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的14個兒子與生母介紹:哪個兒子最得寵?

唐太宗的14個兒子與生母詳細介紹:唐太宗李世民最喜歡的兒子是哪個?

恆山王李承乾:

母親長孫皇后,是唐太宗極為寵愛和最為器重的兒子。

李承乾3歲時,唐太宗便讓長孫皇后的侄子長孫家慶擔任了他的侍讀,承乾5歲時,唐太宗又讓陸德明與孔穎達這兩位秦王府十八學士教導兒子儒學經典。唐太宗即位後沒多久,就將年僅8歲的李承乾立為皇太子。從貞觀4年起,唐太宗便開始讓李承乾處理朝中庶務,以及在自己居喪或離京時擔負起監國的重任,李承乾「頗識大體」「頗能聽斷」,小小年紀卻幹得相當出色。

李承乾生病後,不信佛也不信道的唐太宗卻下旨請了天竺高僧波頗與道士秦英來為愛子祈福。承乾病癒後,太宗大喜之下賜了綾帛等六十段與及時服十具給波頗,又召度三千人出家,並特地修建了西華觀和普光寺,還將獄中的囚犯減免了罪行,以此為承乾祈福。

又為了不讓兒子太辛苦,唐太宗特別准許承乾不用多讀書,只要和孔穎達評說古事即可。不過李承乾並沒有藉機放縱自己,反而更加展示出了治國安邦的卓越才能,有一次唐太宗讓他試著寫一寫治國的策略,結果他很快便寫滿了三頁紙,內容很有價值,唐太宗看了後非常得意地向侍臣們炫耀說:「先論刑獄為重,深得經邦之要也。」

貞觀8年,李承乾加元服,唐太宗因此大赦死罪以下,賜五品以上子為父後者爵一級,天下大酺三日,又大宴群臣,賜帛各有差。貞觀9年,李承乾娶秘書丞蘇亶長女蘇氏為太子妃,唐太宗為此大宴群臣,賜帛各有差,通宵達旦的宴飲甚至還被褚遂良上諫了一番。貞觀12年,李承乾的嫡長子李象出生,因為皇孫誕育之喜,唐太宗詔令天下見禁囚徒都降罪一等,內外官職事五品以上子為父後者,各加勳官一轉,天下大酺五日,又大宴五品以上於東宮。

貞觀13年,唐太宗在東宮為李承乾設立太子學館——崇文館,毫不忌諱承乾有可能會借此機會培植威脅皇帝地位的私人勢力。貞觀15年,唐太宗為鞏固承乾的太子之位,詔令三品以上官員嫡子皆事東宮,以保證朝中重臣對太子的鼎力支持。貞觀16年,唐太宗有下詔令皇太子出用庫物不設上限。但這時的李承乾隨著年歲漸長以及患了足疾,開始變得叛逆起來,不過是因事對父親不滿,就敢任性大膽到一連幾個月不上朝,而唐太宗不僅對此沒有任何的指責與批評,還特地將魏征任命為太子太師,意在告訴眾人他是絕對不會廢太子的。

就算後來李承乾犯下了謀反這等滔天大罪,唐太宗也不願殺了這個兒子,朝中大臣也沒人敢說太子謀反按律當斬之類的話。最後還是通事舍人來濟進言說:「陛下不失為慈父,太子得盡天年,則善矣。」這才合了唐太宗的心意,最終謀反案的一干從犯全部被賜死,身為主犯的李承乾卻保住了性命,只被廢為了庶人。而來濟也因此得到了唐太宗的看重,官職不斷得到陞遷,不久就任考功員外郎,次年便陞遷至中書舍人,與令狐德棻等人共同撰寫《晉書》。

李承乾雖然被廢,但唐太宗為了兒子將來的安危考慮,在立新太子時以「泰立,承乾、晉王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為由,果斷立了年幼卻性格溫和的李治為太子,目的就要能夠同時保住承乾、李泰、李治這三個心愛的兒子。

