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用人之道:為何那麼多人心甘情願為劉邦赴死

劉邦是個人物,儘管在太史公筆下,有流氓混子之嫌,可是就是這樣的人卻成就了天下。按說劉邦此人讀書不多,又弄酒好色,謾罵士人,為何好多人爭著為他去死,願意為他建功立業呢?

公元前204年夏天的四月,項羽派兵攻打漢軍,城內缺糧,將士也精疲力竭,劉邦十分著急。五月的時候,將軍紀信見情況十分危急,便對漢王說:「現在情況緊急,臣有辦法,可保漢王你逃走。」在得到劉邦同意後,由陳平寫了降書,派人送交項羽,說漢王今夜便出東門投降。到了半夜,城內的婦女都相擁而出。劉邦便乘機在他的功將們的保護下從西門逃出,逃往另一個城市。那些婦女走完了,天已經亮了。這時裝成漢王模樣的紀信,臥在一乘龍車上,但一直用衣袖遮住自己的模樣,楚兵以為是漢王出降,欣喜若狂,高呼萬歲。項羽出營審視,見車上坐著的人不是劉邦,便問:「你是何人,敢冒充漢王?」紀信答道:「我乃大漢將軍紀信。」項羽又問:「漢王在哪裡?」紀信說:「早已離開這裡了!」項羽生氣極了,下令將軍齊集火炬,燒燬龍車。紀信被活生生地燒死了。以致宋朝文彥博讚歎道:「死節古來雖有矣,大都死節少如公。」無都有偶,項羽抓住王陵的母親,劉邦的使者也來到項羽這裡,項羽讓王陵的母親東向而坐,意思很明顯,是想爭取王陵歸附,沒想到王陵的母親在送劉邦使者走的時候說:「願為老妾語陵,善事漢王。漢王長者,毋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伏劍而死。

那麼劉邦何德何能讓天下人甘願去替他死呢,要知道他不是項羽名門之後,將門虎子,也不是秦二世領導人之後,劉邦憑的是個人魅力和做人的準則:其一,韜光隱晦,以待天時。劉邦志在獲得大奶酪,收斂了自己流氓行為,「婦女無所幸」「觀其志不在小……此天子氣也」,攻下秦都,封咸陽府庫,以待項羽。占天時,積蓄力量,主動作為。項羽則佔有劉邦打下的咸陽,焚秦宮室,毀阿房宮,搶劫婦女,掠奪財寶,顯示出志大才疏,不重視在百姓中樹立形象,軍隊紀律渙散,逐漸失去人心。會約束自己行為的人都是了不起的人。其二,簡明法紀,取信天下。漢王劉邦聽蕭何計策,約法三章,取信於民;項羽焚燒秦宮室,掠美人財物,成為劉氏大仁大義的反面陪襯。越是簡單的法律法規,越能實行的透徹。項羽之流動不動搞強拆,自然引起好多人的不滿。

其三,善用人才,決策得當。大將韓信、謀士張良、相國蕭何,像陳平、周勃、夏侯嬰等人才濟濟,俱為所用。築台拜將,親授帥符。對有利於得到大奶酪的要求、計策,迅速決策;項羽則優柔寡斷,終婦人之心,用人必親近,不會用人,加上決策失誤,最終失去大好機會。其四,用人為才,不拘一格。劉邦接受謀士的建議,用人不論身份和名聲。韓信受辱胯下,陳平盜嫂,樊噲乃殺狗屠夫。至於文化人如酈生、陸賈、李左車、蒯徹等亦盡為之用,以展其才,這叫用人之長,容人之短;項羽任韓信為執戟郎,大材小用,不會用人,不會識人,賢愚不分,任人唯親,項氏集團奸細內出,終壞大事。

其五,顧全大局,審時度勢。劉邦能審時度勢,伺機以待天時。這是劉邦認可的比較理性的思考。項羽則剛愎自用,感情處事,加之婦人之仁,不識大體,最終毀掉最可能獲得大奶酪的大局。正是,「長城」非他毀,自毀也!其六,能屈能伸,大丈夫所為。個人有野心或雄心誰都管不了,能在巨大的屈辱面前當孫子或裝孫子,不是誰都能行!劉邦行!項羽不行!大丈夫能伸能屈,從這一點也可以預見出,誰最後可能獲得勝利了!劉邦兵敗,蓄積力量,以圖東山再起;項羽兵敗,認為「天亡我也」,不過烏江,自刎垓下。

其七,大肚能容,包容天下。劉邦能容納那些有個性的人才,尤其是在關鍵時刻。大將軍韓信攻克齊地,自立假齊王,並奏報劉邦。劉邦接到奏報,正在猶豫。張良一捅他,劉邦馬上反應,「大丈夫要做就做真齊王,不做假齊王!」於是封韓信為齊王。項羽則好大喜功,亂封諸王,引火燒身,四面樹敵,成眾怨之的。雖然,人們敢怒不敢言,但是義軍內部已是貌合神離,只保留著一種可怕的團結局面。

其八,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可以說劉邦有用人的專長,加上那些謀士的策劃與參謀,基本成功完成了關鍵的幾件大事。劉邦也敢於在登基做皇帝後的大宴群臣的慶功會上公開講,自己的能力不及「三傑」(韓信、張良、蕭何),又很不謙虛但很實在地說道,「我能用之!」韓信用兵多多益善,劉邦則善於「將將」(統帥大將)。項羽不懂知人善任,氣走了亞父范增,眾叛親離。

總而言之,一個成大事的人,一定是個不拘小節心胸寬大做事有目標百折不撓的人,一定是個得道多助的人。否則,遇事只憑個人喜好、剛愎自用,沒有些殺伐決斷的本領,如何能成大事?

《劉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