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時候,癡迷傳統說書藝人的《興唐傳》,對隋末英雄排行榜中武藝最高的前十位如數家珍,比如李元霸,這位號稱隋末第一條好漢的大英雄擅使一對擂鼓甕金錘,而第二條好漢叫做宇文成都,殺人的兵器是一條鳳翅鎦金鏜,依次排列的則是裴元慶、雄闊海、伍天錫、伍雲召、羅成等人,後來知道這些好漢們真真假假,虛虛實實,好多都是民間藝人虛構的,屬於市井文學範疇,當不得真。比如李元霸,史上確有其人,他是李淵的第三子,但很早就因病而死翹翹了。
但唐史中確實存在著英雄排行榜中的真實人物,且大多都被唐太宗李世民所籠絡,李二依靠著這群心腹愛將,在隋末亂世中撈取到足夠的政治資本後,又依靠這些死黨發動了血腥的「玄武門政變」,奪取了帝位,然後按照功勞大小,排位位,分果果,成全了凌煙閣上的所謂二十四名功臣。這其中給他扮演殺人武器的尉遲恭、程咬金、秦瓊等都榜上有名,分列第七、第十九和第二十四位,這三位功臣雖然在評書《興唐傳》英雄排行榜中名次靠後,但卻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不折不扣、頂天立地的大英雄,在民間享有盛譽,也是李世民在武將群中最鍾愛的幾個人。
凌煙閣功臣排名靠得是貢獻大小,兼顧了親情同時也摻雜了李世民個人喜好,而不是單看武藝高下和單打獨鬥能力,向來憑力氣吃飯和成為殺人工具的都趕不上耍嘴皮子的,歷來帝王論功行賞都是文臣佔優而武將吃虧,所謂文韜武略,文總是靠前的,而武將中蛋糕分得最大的是鄂國公尉遲敬德,原因在於這位黑大漢不僅武藝高強,而且尉遲哥們兒在玄武門政變中表現的最為積極,一箭射殺了太子黨最重要的支持者齊王李元吉,永絕了李世民心頭大患,尉遲敬德用實際行動表明了赤膽忠心,所以讓李世民很感動也很放心。
老蔡根據野史記錄,八卦一下尉遲敬德、程知節、秦叔寶的戰力,看看他們究竟誰的武藝最高?又是因何在凌煙閣中排名榜上有高下之分的?先看看秦瓊秦叔寶,唐人胡璩在《譚賓錄》中載,唐太宗李世民在當秦王時,率領手下這群猛人東征西討,每次臨敵掠陣,看到對方那些耀武揚威的驍勇戰將氣焰囂張,不可一世的樣子,就很不爽,回身發問,誰去給我把對方主將滅了?秦叔寶總是第一個跳出來,心甘情願充當「大殺器」,領命躍馬,提槍而去(評書中說秦同學善使雙鑭,看來不靠譜),秦叔寶每次打仗都玩命,而且是單槍匹馬玩命,見過不要命的,沒見過這麼不要命的,秦同學所到之處,人馬俱倒,對方只要是亂了陣腳,李二就會揮師進擊,每次旗開得勝,這一招屢試不爽。能被李二看上眼,點將出陣,且能在千軍萬馬之中取人吃飯的傢伙如探囊取物一樣,可見秦叔寶武藝是非常出眾的。
秦叔寶戰功赫赫,是李二麾下最著名的「特級戰鬥英雄」,之所以在凌煙閣上排名殿後,表面上的原因是戰場上拚殺奮不顧身,流血太多,而導致疾病纏身,唐朝一統天下後就再無帶兵打陣經歷,而是長期「休假性治療」。老秦自己都曾經直言不諱的告訴別人,我從年輕時就開始了戎馬生活,前後經歷過二百多陣仗,屢負重傷,計算一下我出的血也有許多升了,又怎麼能沒病呢?在凌煙閣李二分果果的時候,秦叔寶已經病死五年之久了,一個死去的人和活人爭什麼?其實這裡面還隱藏著一段驚天隱情,在所有正史上,唯有《舊唐書》載秦同學參加了李二的玄武門「反革命暴亂」,而其他史書都無佐證,極有可能秦叔寶並未參加李二的那次不光彩的窩裡鬥,而是和英國公李績一樣保持中立,一身玩命的秦同學在老大李二最需要他玩命的時候沒有踩上點兒,此前所有的玩命差點兒被一筆勾銷,政治上的點兒不清,思想上的首鼠兩端才是他排名最後一位的重要原因。否則就很難解釋為什麼此前無論是在軍功還是官職上都排名靠前的秦同學何以在凌煙閣上只是搭了個末班車呢?