貞觀18年12月,李承乾病逝,唐太宗為之廢朝,並葬之以國公禮。唐玄宗開元27年,李承乾的嫡孫李適之出仕唐玄宗的左相,李適之因為祖父謀反被廢,父親李象又遭武後所黜,葬禮有闕,於是上疏請求歸葬昭陵之闕內。唐玄宗遂下詔追贈李承乾為恆山王、荊州大都督,謚曰愍,陪葬昭陵;又一併追贈了李適之之父李象為越州都督、郇國公,伯父李厥及亡兄李玭等人也「並有褒贈」,「褒冊典物,焜照都邑,行道為咨歎」。

事隔數十年後,李承乾終於重新回到了父母的身邊,自此長眠於昭陵,永遠陪伴在父母親身側,再也不分離。

楚王李寬:

生母后宮某氏,武德年間過繼給唐高祖李淵之子李智雲為後,被封為從一品的嗣楚王,早夭,貞觀初年唐太宗追封李寬為正一品的楚王,因為無後,國除。

鬱林王李恪:

生母楊妃。楊妃在史書上的記載只有7個字:「恪母,隋煬帝女也。」可見楊妃雖然名義上為隋煬帝女,看似出身高貴,然而連生母為誰、排行第幾、封號為何都不知曉。楊妃沒有公主封號,說明沒有受過正式冊封——隋煬帝登基後便去了洛陽,即使是冊立太子也不過是下詔遣使回長安,更不用說還會特意記得要去冊封一個留在長安的公主了。也由此可知楊妃的生母身份較低,且並不得寵,只是一名普通後宮。

而史官在史書中極為同情李恪,儘管完全列舉不出李恪究竟有何政績和才華,但仍舊對李恪是各種溢美之詞,所以在其傳記裡特別提到「恪母,隋煬帝女也」這一句,就是為了表彰李恪生母身份與眾不同。但即便如此也仍只有隋煬帝女這個頭銜,可見楊妃無論是在隋宮還是唐宮地位都不高——在隋宮裡沒有公主封號、在唐宮裡嬪妃品級低到沒有記載甚或是不值得史官記載。

同時根據岑仲勉先生的統計,楊廣在位的十四年裡,累計下來在長安待的時間只有186天,絕大部分時間不是在巡幸的路上就是在準備巡幸,所以想來楊公主若是受寵的話,理應同其長姐南陽公主一樣,陪伴在隋煬帝身側遠離長安才是。可事實卻恰恰相反,依據李恪生於武德二年的情況來看,楊公主應當是武德元年便入了宮。換言之,李淵在長安甫一登基,楊公主便就此成了秦王府後院的一員,很顯然這位楊公主雖然說起來也是隋煬帝的女兒,卻根本得不到父親的重視和寵愛,所以才會被遺忘在長安,被新建立的李唐王朝順手接收。

何況李淵與楊廣的母親都是獨孤氏,還是親姐妹,獨孤皇后曾對李淵頗為照拂;李淵建立的唐朝至少在名義上是從隋恭帝手上禪讓過來的,結果李淵就這樣將他表弟遺忘在長安的女兒丟給了自己的兒子做妾。李淵若還算看重這位與自己多少有點血緣關係的前朝公主的話,怎麼說也要將其嫁做正妻而不是小妾——無論是嫁給皇子還是大臣。而且就算是做妾,也該塞給太子李建成,而不是塞給當時看起來與皇位無緣的秦王李世民。畢竟人家李建成好歹在武德九年前還是太子的身份,若無意外的話,這位楊公主作為李建成的小妾,等太子登基後怎麼說也能混個五品以上的嬪妃當當,而給親王做妾,最多只是個五品的孺人。

