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煬帝在位時,修馳道、掘長塹,四方巡遊,宣揚國威,加強統一;為更有效地控制關東和江南地區,營建東都洛陽;開鑿運河,打通南北水路交通,順應並推進了經濟重心南移的歷史大趨勢;積極進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創設和改革,尤其是科舉制的確立,不僅適應了當時社會階層變動的需要,也奠定了選拔人才的基本標準,影響了一千多年的歷史。但因三征高麗、三游江都、屢起興造、征伐不已、不恤民力而引發內叛外亂,在席捲全國的農民起義和各地貴族軍閥群起割據的夾擊中,他即位短短十四年,盛極一時的隋王朝便土崩瓦解。
隋煬帝於公元618年亡於江都(揚州),但隋朝盛極而衰的轉折點應該追溯到大業十年(614年)。此時,隋煬帝剛剛平定開國功臣大貴族楊素之子楊玄感聯合眾多貴族功臣子弟的反叛,統治集團四分五裂、各懷異心,全國各地「盜賊」蜂起,他仍不顧群臣的反對,興起第三次征高麗戰役,兩敗俱傷,無功而返。大業十一年(615年),又匆忙第三次北巡,以鎮撫雄踞北方、屢為邊患的突厥。不料,早已覬覦中原的突厥始畢可汗率數十萬騎兵突襲,將隋煬帝圍困在雁門。脫險後,他從太原回到東都洛陽,面對中原狼煙四起的嚴峻局勢,卻下詔建造數千艘龍舟,準備三下江南。
大業十二年(616年),農民起義軍瓦崗軍在河南連戰連捷,先後攻破金緹關,佔領滎陽諸縣,消滅隋軍悍將張須陀,聲勢大振,中原局勢已經失去控制。隋煬帝喪失了重振河山的雄心,惶恐不寧,寢食難安。
他整日沉湎於肆意遊樂,流連於西苑,令人捉了數斛螢火蟲,夜出遊山,光照山谷。同時繼續為南遊做準備,徵集江南十郡兵數萬人,建造毗陵(今江蘇常州)宮苑。
七月,隋煬帝迫不及待地乘坐造好的龍舟三下江都,並賦詩云:「我夢江都好,征遼亦偶然。」似乎打高麗只是權宜之策,而江南才是他魂牽夢繞的歸宿。他前後殺掉了勸阻南行的數名官吏,踏上了從逃亡最終走向覆亡的不歸之旅。
大業十三年(617年),隋煬帝離開東都洛陽後,中原局勢發生了巨變。李密領導的瓦崗軍,匯聚多支義軍,攻佔隋朝第一糧倉興洛倉,開倉賑濟,迅速聚集數十萬民眾,發佈討隋檄文,全力進攻東都,徹底斷絕了隋煬帝返回東都之路。618年,是隋煬帝在世的最後年頭,這時的隋煬帝似乎已經陷入精神全面崩潰的狀態,有時覺得自己性命難保,照著鏡子對蕭後說:「好頭頸,誰當斫之?」如此境遇,他依然不忘享樂,廣選江南美女充斥後宮,整日酒杯不離手,晝夜狂飲。
隨駕南下的十多萬侍衛驍果將士,大多是關中人,「見帝無西意,謀欲叛歸」。統領驍果的虎賁郎將司馬德戡等,推關隴貴族時任右屯衛將軍的宇文化及為首,聯絡宮內外各關鍵部門人員,並放出謠言「陛下聞說驍果欲叛,多釀毒酒,因享會盡鴆殺之,獨與南人留此」,迫使驍果將士「謀叛愈急」。三月十日晚,數萬驍果將士舉火起事,內外呼應,迅速攻入宮中。
深知這一天遲早會來的隋煬帝早就準備好毒藥令所幸諸姬隨身攜帶,但此時親隨皆四散逃亡,為維持君主尊嚴,他自解練巾,被縊殺而亡。
蕭後與宮人撤漆床板為小棺,將其草草葬於西院流珠堂。8月,江都太守陳稜得到唐高祖李淵的允許,將煬帝改葬於吳公台下。唐武德二年(619年),再次改葬於揚州雷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