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得天下除漢初三傑外 功勞最大的還有誰?

漢高祖劉邦當年打天下,主要靠的就是人才,除了漢初三傑以外,我覺得最功勞最大的就屬曹參了。

曹參可以說是一個全才,戰爭年代,他可以作為將軍帶兵打仗攻城拔寨,天下太平的時候,他又可以作為丞相治理國家。不過有一點很奇怪,就是曹參雖然打仗無數,可好像從來沒有過什麼標誌性戰役;雖然他能治理好國家,又好像沒有什麼獨特的政治舉措。在學習完曹參的資料以後,我得出了一個結論,雖然曹參不是一個特點明確突出的人,可他一輩子都在做正確事情的人。

在劉邦還是一個無賴亭長的時候,曹參就是縣裡的小官吏,他和劉邦關係處的非常好,所以等劉邦起義之後,他也就追隨了劉邦。之後劉邦從小頭目當上了漢王,又從漢王當上了皇帝,曹參都一直跟隨在他左右,立下了無數戰功,我們這裡具體的列舉一下數字。

曹參一共打下了兩個諸侯國,一百二十二個縣;俘虜了兩個諸侯王,諸侯國丞相三人,將軍六人,郡守、司馬、軍侯、御史各一人。

就是因為這些功勞,劉邦在論功行賞的時候,把曹參封為平陽侯,賞食邑平陽一萬零六百三十戶,這僅次於蕭何。

從一個縣衙小吏,到開國功臣的前幾名,曹參的這一步走對了。

(圖)漢惠帝劉盈(公元前210年-公元前188年9月26日)

後來劉邦把自己的長子劉肥封到了齊國,那齊國是漢朝第一大諸侯國,下屬有七十座城市,為了謹慎起見,就讓曹參去齊國做了丞相,輔佐劉肥治理齊國。曹參深知自己責任重大,可以前總是帶兵打仗,沒有什麼治國經驗,他就想集思廣益,選擇一套合理的治國方針。

曹參從齊國召集了好多能人開會,到場的有白鬍子老頭,也有年輕的書生,足足有好幾百人。可讓曹參為難的是,幾乎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的理念,讓他不知道該選擇什麼好。後來聽說膠西有一個蓋公,他精通黃老之學,因為人家本事實在太高,所以沒有去參加會議。曹參就派人帶著重禮請來了蓋公,蓋公告訴曹參,現在天下的情況,國家就應該盡量少給百姓限制,讓他們自由發展,這樣天下就太平了。除了理念,蓋公還給曹參講了很多實際的例子。

從那以後,曹參就在齊國實行了無為而治的政策,所以在他當丞相的九年裡,齊國十分安定,百姓也過的很好。

曹參知道自己剛從馬背上下來,不擅長治國,他就找人教他如何治國,這條路走的很對。

(圖)曹參

等到漢惠帝繼位的第二年,相國蕭何去世了,臨終之前他推薦曹參接替自己的職位,曹參也就順理成章的成為了大漢朝的第二任相國。

當了相國之後,曹參就從全國各郡縣尋找人才幫助自己,他的選拔標準是,穩重厚道不善言辭。還把很多特別追求表面文章,沽名釣譽的官吏辭退回家。有了理想的人替自己幹活,曹參基本就天天在家裡喝酒,要是有人上門給想給他提意見,他就一頓猛灌把對方灌醉,讓他有話也說不出口。

看到新任相國這麼治理國家,漢惠帝有點著急啊,可人家是老資格,又不好意思當面訓斥。當時曹參的兒子曹窋在宮中做事,漢惠帝就告訴他,你回家問問你老爹,現在高皇帝已經不在了,新皇帝還年輕,你這當相國的整天就知道喝酒,到底是怎麼想的。說完又囑咐曹窋,你可不要說這是我讓你問的。

曹窋接受了任務以後,就找了個機會原原本本的問了曹參,結果曹參一下子就把酒桌給掀翻了,還讓人打了曹窋兩百板子,最後他告訴曹窋,這些事不是你管的,好好上你的班就是了。第二天漢惠帝就看到了一瘸一拐的曹窋,他得知曹參這樣的態度,也是實在憋不住了,就當面問曹參,曹窋的那些話是我讓他問的,你幹嘛那麼狠啊!

曹參聽完之後就給漢惠帝行了一個禮,陛下,您覺得自己和高祖皇帝誰更厲害一些?

漢惠帝一愣,這不廢話嗎,我當然比不上高祖皇帝了。

曹參又接著問,那陛下覺得,我和蕭相國比,誰本事大一些?

漢惠帝笑了,好像你不如蕭相國啊。

這時曹參也笑了,高祖皇帝平定了天下,蕭相國給國家定下了規矩,既然陛下不如高祖皇帝,我比不上蕭相國,那我們就按照他們走過的路走不就行了嗎!

漢惠帝這才恍然大悟,原來你在這等著我那。

曹參前後一共當了三年相國,他堅決執行了蕭何制定的路線方針,所以天下太平,百姓安定。

治理一個大國家和治理齊國又不一樣,曹參選擇了走蕭何走過的路,這一次他又做對了。

一個人做對一件事情不難,難的是一輩子都做正確的事情,曹參就做到了。

《劉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