更何況根據楊廣死於義寧二年三月(618年),李恪卻在李唐武德二年(619年)就出生了的情況來看,楊公主很明顯是在熱孝期間懷的孕,竟然連為親生父親守滿27個月的孝都做不到。由此可見這位所謂的「隋煬帝女」在李唐王朝的眼中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存在了,更別說還能得到怎樣的禮遇了,若楊公主的身份還算尊貴,又怎會如此被人隨意地打發,甚至連為父親守個孝的機會都沒有。

而楊妃會被如此對待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自古成王敗寇,亡國之君的地位都擺在那兒了,更別說亡國公主了。想想秦滅六國後,六國「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於秦」的淒慘模樣;想想陳朝滅亡後陳後主的幾個親妹妹,樂昌公主被賞給楊素做妾,宣華夫人、弘政夫人被沒入了隋掖庭,還有幾個被賞給了朝中大臣和皇子;再想想宋徽宗的女兒柔福帝姬也是公主,在金朝過的卻是什麼日子,便可知這些亡國公主在新王朝眼裡不過是戰利品一樣的存在。

再看她在後宮中的封號。唐朝貞觀年間的四夫人封號以貴淑德賢為序,韋貴妃的封號是非常明確的。另有一位生育了十三皇子李福的楊貴妃,貴妃的封號是死後追封,可見其生前也是正一品的妃位,很有可能封號便是淑妃。而燕德妃是由賢妃升為德妃的,原因是陰妃之子李祐謀反被誅,陰妃也由此被降為了嬪。還有一位鄭賢妃,是燕賢妃升為德妃後隨之晉位的。所以楊妃生前並無妃位,不過是死後才被追封為「妃」,提升了品級。

楊妃的長子李恪可謂是唐太宗14個兒子中待遇最差的一個。一生中不僅毫無得寵事跡,而且不過是犯了踩莊稼和賭博這樣的小錯,就連續2次被削去都督的頭銜,先後削去實封共600戶,只剩下200戶的實封。李恪還因此遭到唐太宗的好一頓痛罵,甚至被比作了燕王劉旦(漢武帝之子,因為不能安分守己,遭到漢武帝的厭惡)。而李恪犯的這些錯誤與受到的懲罰無論是在史書上還是李恪本人的墓誌上,均有記載,互相印證。

貞觀2年5月李恪與李泰同時受封,李恪受封益州都督,封地只有8州,李泰卻是揚州大都督兼越州都督,封地多達22州。而且李恪受封的不過是都督,李泰卻是大都督(《唐會要》記載,益州的大都督府於貞觀二年二月二十日,去「大」字,直到唐高宗龍朔2年才由都督府升級為大都督府),所以李恪與李泰雖然同時受封,但李恪不僅都督府的規模遠不及李泰的大都督府,封地更是比李泰少了近三分之二。

貞觀7年李恪前往自己的封地時,唐太宗對他說:「父子之情,豈不欲常相見耶?但家國事殊,須出作藩屏。」由此可見讓諸王之藩是因為「家國事殊」,更是為了絕諸皇子的「覬覦之心」,但這一番冠冕堂皇的話,實際上更適合身為太子同母弟的李泰而不是庶出的李恪,畢竟作為太子同母弟,李泰對儲位的威脅才是最大的。然而唐太宗在「家國事殊」面前卻出於私心,不僅不讓李泰之藩,甚至還想讓他搬進武德殿居住;李治就更不用說了,唐太宗一直將這個兒子親自帶在身邊撫養,絕口不提之藩的事,貞觀16年甚至乾脆直接讓他上朝參政了,卻偏偏將沒什麼威脅的李恪打發到封地上去。

唐太宗曾給李恪寫了一封信,其中有「汝方違膝下,淒戀何已,欲遺汝珍玩,恐益驕奢」這樣一句話,然而就在唐太對李恪說「欲遺汝珍玩,恐益驕奢」——以避免李恪變得驕奢為由而不肯多給他財物時,卻在一轉身面對李承乾與李泰時,又是截然相反的態度。唐太宗賞賜李泰時不僅「賜泰物萬段」,每個月給李泰的東西甚至「有逾於皇太子」,對李承乾更是乾脆直接取消了他出用庫物的限制。

