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很自戀 過於迷信武力使子孫後代丟了江山

在中國歷史上,皇權的更迭方式千奇百怪,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主要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按照合理合法的程序登上皇帝寶座,另一類則是採取不合理或不合法的手段君臨天下。前者一般被稱作「順取」,後者被稱為「逆取」。托爾斯泰曾經說過,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則各有其不幸。套用托爾斯泰的話說,順取天下的帝王們都是相似的,而逆取天下的皇帝們卻存有相當大的不同。有意思的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的二代皇帝卻是靠「逆取」的方式獲得皇位的,可以說開了一個惡劣的先例。這一切,還要從公元前210年7月丙寅日說起。

那一天,被稱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突然病逝。始皇帝是在出巡途中突然得病身亡的。當時,他的車駕所在是沙丘,沙丘在今河北廣宗縣境內,距秦王朝的大本營 秦京咸陽尚有千里之遙。隨侍在側的知名人物有李斯,當時他是左丞相;有趙高,他是宦者,時任主管皇上車駕的中車府令;還有秦始皇的一個兒子胡亥。秦始皇的突然病逝使剛剛統一天下不久的全國性政權大秦王朝的最高權力出現了真空。按照秦始皇嬴政的本意,他是想千秋萬代永遠保有天下的,為此,在病逝之前,他曾親自撰寫詔書,下令遠在長城以外蒙恬軍中的長子扶蘇火速回咸陽繼承王位。

扶蘇是個比較聰明有為的人物,始皇帝選擇他作為繼承人應該說還是比較有眼光的。倘若他真的能夠入承大統,說不定中國後來的歷史就需要改寫。然而,一場陰謀,使得秦始皇的計劃和扶蘇的皇帝夢都化為泡影。秦始皇的另外一個兒子胡亥當時成了這場陰謀的最大受益者 受趙高、李斯等人的推戴,他取其兄而代之,成了秦二世。原本不在「榜單」上的胡亥是怎麼成為秦二世的呢?這是我們饒有興趣的一個問題。應該說,這與第一代「董事長」秦始皇所犯的錯誤有很大的關係。秦始皇一生可謂多姿多彩,但用現代人的眼光來考量,在皇位傳承和確保國家長治久安方面,他卻至少犯了四大錯誤:

一是過於迷戀制度創新。在席捲天下、包舉宇內、併吞六國後,他沒有採納一些臣子的建議,像西周和東周那樣,分封諸子為王,把天下分成一個一個的諸侯國,讓這些諸侯國按照與皇帝血緣關係的遠近,層層拱衛中央政權,而是把天下分成幾十個郡縣,委派那些與他本人沒有血緣關係的人去做郡守或者縣令。這種非血緣治理的方式至少在當時還令整個秦國的百姓很不適應,秦始皇可能過於低估了習慣性思維和傳統文化的影響,他所創立的大秦帝國很快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價。

二是他在進行制度創新時,唯獨忽略了皇位傳承的制度設計。而這一點恰恰關係到他是否可以千秋萬代保證秦朝永不變色。在秦朝以前,無論是西周還是東周,無論是春秋五霸還是戰國七雄,總的來說,還是基本遵循嫡長子繼承的原則,也就是在一個國家最高統治者權力的傳承中,繼承人一般必須具有嫡長子的身份。所謂嫡長子,就是由國王或國君的嫡妻所生的第一個兒子。儘管這一遊戲規則有時也會由於種種原因而被打破,但總的來說,秦代以前的中國社會基本是按照這個遊戲規則進行統治者的權力傳承的。

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雖然把自己的稱呼變成了「朕」,把名號變成了「皇帝」,但皇位傳承的遊戲規則卻一直沒有明確向天下人進行公示。所以,在司馬遷所寫的《史記》中,我們不難發現一個往往被世人所忽略的事實,那就是無論是秦始皇心目中理想的繼承人長子扶蘇也好,還是後來事實上的繼承人第18個兒子(加上早夭的8個兒子,胡亥應為第26子)胡亥也好,他們都沒有諸侯王的封號,換句話說,他們之間並不存在著等級尊卑的關係。每個人都有資格問鼎皇位,這也為胡亥篡改遺詔埋下了伏筆。

三是秦始皇過於自戀。很多人看了電視劇《康熙王朝》之後,都對主題歌《向天再借五百年》產生深刻印象。其實,在中國歷史上,「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的皇帝始作俑者並不是康熙,而是秦始皇。他掃平六國,統一天下後,就把自己的長生不老提上了議事日程,並多次派遣所謂的術士如徐福等人去尋找長生不老之藥。在後來的事實證明所謂的長生不老之藥都不過是騙人的把戲之後,秦始皇仍然頑固地認為「海上仙山」確實存在,自己確實可以長生不老,因此非常諱疾忌醫,對自己的身體狀況缺乏自知之明,最終死在了遠離首都千里之外的出巡途中,使得皇位傳承遭遇重大變數。

四是秦始皇過於迷信武力或者過於重視「硬實力」建設,而忽視「軟實力」建構。他在任期間,搞所謂的焚書坑儒,實際上是自毀統治根基。在焚書坑儒之後,沒有迅速建立起有利於其江山千秋萬代永不變色的核心價值體系和道德氛圍,而只是給人以一種天下可以逆取或詐取的錯誤觀感。所以,他死後不久,陳勝、吳廣這兩個滿身是泥的農民兄弟就揭竿而起,打的旗號就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至少這四條失誤使得秦始皇想要子孫萬代而為君的願望根本不可能成為現實,即使不是胡亥篡權,秦國的江山也難以千秋萬代永不褪色。

《贏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