《譚賓錄》裡還記載了另一位猛人程知節的戰場軼事,初唐時,裴行儼(這位是《興唐傳》中排名第三的裴元慶原型)領兵與王世充交戰,裴哥們也是一員虎將,聞見血腥味就興奮,於是身先士卒衝進敵陣砍瓜切菜一時殺得性起,結果被敵兵一箭射中,翻落馬下,這時,程知節奮不顧身殺入陣中,前去營救,不僅殺傷了大量敵兵,而且還擊潰了王世充的軍隊。程知節抱著裴行儼,二人共騎一匹馬回來時,被王世充的騎兵趕上,敵兵從後面一槊就刺穿了程知節,老程大喝一聲,回手便把穿過身體的槊折斷了,然後順勢一擊,將身後那個刺向他的敵兵殺了,老程的神擋殺神,佛擋殺佛的威猛和霸氣讓自己和裴行儼都免除了殺身之禍,勝利大逃亡回到了軍中。
程知節參加了李世民組織的無數次戰役,也是一員讓敵兵聞風喪膽的勇將,舊唐書上說他善於使馬槊(使三板斧也不靠譜),曾在瓦崗軍中與秦叔寶同為「內軍」驃騎,能擔任這個職務,其驍勇善戰當與秦叔寶齊名。史載程知節歸順李世民後,與秦叔寶同時擔任精銳騎兵將領,身著黑衣黑甲,號稱「玄甲隊」,是李世民主力軍隊中的王牌部隊,戰鬥力十分驚人。程知節在凌煙閣中比秦叔寶排名靠前,且在足智多謀、文武雙全的李績之前,最重要的原因是他站對了隊,跟對了人,他唯恐落人之後的自告奮勇參加了「玄武門政變」。《舊唐書》載,在事變之前,程知節還多次告誡李二先下手為強,剪除手足之患。後來這一番「成熟」的政治表現果然成功的打動了李世民,且成為得力打手,在流血事跡中因表現搶眼,深得李世民寵信。
最後說說尉遲敬德,唐人劉餗在《隋唐佳話》中載,鄂國公尉遲敬德,生性豪爽,作戰勇猛,最擅長的功夫是空手奪白刃,每次打仗時,身先士卒,單槍匹馬殺入敵陣中,敵兵每次舉槊來刺,都被尉遲猛人巧妙避開,然後勇奪其槊反刺殺敵兵。當時海陵王李元吉對於此傳聞很是不屑一顧,要想親自驗證一下尉遲同學功夫究竟怎樣?又擔心刀槍無眼,誤傷無辜,就下令去掉槊尖利刃,尉遲敬德滿不在乎的說,即使槊上有刃,也無妨。李元吉挺槊刺來,被尉遲同學施展武功絕技,空手奪槊,如是再三,李元吉顏面大失,忿忿不休而懷恨在心。由此可見尉遲猛人牛皮確實不是吹的,有著爐火純青般的絕高武藝。
李世民征討竇建德時,信心爆棚,對手下這位第一猛將尉遲敬德說,寡人手持弓箭,公用長槍相伴,雖百萬之眾其奈我何?既捧別人也抬高了自己,瞧瞧這話說得多滿多大?不過這李二還真不是吃素的,此二人藝高人膽大,逕直馳往敵營,叩其軍門而狂呼,我就是大唐秦王,與爾絕一死戰,誰敢接戰?這兩個二百五竟然嚇得敵方不敢出陣。後來在與竇建德排兵佈陣時,李二看見一位英俊瀟灑的少年郎,騎著玉驄駿馬,身著鮮艷鎧甲,這心就癢癢了,指著駿馬對尉遲敬德說,那少年騎著那匹寶馬,太可惜了。其意不言自明,尉遲猛人請纓奪馬,李二假惺惺的說,輕敵者亡,以一馬而損公,非我所願。勇士尉遲敬德也是個人來瘋,話音剛落,一馬當先,殺入對方陣中,擒敵並獲駿馬而歸。