而史官稱李恪有文武才,但善騎射不過是身為關隴軍事貴族最基本的素養,在唐朝這個連後宮才人都能陪帝王騎射的朝代裡,李恪雖然善騎射,卻沒有絲毫的軍功或突出的事跡可以證明。李恪的文才同樣毫無記載,別的皇子具體到擅長哪種書法有多少部作品都有記錄,唯獨李恪的「文才」連李唐皇室成員中最常見的書法特長都不見蹤影,而同樣因為謀反被誅的漢王李元昌,卻能夠以書法、繪畫、射獵著稱於各部史書。

《冊府元龜》:「唐漢王元昌,高帝子,性警悟,有勇力,工騎射,頗涉文史,兼能隸書。」

《唐朝名畫錄》:「漢王元昌善畫馬,筆蹤妙絕,後無人見。畫鷹鶻、雉兔見在人間,佳手降歎矣。」

《法書要錄》:「漢王童年,自得書意。夙承羲、獻,守法不二。」

《歷代名畫記》:「天人之姿,博綜伎藝,頗得風韻。自然超舉,碣館深崇,遺跡罕見。在上品二閻之上。」

一位專研經典名著,擅長音樂,繪畫精妙,射獵如神的多才多藝的俊美皇子便栩栩如生地在後人心目挺拔起來,相比之下,李恪的才華無論是在史書還是墓誌銘上,都沒有分毫體現。

而唐太宗雖然一度有過改立李恪為太子的想法,但這件事不僅是在立了李治為太子後又過了7個多月的時間才提出來的,而且唐太宗只對最不可能贊同的長孫無忌一個人說過,被反駁後不但再也不曾提及此事,甚至對提名未果的李恪也毫無保護措施。

還有人試圖將李恪當不上皇帝的原因歸結為是具有前朝血統的緣故,不過這種說法完全是無稽之談,畢竟李恪的兩朝血統不是什麼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之事,歷史上兩朝一脈的皇位繼承人比比皆是。比如後趙石虎的太子石世,生母就是前趙的安定公主;比如北周閔帝宇文覺的生母就是北魏馮翊公主;就連隋煬帝楊廣的太子楊昭也是兩朝一脈——楊昭的生母蕭皇后,即西梁孝明帝蕭巋的女兒。

再說如果前朝血統真的是問題,是忌諱,那麼唐太宗為何在明知李恪具有隋朝血統的情況下還想立其為太子?長孫無忌又為什麼不用這樣的理由來反對唐太宗立李恪?所以李恪與儲位無緣,和他的生母楊妃是隋煬帝的女兒根本沒有任何的關係,而是因為李恪與楊妃均不得寵於唐太宗的緣故。

永徽元年,李恪作為唐太宗的庶長子,與唐高祖的庶長子荊王李元景一起被唐高宗封為三公,永徽四年又與李元景因謀反案被殺。

唐中宗在神龍年間大肆追封李唐宗室時追贈李恪為司空,至於李恪是否恢復了正一品的親王爵位,《舊唐書》沒有記載,《新唐書》同樣也沒有記載,而且因為一同謀反的李元景等人均有「復官爵」的明確記載,唯獨李恪卻完全無此一提,所以歐陽修在《新唐書》中提到李恪時,只稱其為「鬱林王恪」,而不是「吳王恪」。

濮王李泰:

母親長孫皇后,是唐太宗最為寵愛的兒子,各種得寵事跡在史書上比比皆是。

武德3年,李泰剛出生就被封為宜都王,次年又進封為正一品的衛王與上柱國。貞觀2年,李泰改封越王,並受封為揚州大都督與越州都督,封地22州。而除了都督的頭銜外,李泰還是雍州牧與左武候大將軍(這是貞觀時期李泰獨有的殊寵,除了李泰之外,只有胞弟李治有這樣的待遇——李治除了都督的頭銜外,還是右武侯大將軍)。

