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景帝劉啟是漢文帝劉恆長子,母親是漢文帝皇后竇氏(即竇太后),前188年(漢惠帝七年)生於代地中都(今山西平遙縣西南)。西漢第六位皇帝,公元前157年—公元前141年在位16年。
公元前179年,劉啟被立為皇太子,公元前157年,漢文帝駕崩,劉啟即位,是為漢景帝。
公元前154年,(景帝前元三年),爆發了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個諸侯王國的叛亂,史稱吳楚之亂,或「七國之亂」。
10個月後,七國之亂被平定,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景帝抓住這一有利時機,著手解決王國問題,以加強中央集權。參加叛亂的七國,除保存楚國另立楚王外,其餘六國皆被廢掉。此後,絕大多數諸侯王國僅領有一郡之地,其實際地位已經降為郡級,國與郡基本上趨於一致。諸侯王國領郡由高祖時的42郡減為26郡,而中央直轄郡由高祖時的15郡增加至44郡,使漢郡總數大大超過諸侯王國郡數。這一變化,對於國家統一,加強中央集權,意義十分重大。
而且漢景帝抑貶諸侯王的地位,「令諸侯王不得復治國」,剝奪和削弱諸侯國的權力,收回王國的官吏任免權,取消「諸侯皆賦」,僅保留其「食租稅」之權,並且收奪鹽鐵銅等利源及有關租稅。此後,諸侯王已經不再具有同中央對抗的物質條件。
經過景帝的改革,漢初推行的諸侯王國制,至此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諸侯王在名義上是封君,實際上「唯得衣食租稅」而已;但是諸侯王勢力並未徹底解決,以致後來漢武帝不得不繼續採取相應的措施。
由於漢景帝執政時期的內政外交措施,在政治、經濟、文化、法律等多方面推行了重農抑商,發展經濟,發展教育,打擊豪強的策略,對匈奴軟硬兼施,進一步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穩定和發展。人口翻番,國內殷富,府庫充實。
據說,景帝統治後期,國庫裡的錢堆積如山,串錢的繩子都爛斷了;糧倉滿了,糧食堆在露天,有的霉腐了。但是,文景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又帶來了貧富懸殊的分化。這種狀況,既為後來漢武帝實施「雄才大略」,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也給西漢中期帶來了新的社會問題。
公元前141年,景帝病死於長安未央宮,享年48歲。葬於陽陵(在今陝西省咸陽市渭城區正陽鄉張家灣村北),謚號「孝景」皇帝,「景」為布行剛義的意思。太子劉徹即皇帝位,是為漢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