論武藝高下,從唐人筆記中反饋的信息來看,尉遲敬德當為李世民戰將如雲中的第一猛將,也是李二心腹中最聽話最愛表現的第一打手,單其空手奪白刃,且與號稱武藝超群的李元吉當時比試的場景來看,四爺元吉當時肯定是下了死手,想滅了李二這位護駕神,結果最後卻是李元吉在玄武門死於尉遲箭下,當真是天道循環。如此這般忠心耿耿,李二不分封這位黑煞神一個大大成熟的果子才怪,長江後浪拍前浪,尉遲這一浪把先前勇冠三軍的秦叔寶拍在了沙灘上,也把先他投靠李二的程知節踩在了腳下。其實單論武藝高下,應該是尉遲敬德第一,秦叔寶第二,程知節第三。後來民間也需要保護神,而門神祇能是兩位,按照武藝高下,也就只能是尉遲和老秦入選了,這多少平衡和撫慰了秦大將軍那顆略感不公平而受傷的心。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簡介 唐朝貞觀十七年(643年)二月二十八日(3月23日),唐太宗「為人君者,驅駕英材,推心待士」,為懷念當初一同打天下的諸多功臣,命閻立本在凌煙閣內描繪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是為《二十四功臣圖》 ,比例皆真人大小,畫像均面北而立,太宗時常前往懷舊。閣中分為三層:最內一層所畫為功勳最高的宰輔之臣;中間一層所畫為功高王侯之臣;最外一層所畫則為其他功臣。
唐朝凌煙閣24功臣都有誰? 凌煙閣是原本皇宮內三清殿旁的一個不起眼的小樓,貞觀十七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為懷念當初一同打天下的眾位功臣(當時已有數位辭世,還活著的也多已老邁),命人在凌煙閣內描繪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圖像,皆真人大小,時常前往懷舊。李世民是很會當皇帝的,尤其在君臣關係上十分老到,凌煙閣一事就是例子。不過也不能說那只是個政治手段,當時李世民也已是個老人,老人總愛懷念往事的,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啊,相信他把他那些老部下繪入凌煙閣,其中的真情也不會少。這二十四人的姓名與事跡如下:
趙公長孫無忌第一。
李世民長孫皇后之兄,自幼與李世民友善,李淵太原起兵後投靠李世民。參與李世民歷次戰役,尤其在玄武門之變中起主謀作用。終身為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評價為「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李世民去世後,受遺命輔佐唐高宗。因反對唐高宗立武則天為皇后而失寵,後來被誣陷謀反,自殺。
趙郡王李孝恭第二。
其父為李淵堂弟,李淵起兵後,他負責經略巴蜀。得李靖之助,滅蕭銑、輔公佑,長江以南均受其統領,戰功幾可與李世民分庭抗禮。李世民登基後,退出權力中心,以歌舞美人自娛。貞觀十四年,暴病身亡。
萊公杜如晦第三。
李世民主要幕僚。李淵攻克長安時投靠李世民,得房玄齡推薦而受李世民重用,為十八學士之首。參與李世民歷次戰役。玄武門之變主謀。貞觀年間與房玄齡共掌朝政,但於貞觀四年病故,年僅四十六歲。其死深為李世民痛惜,死後極盡哀榮。
鄭公魏征第四。
原為李密謀士,後隨李密降唐,為唐朝招降李世績。竇建德進攻河北時被俘,竇滅亡後重回唐朝,隸太子建成麾下。玄武門之變後,歸順李世民。因感知遇之恩,凡事知無不言,以進諫著稱。終生深受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評價說貞觀之前輔佐之功以房玄齡第一,貞觀之後以魏征第一。貞觀十六年病故。
梁公房玄齡第五。