貞觀7年,與李泰同齡的李恪按例去了封地,而唐太宗不僅長期沒讓李泰去封地,甚至還下詔讓李泰搬進武德殿居住,被魏征諫止。不過唐太宗因為疼愛兒子而做出的種種出格舉動,並沒有因為大臣們的極力勸諫而就此作罷。

有一次李泰對父親抱怨說朝中那些三品以上的大臣對自己不夠尊重,結果唐太宗一聽自己心愛的兒子受了委屈,雷霆震怒之下二話不說,立馬把那些大臣召進宮來嚴詞質問一番。房玄齡等人被嚇得是不敢說話,唯有魏征梗著脖子據理力爭。最後唐太宗承認自己是因為對李泰的私愛而忘公了,然而事後對這只青雀的寵愛依然是該怎麼來還是怎麼來,大臣們也無可奈何。

又根據史書的記載,李泰「腰腹洪大」,不過唐太宗見到愛子如此圓滾滾的模樣,擔心的卻不是太胖的話會影響身材,而是覺得兒子這樣上朝參拜的時候一定會很辛苦,心疼之下特別准許他乘著小轎子到朝所。又因為李泰愛好文學,唐太宗特令在魏王府置文學館,任其引召學士。至於大名鼎鼎的芙蓉園,與東都洛陽中盡佔了惠訓坊一坊之地的大宅,都是唐太宗賜給寶貝兒子的,而李泰於洛陽都城修建的魏王池與魏王堤,也因此馳名於世。

貞觀14年唐太宗親臨李泰在長安延康坊的府邸,並因此特別赦免了雍州及長安死罪以下的罪犯,又免去了延康坊的百姓一年的租賦,還賞了魏王府的官員以及同住一坊的老人很多東西。說到李泰的這座府邸,早在還沒有正式搬進來入住之前,便因為盛修府邸一事而被岑文本進諫。而唐太宗照舊是對岑文本的上疏誇獎賞賜了一番,卻唯獨不見對李泰的行為有任何的不樂意與制止。

貞觀15年,由李泰主編的《括地誌》完稿,唐太宗非常高興,如獲至寶,不僅將這部著作收藏進了皇家的藏書閣中,還接二連三地大肆賞賜李泰——先是賜「物萬段」,緊接著又每月賞賜大量的財物,數量之多甚至超過了太子的規格,惹得褚遂良不得不上疏勸諫。結果唐太宗是樂呵呵地表示贊同他的觀點,卻並沒有因此削減李泰的開支,而是取消了太子的開支限制,等於是變相地維持了李泰逾制的花銷。

唐太宗不僅對李泰百般寵愛,經常帶著他四處游幸不說,甚至不過短短一日見不到他,就要派自己養的一隻名為「將軍」的白鶻去送信,一日之內如此鴻雁往返數次。就連李泰的長子也因為父親的原因「特為太宗所愛」,受到了唐太宗的特別寵愛,四歲的時候便被接進宮中撫養,並賜名為「欣」。

貞觀17年太子李承乾被廢,李泰藉機向自己的父親撒嬌,聲稱自己百年之後定會殺了自己的兒子把皇位傳給弟弟李治。而唐太宗一見圓滾滾的青雀投進自己的懷中,立馬心就軟了,再一聽這樣的保證,當即便許諾要立他為太子。不過這樣的謊言卻被褚遂良毫不留情地揭穿了,唐太宗冷靜下來也明白殺子傳弟的事根本不可能發生,於是為了保證自己的這三個愛子能夠同時活下來,果斷地立了李治為太子。

雖然不得不貶斥李泰,但唐太宗仍在詔書中說道:「魏王李泰,是我極為心愛的兒子,我對這個兒子實所鍾心。此子年幼的時候就很聰敏伶俐,又十分愛好文學,我對他的寵愛是那麼的不同尋常……」就在李泰被貶後不到四年的時間,唐太宗將他重新進封為濮王。不僅如此,唐太宗還拿著李泰的上表對周圍的大臣說:「泰文辭美麗,豈非才士,我心中有多記掛他,你們也是知道的。但也只能忍痛割愛,這也是保全他們三個兄弟的兩全之法。」

