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君隋煬帝愛植樹 曾「賜」柳樹國姓「楊」

每年春天都是植樹的好季節。翻閱典籍,在歷史上有很多「與樹結緣」的佳話:「杏林」 晉代葛洪《神仙傳》中載,三國時期,福建侯官(今福州)有位名醫叫董奉,此人醫術精湛,樂善好施,與張仲景、華佗並稱「建安三神醫」。董奉隱居廬山,常為附近百姓治病。他行醫有個「怪癖」,治病不收分文,但患者須在他家栽植杏樹,重病者栽5棵,小病者栽1棵。幾年下來,董家宅前院後出現了10萬餘棵杏樹,成為一片杏林。春天時,董奉就邀來百姓共賞繽紛杏花;夏天時,董奉把甜杏摘下來賣掉,買來谷米賑濟窮苦百姓,在史籍中留下了「董仙杏林」的佳話。後世遂以「杏林」代指醫生。

「桑產」 三國時期的蜀國名相諸葛亮一生為國事操勞,且率先垂范,勸課農桑,曾和家人一起,栽種了很多桑樹。據《三國誌》載,諸葛亮病危時,曾給後主劉禪寫了一封遺書,其中有「臣家有桑八百株,子孫衣食,自可足用」之句——一代名相,給家人留下800株桑樹作為全部遺產,其廉潔之風萬世可表。諸葛亮也用這份特殊的遺產告訴後人:「依木自養,人神俱安!」

「號宅」 晉代詩人陶淵明歸隱田園其間,一邊寫下《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等膾炙人口的作品,一邊親手在宅前栽了5棵柳樹,竟日在樹下吟詩翻讀,別號「五柳先生」。他以柳樹自喻,既「拂水飄綿,易生輕盈」,又「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因「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而受後人敬仰。

「賜姓」 在中國歷史上,隋煬帝楊廣是盡人皆知的暴君,不過楊廣也留下一些「善政」,植柳便是其中之一。《開河記》中記載,楊廣在位其間,曾下令開鑿通濟渠,而後令臣民在運河兩岸廣植柳樹,以固河基,「凡植柳者,予絹一匹」。同時,他還親自揮鍬栽植,並「恩賜」柳樹為國姓「楊」,享受與帝王同姓之「待遇」,柳樹因此又稱「楊柳」。在他的倡導之下,幾年時間運河兩岸便綠柳成行,河清堤固,生態良好。

「封侯」 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給樹「封侯」的皇帝。《燕京時餐記》和明《嵩書》中記載,朱元璋少時家貧,經常挨餓。一次,飢腸轆轆的朱元璋討飯經過一個村莊,看到一棵柿樹上掛滿了金黃的柿子,於是就爬上樹飽餐一頓。當上皇帝後,他沒有忘本,下令有五畝至十畝地的人家,要種柿、核、桃、棗等樹,並親封柿樹為「凌霜侯」。

「柳官」 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時,大力倡導綠化,親手在柳州地區遍植柳樹。他寫詩自敘曰:「柳州柳刺史,種柳柳江邊」、「手種黃柑兩百株,春來新葉遍城隅」。此外,他還總結出了綠化的許多方法和技巧,「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築欲密」。這些經驗之談,今天讀來,依然有指導意義。

「布蔭」 在河西走廊,清末名將左宗棠曾留下「左公柳」的佳話。史載,左宗棠赴任陝甘總督時,見沿途「赤地如剝,禿山千里,黃沙飛揚」,遂傳令:「凡大軍經過之處,必以植樹迎候。否則,無論巡撫、縣令,提頭來見。」左宗棠率先垂范,公牘之餘,攜鎬種柳。河西走廊的六百多里沿途共植柳26萬株,人稱「左公柳」。自古河西種樹最為難事,可是在左宗棠嚴令督導下,竟然形成了道柳「連綿數千里,綠如帷幄」的塞外奇觀。清人楊昌溪賦詩贊之曰:「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

《隋煬帝楊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