小洞,其中填以曝干之花。據德齡說,這是因有一次抓住了一個偷進頤和園想加害慈禧的人,其後,除加添衛士之外,慈禧還將枕頭改成了這個樣子。她認為,這樣可以使她在睡覺時能聽到附近的聲息,便於防範。德齡曾親自躺上去試過,覺得這枕上的一孔,確有幾分揚聲筒的功效。
車輿
慈禧出行,除傳統的皇輿、鳳輦、御船外,還增加了近代新式交通工具。其中有東洋車、火車、汽車。
慈禧常坐東洋車出遊,「車制絕精美。其把手處盤以金龍二,作昂首遐觀狀。二輪為橡皮所製,輕快流利,得未曾有。一宮監在前曳之,又有一宮監則在後向前而推。太后坐其中,極以為快」,但慈禧說,還是不如乘轎舒服。
火車除慈禧曾改造了一列專車乘之赴奉天外,紫禁城內也設有短距離輕便軌道,起於宮門入口,終點為慈禧寢宮之外。車上一切設備俱全,只比平常者略小。然慈禧不喜歡坐火車出遊,覺得機車聲音過於震盪,車座又太狹窄。
大內所有汽車不下十餘輛,都是清朝出洋官員進呈以博慈禧歡悅的。其中有一輛為黃色,繪以雙龍,玻璃室內設寶座,是慈禧的御用汽車。但慈禧從未坐過,因為駕駛汽車的車伕須坐於慈禧之側,就中國傳統而言,此大為不敬!又怕有意外危險,故宮中諸人商量甚久,終莫能決。雖慈禧極欲一試為快,終為他人諫阻。
北京頤和園「德和園」現今停放著一輛袁世凱作為祝壽貢品獻給慈禧的中國頭號老爺車。這輛古典汽車是敞開式黑色木質車廂,兩軸四輪,車輪車輻條均為木質,輪胎實心,銅車燈,酷似四輪馬車。橫置式氣缸、10馬力汽油發動機巧妙地置於座席之下,最高時速為19公里。據說,此車慈禧曾乘坐過一次,司機名叫系福齡。
起居
慈禧起居大致可分為兩種:垂簾聽政時期,早5點至6點即起,有時4點即起,夙興夜寐,常恐王公大臣說閒話;還政時期,常駐中南海和頤和園,每天早過8點起,晚過子時睡。
信修明著《老太監的回憶》說:還政期間,平日,太后早膳後即出殿。在各處步行約半小時,回殿中踢毽子,有時靜坐,念佛,或書或畫,吃水煙,喝茶,在殿內稍稍活動。12點鐘後,進寢宮歇午覺。午覺醒來,喝茶吃煙,然後出殿繞大圈子。下午五六點傳膳,膳後仍繞一小圈,回殿擲骰子。玩法即舊時「陞官圖」變相,名「慶壽圖」。八人各佔一仙,會親的王妃和格格均加入。如無會親者,僅有四格格、元大奶奶、崔玉貴和當班的御前首領,人數不夠,一人可兼二仙。司房太監執筆記點。如聞高喊,呂仙四豹子,那就是太后贏了。而後即準備歸寢宮。有時,太后歸寢後,與坐更人一起編戲,以昇平署的昆腔高腔劇本為藍本,翻成二簧。並命青年太監排戲,專為萬壽及節令賞王公大臣聽戲。當時有年輕即守寡、善詩文繪畫的南方人繆嘉蕙(稱繆太太)及另一宦婦選進宮中,侍奉太后編戲、讀詩、繪畫。又選江南女子、工匠數名,在中南海養蠶、繅絲,設綺華館,織造綢緞。有會織布的太監李某喚「布李」者,太后命其為頭目,率領太監中會織布的在中南海內集靈囿中設立了一個織布廠。太后駐中南海時,每日均到集靈囿中看織布,其積存的棉線與布,放在鹹福宮同道堂有一屋子之多。
慈禧愛遛彎兒。據馮劍茹《慈禧愛遛彎兒》一文介紹,慈禧經過長期摸索,總結出了一個強身健體的獨特方法:每年二月驚蟄一過,即順應節令,開始遛早彎兒。早晨梳洗完畢,吃一小碗百合銀耳,走出寢宮,由李蓮英陪伴、崔玉貴跟隨,帶著四個侍女排成兩行遛彎兒。這時太后幾乎不說話,靜悄悄地數著腳步走,不願有任何事情打擾她的寧靜。一邊遛,一邊還有規律地擺首、停步、吸氣、調氣。同樣,晚膳後,太后也必繞寢宮巡行一周。慈禧太后之所以能保持旺盛的精力參與政事,執掌政權長達四十八年之久,與她懂得強身健體之法並曠日堅持鍛煉有很大關係。
慈禧洗腳、洗澡都有講究。金易、沈義羚著《宮女談往錄》說:「老太后洗腳不僅是為了衛生,更重要的是為了保養,說深了,有點小病小災的,洗腳比吃藥還便當。」「儲秀宮裡把給老太后洗腳看成是很重要的事。洗腳水是極講究的。譬如:屬三伏了,天氣很熱,又潮濕,那就用杭菊花引煮沸後晾溫了洗,可以讓老太后清心明目,全身涼爽,兩腋生風,保證不中暑氣;如入三九了,天氣極冷,那就用木瓜湯洗,活血暖膝,使四體溫和,全身柔暖如春。當然,根據四時的變化、天氣的陰晴,隨時加減現成的方劑,這也可以算是老太后健身的秘密了。」
費用
據清王朝最後一任總管太監小德張回憶:慈禧當年一天的宮中費用大致是紋銀四萬兩。這意味著清宮半月之費可購甲午海戰時日方吉野級巡洋艦一艘;兩月之費可購一超級主力艦;一年之費可裝備一支居當時全球六七位的海軍艦隊。
據康有為調查,宮中一切用費都是三七開,這是例規。即報銷十成之中,三成為實際費用,七成為層層分潤。至於三成是否是真的花費,也並不一定。如慈禧在頤和園賞王公大臣看戲,為防雨搭了個涼棚。這涼棚就報銷了三十萬兩白銀,三七開,實際花費是九萬兩。但一個涼棚無論如何奢華也是用不了九萬兩白銀的。
慈禧時,宮中賄賂公行。皇帝每日問安一次,尚索賄五十金,后妃以下各有差別。百官就更不用說,《李鴻章年(日)譜》載,左宗棠在新疆立了大功,返京受兩宮召見。太監們要左氏出陛見關節費三千兩,左宗棠不出,李鴻章代出。召見後,為獎有功,慈安賜以先帝(咸豐)墨晶眼鏡一副。太監奉旨頒賜,按例又索禮金數千兩,左宗棠寧肯不要眼鏡,李鴻章又替他以半價買下了事。
清朝皇家財務與國家財政分開,前者由內務府掌管,後者為戶部掌管。同治四年(1865年)定,大內費用由戶部撥交內務府三十萬兩。僅過三年,同治七年,又加三十萬兩。後內務府每年常向戶部支取二三十萬兩不等。到光緒十九年(1893年),忽降旨以後每年再添五十萬兩,粵海關每年供用三十萬兩,殺虎口、張家口、淮安關所收稅課亦歸內用。此外,戶部每年奉太后十八萬兩、皇上二十萬兩,稱作「交進銀」。皇上的二十萬兩於二月初交,太后的十八萬兩,年下交八萬兩,端午、中秋各交五萬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