李世民主要幕僚,善於謀略。李淵起兵後派李世民進攻渭北,受溫彥博推薦投入李世民幕府,被委以心腹,參與李世民歷次戰役。玄武門之變主謀。李世民登基後論功行賞,被比為漢之蕭何。貞觀年間負責行政,為相近二十年,深得李世民信任。李世民出征高麗時被委以留守重任。貞觀二十三年病故。
申公高士廉第六。
李世民長孫後、長孫無忌的親舅舅,二人之父早死,實際由高士廉撫養。高對李世民極為器重,以至主動將長孫後許配給李世民。因得罪楊廣,被發配嶺南,隨後中原大亂,被隔絕在外,直到李靖滅蕭銑南巡時才得以回歸。其人善行政、文學,為李世民心腹,參與玄武門之變的策劃。
鄂公尉遲敬德第七。
原為劉武周部將,劉武周滅亡後投降李世民。起初不被眾將信任,幾乎被處死,但李世民堅持起用他。唐鄭決戰時有單騎救主之功,得以穩固地位,此後以勇將身份參與李世民歷次戰役。玄武門之變的主要角色,親手殺死齊王元吉,又率兵威逼李淵下旨立李世民為太子,擁立之功第一。突厥傾國進犯時以騎兵迎擊取勝,為李世民求和打下基礎。天下安定後無用武之地,晚年閉門不出,最終得享天年。
衛公李靖第八。
是「使功不如使過」的典型,曾試圖揭發李淵謀反,因此幾乎被李淵處死,幸而為李世民所救。後來戴罪立功,協助李孝恭經營巴蜀、滅蕭銑、輔公佑,被李淵評價為「蕭、輔之膏肓」。拒絕李世民的拉攏,未參加玄武門之變。貞觀年間負責抵禦突厥,成功地消滅突厥政權,戰功無人可及。後來又掛帥出征,消滅吐谷渾勢力。因軍事能力過高遭人疑忌,屢次被誣告謀反,為免嫌疑,主動退休閉門不出,直到老死。
宋公蕭禹第九。
隋煬帝蕭後之弟,以外戚為隋煬帝重臣。因反對出征高麗,被貶為河池郡守,到任後受薛舉進攻,奮力抵禦。李淵起兵後,歸附唐朝,善行政,終生為李淵重用。李世民即位後,因與房玄齡、杜如晦不和,多次得罪李世民,仕途沉浮,但從不「改過自新」。後來李世民評價其為「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褒公段志玄第十。
李淵在太原時的舊部,首義功臣。參加李唐歷次重要戰役,以勇武著名。李世民兄弟相爭時,拒絕建成、元吉的拉攏,忠於李世民,並參加了玄武門之變。其人治軍嚴謹,李世民評價為「周亞夫無以加焉」。貞觀十六年病故。
夔公劉弘基第十一。
遊俠,隋煬帝征高麗時,因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淵。太原起兵時,與長孫順德一同負責招募勇士,有大功。進攻長安途中於霍邑之戰陣斬隋主將宋老生,攻克長安後被評為戰功第一。進攻薛舉時在淺水原大敗,力盡被擒,李世民滅薛氏後獲救。又在劉武周進攻太原時戰敗被俘,僥倖自己逃回,隨後配合李世民在介休殲滅宋金剛。因唐朝與突厥關係惡化,常年駐守北邊抵禦突厥。貞觀年間曾隨李世民征高麗。唐高宗時病故。
蔣公屈突通第十二。
原為隋朝大將,歷仕楊堅、楊廣,戰功赫赫。楊廣南巡江都,委以鎮守都城長安的重任。李淵起兵後進攻長安,屈突通率部下死戰,力盡後自殺未遂,最終投降李淵,被封為兵部尚書。後參與唐朝歷次重大軍事行動,尤其滅王世充被評為戰功第一。後被委派鎮守洛陽,於貞觀元年病故。
鄖公殷開山第十三。
李淵舊部,太原起兵時投奔李淵,參與進攻長安。進攻薛舉時,在淺水原大敗,與劉文靜一同被追究責任,貶為庶民。後隨李世民滅薛氏有功,得以重被任用。參加李世民歷次戰役,在進攻劉黑達時,得病身亡,是凌煙閣功臣中最先去世的一個。
