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唐太宗慧眼識馬周 平民英才從打雜到宰相

中國自古就有「求賢」的優良傳統。春秋時代,齊桓公想富國強兵,請教管子怎樣才能網羅天下英才。管子回答道:「對英才要禮敬褒獎,優待而不相欺。怎麼個優待法呢?值五的給六,值九的給十,不可斤斤計較。」做領導最忌諱的就是倚仗手中的權力傲慢待人,對人才像對商品一樣錙銖必較,值一塊的非得講成九毛九不可。真正的人才最需要的是得到尊重,從人格到智慧,而待遇往往是尊重與否的表現。英才和凡人的區別,在於凡人沒有很大的抱負,拿一份工資做一份工作;而英才常常心高氣傲,不容易駕馭。管子深深懂得這一點,所以勸齊桓公出手要大方,從優養士,讓他感到溫暖,人格上尊重,事業上關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關懷,則天下英才無不嚮往而來,精忠報國。

所以用人不要多,而要精。在數量和質量方面,唐太宗是吝嗇到家,又大方出奇。怎麼個吝嗇法呢?他剛登基,讓房玄齡組建朝廷,特地吩咐「官不必備,惟其人」。也就是官不必多,不求齊備,核心是要得其人而用之。就這個原則,唐太宗從《詩經》《尚書》一直引用到孔子,乃至《史記》,叮囑再三,甚至說到「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狐狸腋下的白毛最為珍貴,比千張羊皮都貴。房玄齡深知唐太宗的心思,他組建的朝廷寧缺毋濫,減到不能再減,總共只有643人。

怎麼個大方呢?就說馬周,一個禁衛將軍家裡的幫手,唐太宗隆重接見,迎接的使者相望於道。一席深談,如獲至寶,馬上提拔,讓馬周到宰相府上班。一個沒有科考出身的貧寒子弟,一下子提拔到宰相府當差,夠大方、夠有氣魄吧?經過在宰相府三年的歷練,唐太宗任命馬周為監察官,委以重任。馬周還有點「不識時務」,被提拔後,他不僅沒有感恩戴德,反而先監察起唐太宗來,上表批評道:

1.太上皇住在城外,宮室狹小,太子卻住在城內中央之地,不足以示天下以大孝。

2.分封宗室,寵愛皇子,要是子孫不肖,怎麼辦?應該磨煉他們。

3.陛下提拔戲子、馬伕當官,違背了用人的原則。琴彈得好,馬喂得壯,可以給他們賞錢,卻不能賞官。

一口氣數落了五大條,唐太宗沒生氣,反而覺得馬周講得對,不久再提拔他。馬週一路陞官,一路上表直陳,指出朝政弊端。哪怕到了大家都認為歌舞昇平的貞觀十一年,馬周再次上表,問唐太宗:為什麼剛建立唐朝的時候,大家吃不飽,糧價很高,可百姓沒有怨言;現在年年豐收,物價低廉,大家吃飽了,卻有很多意見,認為陛下不關心他們?這是因為我們建了許多和民生無關的工程,收了很多稅。國家興亡,不在於積蓄多少,而在於百姓苦樂。如果老百姓負擔沉重,朝廷還興役不斷,一旦有內憂外患,就會發生不測的變故。

這是盛世的警鐘啊!唐太宗再次把馬周的批評當作天籟之音,讓他負起更重要的職務,一提再提,馬周就成為宰相了。唐太宗對人說道:「我和馬周,一時半會兒不見,就想念他。」這對君臣一路相伴,可惜後來馬周患了「消渴症」,也就是糖尿病,加上不惜身體日夜操勞,才四十八歲就倒下了。病重時,馬周把他寫的奏章找出來,親手燒掉,說道:「管子、晏子留下文字,顯出君主的過失,我不做這種事情。」馬周把所有的功勞都歸於唐太宗。要不是唐太宗留下馬周的表文,我們哪能知道他們君臣之間的高風亮節?真真正正的「士為知己者死」。

人們可能會說馬周有命數,生逢明君。如果把所有看似偶然的事情都用命來解釋,那馬周顯然命好。可是,仔細想想,一個人的命說到底還是要靠自己去創造。唐太宗是不世出的英雄,統率百萬雄師,閱人無數,如果馬周不是有過人的真本事,能被看上嗎?君臣相知相得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作為唐太宗,如果不是為國家殫精竭慮、勵精圖治,就不會當真去批閱所有的奏章,也就發現不了馬周這位難得的人才。他們兩個人走到一塊,所謂的命數說穿了就是一片公心情懷所致。
《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