永徽3年,李泰逝世。唐高宗對此十分傷心,特別以最隆重的喪葬規格來為李泰舉哀——不僅將其追贈為太尉與雍州牧,謚曰恭,還為之輟朝,又下令「班劍卌人,羽葆鼓吹,賻物三千段,米粟三千石,賜東園秘器,葬事官給,務從優厚」,並特意請了法藏禪師來為哥哥的往生祈福。

李泰本人才華橫溢,史載其「聰敏絕倫」,因為他不僅對文學十分精通,所藏書籍甚至和皇室的藏書樓一樣多,還寫得一手絕妙的行書、草書,對書畫鑒賞也相當在行。根據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的記載,李泰有兩枚書畫鑒賞印,分之為「龜」、「益」二印,而周穆王的《八駿圖》亦是因為李泰才得以流傳下來。

而李泰主編的《括地誌》旁徵博引,保存了許多六朝地理書中的珍貴資料,對後世影響甚深,創立的新的地理書體裁也為唐宋總志體例開了先河。李泰逝世後還留下了二十卷文集,只不過可惜的是,這些文集至今已經失傳了。

庶人李祐:

生母陰嬪。據推測其封號原本應為淑妃或德妃,因其子謀反而被降為了嬪。其父陰世師因效忠隋朝而被唐高祖李淵處死,陰世師之子陰弘智等人由於年幼而免於一死,作為女眷的陰氏則被沒入掖庭充為宮婢。也許是因為陰世師與李淵有著相當的仇怨,而陰氏又成了李世民的妃嬪,所以許多人喜歡臆想李世民與陰氏之間有著一段隔著國仇家恨的虐戀深情。然而就史實而言,這樣的說法顯然是毫無根據的,畢竟後宮中作為罪籍沒入的女子不在少數,上官婉兒即因祖父上官儀之事被沒入掖庭;而作為宮婢被主子臨幸的更不在少數,章敬皇后吳氏便是在沒入掖庭後得到了唐肅宗的臨幸,從而生下了唐代宗。

而且若是對陰氏這個所謂的仇人之女心存芥蒂的話,李淵就不會在武德八年將陰氏之子李祐冊封為宜陽郡王,李建成等人也會借此機會大肆抨擊李世民。所以李世民與陰氏之間所謂的隔著國仇家恨的愛情,不過純屬後人的YY罷了。更不用說陰氏在史書中只得一句「陰妃生庶人祐」後,便再無隻言片語的記載,甚至單就其子李祐謀反一事來看,陰氏在李世民心中能有幾分份量也是可以掂量得很清楚。

同樣是謀反,李祐的結局是被誅後廢為庶人,生母連坐遭降;而李承乾雖被廢為了庶人,卻保全了一條性命。這樣的差距很明顯可以看出陰氏與李祐是否真的深得李世民的寵愛,若陰氏真的與李世民有過一段所謂的超越國仇家恨的轟轟烈烈的愛情,那麼想必李祐絕不會落得個身死的下場。畢竟陰氏只有李祐這麼一個兒子,處死了他就相當於毀掉了陰氏下半輩子的依靠,李世民若對其有情,再怎麼對李祐處以重罰也好過將其處死。而陰氏一夜之間失去了唯一的兒子,即使還能夠留得一條性命,也是從此生不如死。