譙公柴紹第十四。
李淵之婿,娶平陽公主。李淵起兵時身在長安,僥倖逃脫追捕前往太原。參與攻克長安、滅薛舉、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等重要戰役。貞觀年間作為主將消滅最後一位反王梁師都。貞觀十二年病故。
邳公長孫順德第十五。
李世民長孫後之叔,外戚。隋煬帝出兵高麗時,為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淵,與李氏父子友善。太原起兵時,與劉弘基一同負責招募勇士,有大功。進攻長安時任先鋒,擒隋主將屈突通。此後功勞不顯。玄武門之變充當打手角色。貞觀年間因多次貪污被彈劾,李世民不忍治罪,只貶官而已,病故。
鄖公張亮第十六。
原為李密部下,隸屬李世績,隨李一同降唐。得房玄齡、李世績推薦入李世民幕府。李世民兄弟相爭時,派其到洛陽招募私黨,被元吉告發而下獄,張拒不招供掩護了李世民,因而有功。貞觀年間,因善於行政而頗得信任,又揭發侯君集謀反、隨征高麗而立功。但其後因好巫術而逐漸名聲敗壞,貞觀二十年被告謀反,受誅。
陳公侯君集第十七。
李世民心腹,常年擔任其幕僚。玄武門之變的主要策劃人。貞觀年間,擔任李靖副將擊敗吐谷渾,又任主將擊滅高昌。回朝後因私吞高昌戰利品而被彈劾,為此懷恨在心。李世民諸子爭當太子的鬥爭中,依附太子李承乾,圖謀殺李世民擁立承乾,事瀉被殺。
郯公張公謹第十八。
原為王世充部下,後投降唐朝,受李靖推薦進入李世民幕府。因參與玄武門之變的謀劃而得到賞識,又在事變時充當主要打手,功勞很大。李世民登基後,以其為李靖副將抵禦突厥,協助李靖滅亡突厥。次年病故,僅三十九歲。
盧公程知節第十九。
本名程咬金,原為瓦崗軍勇將,李密失敗後降王世充,因不滿王的為人,與秦叔寶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帳下。參加李世民歷次戰役。玄武門之變的主要打手。唐高宗時出征賀魯,屠殺已投降的平民,因此免官,後病故。
永興公虞世南第二十。
隋朝奸臣虞世基之弟,自幼以文學著稱。宇文化及江都兵變後被裹脅北返,宇文被滅後歸竇建德,竇死後入李世民幕府。此後盡心輔佐李世民,被評價為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五絕。貞觀十二年病故。
渝公劉政會第二十一。
李淵任太原留守時的老部下,隨李淵起兵,首義功臣。此後負責留守太原,劉武周進攻時被俘。忠心不屈,還找機會打探劉武周軍情秘報李淵。劉武周滅亡後獲救。曾擔任刑部尚書,貞觀九年病故。
莒公唐儉第二十二。
唐家與李家均為北齊大臣,有世交之誼,唐儉亦與李淵為友。參與李淵太原起兵的策劃,為首義功臣。最大功勞是揭發獨孤懷恩謀反,被特賜免死罪一次。貞觀初年負責與突厥外交事宜,被李靖「謀害」,竟奇跡般逃生。後來任民部尚書,因怠於政事貶官。唐高宗年間病故。
英公李世績第二十三。
