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最喜歡的兒子李恪如何被冤死的?

兩個王朝的血脈帶給他的不是榮耀,而是災難。如果沒有改變命運的勇氣,只能被命運的巨輪碾碎。

他系出名門,既是大唐的皇子,又是前朝的皇孫,他繼承了兩個王朝的皇族血脈,稱他為天潢貴胄一點都不過分。可他的一生卻頗為悲情,叫他悲劇王子你也會欣然接受,他便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李恪。

一朝君王父,一朝公主母

有時身份背景就像人的另外一張臉,左右著人的命運。

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及9位嬪妃一共為他生下14個兒子,若說起這些皇子母親的身份地位,李恪的母親的身價那絕對是不一般!

李恪出生於公元619年,也就是在這一年,大隋的天下不復存在,江山從此不再姓他外公家的「楊」,而改姓爺爺家的「李」了。他的父親是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母親楊妃是赫赫有名的隋煬帝之女。

說來有點可笑,楊妃怎麼就嫁給一個搶了她楊家天下的「亂臣賊子」呢?這個歷史已經無從考證了,有一種說法是當年作為貴族的李家起兵反叛,先後殺了楊妃的父兄,奪了楊家的天下。而她作為俘虜,作為一種戰利品,也作為李唐與前朝朝臣關係修好的工具,被賞賜給秦王做妃子。這位楊妃先後為李世民生下了兩位王子,一個吳王李恪,另一個是蜀王李愔。

《貞觀長歌》聶遠飾演的李恪

《新唐書》中記載:「(恪)其母隋煬帝女,地親望高,中外所向。」正因為母親這樣的皇族身份,作為兒子的李恪在太宗皇帝的兒子之中的威望自然不可同世而語了。

作為皇子的李恪不僅身份地位尊貴,而且文韜武略兼備,性格剛毅堅強。《舊唐書》中說他「善騎射,有文武才」,難怪唐太宗經常說李恪是最像自己的兒子;《資治通鑒》中也說,「太宗諸子,吳王恪,濮王泰最賢,皆以才高辯悟。」而毛澤東在《新唐書》的讀書筆記中寫下了這樣的批語:「李恪英物,李治朽物。」從中我們不難看出李恪在太宗14個兒子之中是何其優秀了!

可就算李恪再優秀,他永遠也無法改變他的血緣——他的母親是隋煬帝之女。在那個唯血統論的社會裡,他的身上有永遠擺脫不了的隋朝陰影,大唐朝堂之上的官員有李唐的功臣,也有隋朝的叛臣。李恪的血統只會讓朝臣們忌憚,所以李恪敏感的身份,注定了他只能與皇帝的寶座失之交臂。

這雖然不是歷史的必然結果,但卻是歷史的選擇——試問哪個帝國能容忍一個有著前朝血統的王子成為儲君呢?哪怕他是最優秀的!哪怕他融合了兩代王朝的血統!哪怕他擁有最像唐太宗的文韜武略!因為這位隋唐之子走上皇位,只能再次揭開隋唐之間的舊疤新怨。

血緣的關係已經基本上把李恪排除在了皇位候選人之外,那些功臣們還打出了另一張王牌——按照隋唐之前的封建禮制,君王立太子,不是優勝劣汰,而是立嫡不立庶。大臣褚遂良曾上疏:「昔聖人制禮,尊嫡卑庶。然庶子雖愛,不得超越嫡子,正體特須尊崇。」雖然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廢掉了太子李建成,還迫使李淵禪位於他,但他畢竟是李淵的嫡子啊!

所以有資格繼承王位的,只能是長孫皇后所生的李承乾、李泰、李治兄弟三人。就算李恪再優秀,也改變不了血緣的背景,更掙脫不了庶出的身份,所以他注定只能望著皇位鬱悶了。

另外,當時長孫皇后的哥哥長孫無忌掌握著唐朝的政治大權,他怎麼會為了一個身份背景如此「複雜」的人而讓自己外甥的皇位旁落呢?所以李恪注定與皇位無緣!

