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的才真的是謊言?
公元617年,大隋的正牌皇帝楊廣還流連在繁華的揚州。偌大的國家,動盪不安,烽煙四起。不但民變滋生,就連官員階層也蠢蠢欲動,大隋已到末日。
在有限的地界裡,無限的變民稱王稱霸。到了這會兒,瓦崗軍已經成為最有前途的一支力量了。而這支部隊,原先的領導翟讓將要被架空。
李密早在本年的春天,就已經成功地把決策權拿在手上,至於領導人的虛位,也就差一步之遙。他勸翟讓進攻東都。在他眼裡,東都根本就是個空架子,越王楊侗不過是個小孩,能聽他話的人極少,留守的官員或蠢笨或無膽略。為慎重起見,他派自己的親信裴叔方去東都偵探。留守的官員倒是在第一時間遞表去江都求援,只是東都到江都,那得隔著多少路?不要說路上各支變民勢力,就算煬帝的策略能安全地帶回東都,東都也不一定姓楊了。
緊接著,李密翟讓率七千精兵攻破洛口倉,並放開消息,讓遠近百姓全來取糧,一招之下,民心盡得,軍隊數量猛增。
公元616年,隋煬帝在巡幸江都前,將留守大任交給了越王楊侗。讓他與段達元文都等人護住東都大本營。楊侗雖是個孩子,卻生性寬厚,這點和他的父親很像。
他的父親元德太子楊昭為人寬仁,不幸早死。他爺爺楊廣對他們兄弟三人倍加疼愛。尤其是這個最象楊昭的他,特別喜歡。每次出外巡遊,都是由他楊侗留守東都。
楊侗果然也不負重望,小小孩子,很得人心。公元613年,楊玄感叛亂,楊侗硬生生地扛住了——等到煬帝從東征前線回來,一舉蕩平叛亂。
隋煬帝不是在巡幸的路上,就是在巡幸,楊侗也因此一直留守。這幾年裡,雖戰火不斷,倒也還未到傷筋動骨的程度。不過,李密攻下洛口,卻很危險。原因很簡單,因為洛陽會沒糧。
楊侗雖小,卻已見慣風雨了,他派虎賁郎將劉長恭等率步騎兵兩萬五千人去討伐李密。不是他小看李密,實在是他手底下的官員們怎麼看李密都覺得是搶米賊,餓昏了頭才去搶米倉嘛。所以,這支部隊除了那兩萬多人,還有一大批學士,什麼太學啊,四門三館的熱血青年們,甚至那些豪門貴戚都來應徵,力求立一大戰功光宗耀主。他們手持完備器械,身著華美袍服,旌旗獵獵出征了!這支部隊絕對是史上最吸引人的,那些風華正茂的書生,平時裡就衣著光鮮,這會兒要去戰場上撿功勞,那還不得把頭抬得更高?出城時好齊整!
在他們眼裡,李密率領的一群烏合之眾,有什麼戰力可言?只要官軍一出手,他們立馬就要血灑疆場。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原來烏合之眾是他們自己,血灑疆場的人是有的,不是李密,是他們!
大隋官兵死傷慘重,就連主帥劉長恭也是靠著脫了衣服潛逃才倖免一死。換做是個脾氣暴的,劉長恭就要腦袋搬家了。但楊侗也深知此戰之難,他沒問責,只是安撫他們下次好好努力。
二個月後,早已經獨當一面的李密派總管孟讓率步騎兵三千進入東都外城,大肆掠奪後,燒掉豐都,揚長而去。鞏縣的兩位官老爺投降了李密。百姓們還有更骨頭,他們沒有降,而是擠進了宮城,從此洛陽人擠人,水洩不通……
不久後,回洛倉成為雙方搶奪的關鍵。雙方形成拉鋸之勢。東都城內尚有錢財,兵力還有二十來萬,只是糧食不多。楊侗下令,運糧米進城,士兵分為九營互相支援。但李密最終擊敗官軍,奪下回洛倉……
兩大糧倉被奪,李密步步為營,已逼近東都,苦撐了這麼久,煬帝依然沒回來救,楊侗心裡已經有了不祥的預感了。但作為大隋皇帝的正牌子孫,他必須得有所作為。於是,他派出了太常丞元善達,前往江都求救。
從東都洛陽到江都揚州,這一路上跋山涉水的,倒不是大問題。問題是這些地方基本上成了變民控制下的地盤,都不姓楊。元善達沒法找官家幫忙,只能靠著自己非凡的毅力,從小路前往江都。
到了江都,他亮明身份,終於得見楊廣。當他把真實情況擺出來後,煬帝也嚇了一跳。東都就要不保了,大隋的根基就要被毀了,怎麼辦?回救,雖說艱難,肯定是不會錯。但是千山萬水的,何時能到,到了那會兒,能不能救得下來?到時修東都沒了,江都又沒了,怎麼辦?煬帝楊廣很痛心,也很盲目。特別是他看到元善達一把鼻涕一把淚,句句哽咽,他的心更難受了。
救還是不救,是個問題。這個時候,心腹虞世基有話說,他要為皇帝排憂解難。
元善達下去休息,虞世基上前進言,越王到底是個小孩子,被這些人給騙了。形勢真那麼糟糕,他元善達怎麼能到這來?明顯就是造謠!他就是個騙子!
於是,元善達被大罵一頓,要不是念在他千里迢迢的份上,一刀了事。反正死罪可免,活罪難逃,他被派往東陽催運糧草,半路上,元善達死在變民手中……
虞世基原本是個人才,生性小心謹慎,沉默寡言,但他這回說的話似乎也不錯。所以煬帝愛聽他的。只是愛聽的話未必都是真話。元善達拼了一條命地去送個信,結果還被人當作騙子,末了還成了炮灰,實在是不值當。對於煬帝來說,更糟糕的還在於這件事的影響,人人都知元善達忠心被餵了狗,所以,從此以後,誰也不說一句真話,天天唱頌歌,直到最後,煬帝的脖子上被人套了根繩,他才算知道了真相,但是卻已經晚了!
楊廣不是三歲小兒,連楊侗都知道的事,他不會不清楚,可是他選擇無視,選擇破罐子破摔。大隋轟然倒塌,不僅是一個虞世基的事。大隋王朝最後不是毀在一個個奸臣手裡,更是毀在楊廣手裡。(百家說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