原為瓦崗軍大將,少年從翟讓起兵,翟死後跟隨李密。李密降唐後成為獨立勢力,但仍堅持以李密部下的身份降唐以示不忘故主,被李淵稱為「純臣」。遭竇建德進攻後,因父親被竇擒為人質不得已投降。密謀暗殺竇重歸唐朝,但未能成功,僥倖逃走。隨李世民滅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達,又擔任主將滅徐圓朗,隨李孝恭滅輔公佑。拒絕李世民的拉攏,未參加玄武門之變。貞觀年間與李靖一起滅亡突厥,此後十六年負責唐朝北邊防禦,多次擊敗薛延陀勢力,又隨李世民進攻高麗。李世民死後輔佐唐高宗,被委以軍事,擔任主將再次出征高麗,終於將高麗滅亡。唐高宗重畫其形象於凌煙閣。滅高麗後次年病逝。
胡公秦叔寶第二十四。
本為張須陀部下勇將,張死後歸裴仁基部下,又隨裴投降李密,為瓦崗軍大將。在李密與宇文化及童山之戰中立下大功。李密失敗後投降王世充,因不滿王的為人,與程知節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帳下。參加李世民歷次戰役,每戰必衝鋒在先。玄武門之變的主要打手。後因歷次作戰負傷太多而疾病纏身,貞觀十二年病故。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秦瓊為什麼排名倒數第一?
秦瓊(?—638年),字叔寶,中國唐朝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唐朝開國將領,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與尉遲恭為傳統門神。濟南五龍潭有其故居。歷史上的秦瓊以勇猛彪悍著稱。最初是隋將來護兒部將,後隨張須陀討伐李密。兵敗,張須陀戰死,秦叔寶歸裴仁基部下,又隨裴投降李密,得到重用,被任用為帳內驃騎。李密失敗後,投降王世充,因不滿王的為人,於619年(唐高祖武德二年)同程知節等人一起投唐,被分配到秦王李世民帳下。參加了李世民的歷次征戰,每戰必先,常於萬軍之中取敵將首級。626年(武德九年),未參與玄武門之變,但事後被封為左武衛大將軍。秦瓊晚年因歷次作戰負傷太多而疾病纏身,常對人說:「吾少長戎馬,所經二百餘陣,屢中重瘡。計吾前後出血亦數斛矣,安得不病乎?」貞觀十二年(638年),在任徐州都督時去世,陪葬昭陵。貞觀十三年(639年),秦瓊被追封為胡國公。貞觀十七年(643年),秦瓊與長孫無忌等人被圖形凌煙閣,封為唐開國二十四功臣之一。
如此一功臣,為何排名倒數第一呢?我個人認為,是《隋唐演義》讓我們看高了他。
關於大家最關注的武力排名,首先演義裡排名一半多都是虛構人物,不能作為參考。新舊唐書有列傳,大家只知道他凌煙閣排名最後就認為秦瓊排名太低云云,其實不然。
首先凌煙閣功臣是指對唐朝有功勞的人,所以文官也有一半以上吧;其次,叔寶自唐統一後就傷病纏身,沒有其他出戰立功紀錄;第三點唐太宗建凌煙閣畫像時,叔寶已去世5年了。 叔寶並不是像殷開山、侯君集等人一直是唐的將領。歸唐時又不是屈突通那樣的是一方長官,領導者看人的重要性和我們看人的觀點不同。多少品行一般,能力平平的人也能位列要職就是例子。
還有人認為叔寶甚至不如咬金,因為程咬金排名在前,這不能作為評判。李績的名望功勞大不大?他在凌煙閣排名就在叔寶前面,倒數第2,大家怎麼想?其實是世人太看重排名才會這樣。凌煙閣只是從太宗對傑出的功臣的表彰和紀念的感情出發而建的,並不是功勞排名冊,也不是武力排名,更不是人品判定排名。