「被謀反」從天而降

李恪的悲劇命運似乎從出生時就已經注定了。

雖然長孫皇后為李世民生了三個兒子,可沒有一個擁有像李世民那樣的才幹。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李世民選來選去,最終「矬子裡面拔大個兒」,選定晉王李治被立為太子。

唐太宗也曾一度後悔,甚至想廢掉李治,立李恪為太子。但長孫無忌得知後,堅決表示反對。太宗很不高興地質問說:「是不是因為李恪不是你的外甥,所以你才反對?」

這一句尖銳的話基本戳穿了長孫無忌的私心,一般人肯定嚇得慌了。可長孫無忌是見過大世面的,他面不改色,振振有詞地丟給李世民兩個無可辯駁的理由:一、李治性情仁厚,最適合當一個守成之君;二、儲君是國家根本,哪能輕言廢立,一再更換?太宗想想也有道理,只好放棄李恪,繼續保持現狀。

這些複雜的背景,注定了長孫無忌和吳王李恪不可能和平相處,長期共存。長孫無忌清楚地意識到日後李恪必是他的心腹大患,一旦有機會,他必須讓李恪從這個世界上消失。

高宗李治即位後,雖然表面上天下太平,可他因欠缺能力而導致的「無為而治」,讓李恪這種「名望素高,為物情所向」的宗室親王顯得有些突兀。

長孫無忌很擔心,要是李恪哪天一激動振臂一呼,其結果很有可能是應者雲集。這江山姓什麼可就不一定了!所以,長孫無忌必須防患於未然,無論在公在私,他都必須把吳王李恪除掉!

就在長孫無忌苦思不得李恪的小辮子時,歷史給了他一個機會。公元653年,高陽公主和駙馬房遺愛謀反的事東窗事發,有些卑鄙的長孫無忌終於借此結束了李恪的性命,完成了自己的一個心願!

當時唐太宗的女兒高陽公主專橫霸道,還曾與玄奘的高徒辯機私通。私通之事被人揭發後,辯機和尚被執行了腰斬。唐高宗繼位後,高陽公主和駙馬房遺愛聯絡了一些與高宗關係不「和諧」的一些大臣打算發動政變,以奪取政權。可惜保密工作不合格,還沒等他們動手,謀反的計劃就被洩露,一干人等都被抓進了監獄。

房遺愛一到案,長孫無忌就對他軟硬兼施,還暗示房遺愛,只要一口咬住吳王李恪,便可免房遺愛的大罪。這房遺愛不只貪生怕死,而且也不是什麼有道德的人。他把心一橫,指認李恪參與了這起謀反案!

李恪也真是冤枉,老實地在家裡坐著,大禍也能掉到他的腦袋上。一覺醒來,他便從堂堂的皇親國戚變成了謀反同黨,不僅成為階下之囚,還是十惡不赦的亂臣賊子!

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李恪怎麼解釋,別人根本不會相信,也可以說不敢、不能相信了!李恪最終成為長孫無忌砧板上的魚肉了!

公元654年二月初二,李恪的生命定格在34歲——他在長安自盡了!他的自盡讓他又多了一個「封號」——史上最悲情的皇子。李恪臨刑時大呼:「社稷有靈,無忌且族滅!」

李恪被冤殺後,「海內冤之」,「絕天下望」!

勇氣改變一切

李恪死了,充滿悲情地死了!從表面上看他的死在於他無法改變的隋朝血統和非嫡出的身份,可從深層次上看,他的死是因為當時李唐江山外戚勢力的過度膨脹,是因為根深蒂固的封建禮教中嫡尊庶卑的觀念。

從史料上看,吳王李恪是個文武全才,而且在百官和百姓中很有威望,唐太宗也很喜歡這個兒子,但是他始終沒有勇氣像他父親一樣積蓄力量發動政變。這可能和李恪生在宮中長在宮中有關係,他沒有像李世民那樣經歷過腥風血雨,沒有出生入死的經歷,更沒有結交李世民身邊那樣一群天下英雄,成就一番大事——李恪太嫩了!

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我們,無法理解血統與嫡庶的陳腐觀念,當然我們也不需要去理解。在這個競爭壓力越來越大的社會裡,其實有些事也讓我們無法改變,比如人們常說的「官二代」、「富二代」等。但要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有勇氣打破一切常規,挑戰阻礙我們成功的絆腳石!

在有能力的前提下,再加上那麼一點點勇氣,也許我們就不會像李恪一樣,空有一番能力卻被歷史的車輪無情碾過!

《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