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政治家晁錯為何會被腰斬 漢景帝為何要殺他

晁錯,西漢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漢景帝的老師,任御史大夫,發展了「重農抑商」政策,削藩主張的提出者和堅決執行者。魯迅稱讚他是「西漢鴻文,沾溉後人,其澤甚遠」,可見其成就是很高的,但他的結局卻是被腰斬於東市,卻是為何?

從史料記載看,晁錯是個「刻薄寡恩」之人。

在朝中,晁錯得罪了不少人,比如漢文帝時的重臣袁盎、丞相申屠嘉。因為嫉妒景帝對晁錯的寵幸,加上性格不合,申屠嘉一直不喜歡晁錯。晁錯當左內史的時候,在內史府辦公,因為見皇帝不太方便,他就讓人在內史府南邊開了個門,而這個門開在了劉邦的父親太上皇廟的外牆上,這在當時是大不敬之罪。申屠嘉決定第二天向景帝奏明之後辦晁錯的罪,告他毀壞太廟。沒想到消息走露了,晁錯連夜進宮向景帝說明情況。等到第二天申屠嘉來的時候,景帝說晁錯鑿的只是外牆,而且是經過自己批准的。碰了一鼻子灰的申屠嘉很是惱火,後悔自己沒有行使丞相的權力將晁錯先斬後奏。最後因為此事,申屠嘉被氣得嘔血而死。

景帝繼位後,曾經是景帝老師的晁錯當上了御史大夫。出任御史大夫之後,晁錯上《削藩策》給漢景帝提出:早削,諸侯也反;晚削,諸侯也反,還不如早削。漢景帝聽從了他的建議,公元前154年冬天,以在薄太后服喪期間淫亂為由,削減楚王的封地。很快,膠西王因為賣官時間被削地,吳王、趙王的封地先後被削減。

分封劉氏子弟各地為王,以拱衛中央,是西漢開國皇帝劉邦當年定下的體制,而今晁錯竟然提出變革,遇到的阻力可想而知。

公元前154年,吳王、膠西王、楚王、趙王、濟南王、淄川王、膠東王七王造反,聯合軍隊20多萬,打出的旗號是「誅晁錯,清君側」。膠西、膠東、濟南和淄川等藩王合兵圍攻仍然效忠於漢王朝的齊王,趙王也暗中勾結匈奴。東方的戰事波及商界,長安城的高利貸者認為勝負難料,竟然不敢放貸給從軍出征的列侯封君,好像漢朝中央財政已經危在旦夕。

大兵壓境其實並沒有讓漢景帝驚慌失措。漢文帝臨終前曾經對景帝說:「即有緩急,周亞夫其可任將兵」。漢景帝於是任命周亞夫為主將率兵平叛。諸侯國打出「誅晁錯」是口號也沒能影響到漢景帝對晁錯的信任。

但不久,晁錯的命運急轉直下。

面對叛亂,晁錯提出讓漢景帝御駕親征,親自上陣平定七國之亂。讓皇帝去前線,晁錯自己卻在後方留守——這讓從小在和平環境裡長大的漢景帝多少有些不滿,甚至覺得晁錯並不十分忠於自己。這一微妙的心理變化,讓袁盎敏銳地抓住並加以利用了。

袁盎和晁錯的關係如何呢?很糟糕。這兩人從沒有再一間屋子裡說過話:一個地方,只有晁錯停留,袁盎一定會走開,反之,如果袁盎停留,晁錯一定會走開。

此前,晁錯已經開始調查袁盎接受吳王財禮之事,將袁盎貶為平民,並準備追究袁盎隱匿不報吳國叛亂消息之罪。這時有人向袁盎通風報信。袁盎趕緊連夜去見竇嬰,請竇嬰幫她引見漢景帝。

當時,漢景帝正合晁錯商議給前線部隊調集糧草的事。袁盎來了後,因為他曾經做過吳國的相國,漢景帝就問袁盎是否瞭解吳國叛軍的大將田祿伯,袁盎認為吳王所得的不過是無賴而不是勇士,因此吳楚七國叛亂不足畏懼(這時在一旁的晁錯還讚揚袁盎的意見很對)。寬心之後的漢景帝自然而然的問袁盎有什麼辦法,這時袁盎提出要漢景帝屏退左右。漢景帝讓左右迴避,只留下了晁錯。袁盎說他所說的話,人臣不得知道。漢景帝就讓晁錯迴避。晁錯憤憤離開了。袁盎認為吳楚叛亂的目的不過是想要回當年高祖分封的土地,現在只要殺掉晁錯,返還七國的土地,派人去七國赦免他們的罪過,七國就會退兵。漢景帝沉默良久,說了一句:也只能這樣了。我不能為了愛一個人就得罪全天下、袁盎一看計謀得逞,擺出一副高姿態:我想到的計策就是這個,請皇上自己決斷吧。漢景帝就讓袁盎秘密準備出使七國。

後庭謀劃停當之後,丞相、中尉和廷尉聯名上奏彈劾晁錯。他們認為晁錯離間了皇上和臣子的關係,大逆不道,應當處斬,而且晁錯的父母妻子也應當同罪。漢景帝在奏折上批示「可」。在晁錯不知情的情況下,漢景帝派車去接晁錯。晁錯以為漢景帝要召見他,還穿著上朝的衣服。車子故意經過繁華地帶,在東市這樣的鬧市間將晁錯斬殺。

袁盎後來出使七國,無功而返,吳王根本不聽他勸,袁盎被吳國扣留,最後狼狽逃回漢朝領地,要不是舊人相救,他差點就沒命了。七國之亂最終是依靠周亞夫等人來得以平息。

後來,漢景帝專門咨詢了從前線回來的校尉鄧公「在聽到晁錯死了後,吳國有沒有停戰?」鄧公回答說,吳國想造反其實已準備了幾十年,殺晁錯只不過是他是一個借口而已。晁錯擔心諸侯強大朝廷難以駕馭,於是想到削藩鞏固中央政權,沒想到計劃剛開始就被殺了,這做法,既堵住了朝臣納諫的心思,還給諸侯報了仇,實在不高明。漢景帝聽後,長歎:你說的對。我自己也十分愧疚。

《漢景帝劉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