我們知道,隋末唐初的虎將,以秦叔寶、程咬金、羅士信、尉遲敬德最為知名,到場過的戰役也差未幾,可這些人中只有秦叔寶得到過「上柱國」(特級戰鬥好漢)!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叔寶去世後太宗特命人在他墓前立石人石馬以表彰其生前戰功,陪葬昭陵。當時對墓前塑像是有嚴格規定的,普通人都是禁止的,就是一起陪葬昭陵的其他功臣武將,立像大概也沒幾個吧。這可以看出秦瓊在皇帝心中的地位。
唐朝後,叔寶和敬德成了門神,雖然傳說不一,但說明叔寶是很受人們喜愛的人物。所謂「仁者無敵,勇者無懼!「史書對叔寶的評價正是「勇」字。秦瓊正是我們大眾喜愛的擁有勇敢品質的英雄人物。這是為什麼1千400 年後我們還在評說隋唐英雄的原因。只是演義只注重人物的武力大小,勝敗成績而忽略了人性思想上的高尚品質。誤導了我們對英雄的觀點定位。 演義裡多數把叔寶和敬德放在一起, 按照小說描寫(包括說秦瓊是左天篷大帥轉世,而敬德是黑煞神托生;黑煞神害怕左天篷,不願意下凡,後來玉帝說,那就黑煞神一出,讓左天篷帶三分癆病,這樣兩人就可以殺一個對手;所以小說中也是描寫兩人對戰時秦瓊是帶病和敬德對殺),叔寶武力略高於敬德。
正史不可能記載誰高誰低。可也有一些記載可以給我們想像空間:叔寶投唐的第一仗就是大唐抵抗劉武周的入侵。當時尉遲敬德的確勇猛無敵,演義裡說日搶三關,夜奪八寨也不算誇張,攻城略地,很多重要人物還被他俘虜了。當他得勝帶兵經過美良川時,殷開山與秦叔寶在此與他遭遇,兩大名將不可能不交手。可史書沒說,倒是演義裡繪聲繪色的寫出了「三鞭換兩鑭」的故事,指敬德揮出三鞭,而叔寶只用兩鑭就接住了,可見叔寶還勝了一招。 歷史上這場戰爭成了對唐朝多次失敗終於扭轉戰局很重要的一仗,唐軍大獲全勝。叔寶等斬首2千餘級。叔寶因功勞巨大而被皇帝李淵親賜金瓶,派人慰問,獎勵,贈上柱國等。大家可以自己去猜測二位勇將的實力。
另外玄武門事變秦瓊是否參加還未可知,《舊唐書》寫到秦叔寶參加了,可其他史書列舉的參加者名單都沒有他,也沒見到在正史裡寫他在事變中做了什麼,說了什麼話。事變前,秦瓊的功業、勳爵、職位、賞賜均高出敬德等人很多,但是事變後的功臣封賞他只有700戶,比長孫無忌和敬德等的1300戶差很多,比參加事變的張公謹、侯君集都低。這是很奇怪的。所以有人認為他可能被調到軍營,因為他和程咬金都被李元吉列為出征突厥的名單。若設想成立的話,就可以知道為什麼後來敬德的為什麼會因為功高而凌煙閣排名靠前了。
我個人認為,如果叔寶真的沒有參加事變,除了調動原因外,很可能是他也像李績李靖一樣持中立態度,為什麼呢?因為他並不會單純的像演義裡那樣是為了李世民而投唐,當時的皇帝是李淵,而李淵對他恩遇有加。叔寶的經歷應該使他不願意去做讓皇上親子相殘的事的。也許因此李世民對秦瓊的信任從此有所保留。秦瓊的歷史記載不多,不過透過文字記載,呈現在我眼前的是一個「志節完整」——來護兒評語,勇猛無畏,胸懷大志,有氣節,經歷坎坷,傲視天下勇者的豪傑!!!!
在秦瓊去世五年後,唐太宗還能記住他,並將其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已實屬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