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與其大嫂有著怎樣的過節?他又是怎樣做的

根據史馬遷《史記》的說法,劉邦兄弟四個。老大叫劉伯,老二叫劉仲(又名劉喜),劉邦(季)排老三,四弟是劉游(又名劉交)。

大哥劉伯結婚沒幾年,生下個兒子劉信,年紀輕輕就去世了。丟下孤兒寡母單過,孩子亦即劉邦的侄兒劉信,是由寡居的大嫂一手拉扯大的。

二哥劉仲,電視劇裡大家都看到了,基本上就是那麼個模樣,為人憨厚木訥,膽小怕事,在老婆面前也是個吃軟飯的。劉邦得天下後,再沒出息總是自己的親哥哥,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劉仲被封作代王,管理今天河北、山西一帶。讓人哭笑不得的是,「匈奴攻代,劉仲不能自守,棄國亡,間行走雒陽,自歸天子。」匈奴人騷擾代國,劉仲不但不敢指揮人馬反擊,反而丟下封地自個兒抄小道獨自逃到洛陽,跑到了弟弟劉邦面前哭鼻子。「天子為骨肉故,不忍致法,廢以為合陽侯。」拿這樣窩囊的哥哥能怎麼辦呢,高祖劉邦又不好依法制裁他,無奈將其降為合陽侯——給你一個小縣城去安靜呆著吧。

順便說一句,老子無能卻生了個能耐大、膽子也大的兒子,漢景帝時帶頭造朝廷的反,牽頭製造「七國之亂」的,正是這位窩囊大叔劉仲的兒子吳王劉濞。——看來血緣遺傳這東西也不太靠譜。

四弟劉交,與高祖同父異母,據說從小聰明伶俐,好讀書,能詩文。跟隨三哥劉邦出生入死南征北戰,劉邦很喜歡這個弟弟。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漢高祖軟禁了韓信,扒了他的楚王冠,戴到了小弟劉交頭上。

這一路封賞下來,二哥、四弟都有份,怎麼獨不見劉邦給大哥家一點好處呢?就算大哥早死,可他兒子劉信已長大成人了呀?這裡頭有原因,有個相當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因為早年劉邦跟大嫂有過節,結下了樑子。

這個梁子是這麼結下的,「始高祖微時,嘗辟事,時時與賓客過巨嫂食。嫂厭叔,叔與客來,嫂詳為羹盡,櫟釜,賓客以故去。已而視釜中尚有羹,高祖由此怨其嫂。」

原來劉邦早年整天游手好閒,喝爛酒,睡寡婦,跟一幫小混混們在一起打架鬥毆、惹是生非,大嫂很看不慣這個小叔子。最讓她討厭的是,劉邦一犯了事,官府要捉拿,他就帶著這幫小混混跑到大嫂家來躲避,還要大嫂吃喝招待。大嫂實在是煩透他們了,後來想了個辦法,等劉邦一夥人來家裡,嫂子假裝鍋裡的羹早已吃完,故意用勺子把鍋底刮得噹噹響,一夥人看到這動靜,明白了是怎麼回事,悻悻地丟下劉邦借口都走了。等劉邦湊到鍋跟前一細看,發現鍋裡還有羹,從此心裡就對大嫂產生了極大的怨恨。——太不給咱面子了!

正因此,「及高祖為帝,封昆弟,而伯子獨不得封。」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劉邦做了皇帝,其他兄弟子侄都得到分封,唯獨不給大哥的兒子一點賞賜。為這事,劉老太公看不過眼去,找到劉邦,替大兒媳和大孫子求情。劉邦這樣回答他爹:「某非忘封之也,為其母不長者耳。」爹呀,我不是忘了封我這個侄子,是因為他那個娘不是個厚道人。最終,在劉老太公的一再勸說下,劉邦才給侄子劉信封了個侯,而這個侯,劉邦的大嫂聽了,直叫她羞臊臉紅無地自容。

劉邦給侄子劉信封的侯名為「羹頡侯」,羹頡侯是個什麼意思呢?安徽舒城縣有個羹頡山,劉信的封地正是在這裡。貌似巧合,實則是劉邦蓄意要讓大嫂難堪——「頡」與「戛」字同音,意作敲擊,「羹頡」亦即「敲擊羹鍋」,——讓你當年假裝刮鍋底不給咱兄弟們飯吃!你說兒子頭上戴著這麼一頂貴冠,讓做母親的天天想起當年慢待小叔子的事,還不心裡總鬧得慌?

看來劉邦挺小心眼的。

宋代的蘇軾就劉邦戲謔報復大嫂這件事很看不慣,曾發過感慨,還質問了一下男子漢大丈夫的漢高祖劉邦:「高祖號為大度不記人過者,然不置轑釜之怨,獨不畏太上皇緣此記分杯之語乎?」「轑釜」即「櫟釜」,意思還是刮鍋。高祖您也號稱是大人不記小人過的人,念念不忘大嫂當年刮鍋逐客讓你丟面子的事,就不怕你爹劉老太公也像你一樣,忌恨你當時眼看著項羽要烹了他,你還聲稱烹了老爹分一杯羹給你喝?!

大嫂事後大約是很後悔而自責的,誰承想一個「好酒及色」的小叔子,日後能坐到天子位上?想想自己的眼光倒不如做小商販的女人。——《漢書.本紀第一.高帝劉邦上》裡提到,劉邦未發跡時「常從王媼、武負貰酒」,常到王老太、武大娘的店裡賒酒喝。這兩個女人就很有見識,「見其常有怪,高祖每酤留飲,酒讎數倍。」發現劉邦不是個凡人,他每次來她們兩家店裡要酒喝,王媼、武負都慇勤地加倍奉送。更讓劉邦感動的是,「及見怪,歲竟,此兩家常折券棄責。」自從在劉邦身上發現了異相,每到年終盤點結賬時,王、武兩位都把劉邦欠的酒錢統統一筆勾銷。

愚鈍的大嫂因有眼無珠,而遭劉邦事後的慢待羞辱,不知王媼、武負兩位慧眼識珠的婦人,後來得到了大漢皇帝什麼樣的回報?

《劉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