李祐生平最愛和一群小人廝混,還經常狩獵無度。由於李祐的表現十分不好,唐太宗認為是齊王長史薛大鼎教導無方,於是將權萬紀任命為新的齊王長史。

貞觀10年李祐改封齊王,受到舅舅陰弘智(擔任正七品下的尚乘直長 )的挑撥,私下招募壯士意欲謀反。而唐太宗見李祐不能悔過,「數以書責讓」,幾次寫信責備李祐,權萬紀見狀唯恐自己也會像當初的薛大鼎那樣被牽連受罰,於是主動上京向唐太宗信誓旦旦地保證李祐一定會改過。結果李祐認為只有自己被斥責了,對權萬紀極為不滿。而權萬紀「性又褊隘」,只知道一味地嚴防死守,不准李祐這個不准李祐那個,惹得李祐大怒甚至想殺了他。不過權萬紀事先得了風聲,將意圖謀殺自己的幾個人全部關進牢裡,並將此事上報給了朝廷,最後唐太宗令人將李祐與權萬紀帶回京城,權萬紀奉詔先行,卻被李祐在半路中射殺而死。

李祐射殺了自己的長史後乾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起兵謀反,但他治下的青州、淄州等地的士兵並不聽他的命令,而兵曹杜行敏號召眾人抓住李祐,士兵們卻紛紛響應。於是杜行敏帶兵包圍了李祐等人,堆積柴草準備點燃,李祐不得不束手就擒,他的黨羽全部被殺,李祐被帶回京城賜死,並被廢為了庶人,齊國國除。

隨後,唐太宗將敢於當面數落李佑罪行並試圖殺了李佑的齊州百姓羅石頭追贈為亳州刺史,而痛斥李佑的高君狀被封為榆社縣令,將李佑捉拿歸案的杜行敏由兵曹一下子被提拔為了巴州刺史,其他協助杜行敏擒住李佑的眾人也一併得到了豐厚的賞賜。

蜀王李愔:

生母楊妃,是唐太宗14個兒子中唯一被罵作禽獸不如的。

貞觀10年李愔改封蜀王,擔任益州都督一職。也許是李愔還未之藩前就表現得不好,再加上之藩後表現得也很不好,所以直到貞觀13年,李愔才得到了親王應有的800戶實封,比其他一同之藩的皇子整整遲了3年。

不過李愔並沒有因此吸取教訓有所收斂,仍常常在封地上毫無理由地毆打縣令,又因為打獵無度,在莊稼地上肆意踐踏,惹得當地百姓是怨聲載道。他的屬下楊道整曾諫言阻止,結果被李愔從馬上一把拽了下來,好一頓捶打。而在聽聞了李愔種種胡作非為的事情後,唐太宗曾十分厭惡地說:「就算是禽獸,只要好好馴服還能讓其聽命於人;就算是鐵石,只要好好煉製也能做成可用之物,只有像李愔這樣的人,連禽獸和鐵石都不如!」當即便削去了李愔一半的封地和蜀王府中的官員,以及400戶實封,又將他貶為虢州刺史,剛剛上任沒幾個月的蜀王師蓋文達也因此被免官。

唐高宗李治即位後不到一年的時間,李愔就因為肆意妄為被御史大夫李乾祐彈劾了,唐高宗因此很感慨地對自己的皇叔李元景等人說道:「蜀王打獵過度,侵擾百姓民生,他的縣令、典軍也經常無罪被罰。別人阿諛奉承他,他就高興,別人不遵循他的意思,他就發怒,這樣的人作為一州長官,又如何能夠治理百姓?……李愔如今被法司彈劾,朕實在是引以為恥。」於是李治召見曾極力勸諫過李愔的楊整道,將之任命為匡道府折衝都尉,並賞賜一番,同時又將李愔貶為了黃州刺史。

永徽4年,李愔因為連坐李恪的謀反案被黜為庶人,後來又改封為涪陵王,不過再也沒有擔任過任何官職——這對於李愔所在之地巴州的百姓來說,絕對是喜聞樂見的。畢竟李愔先前無論如何被貶,總要擔任一州長官的職務,如今李愔沒了刺史的職銜,巴州的百姓就再也不用擔心自己的莊稼總是無緣無故地被踩,巴州的大小官員更不用時刻提心吊膽著會被無故毆打了。

乾封2年,李愔逝世,鹹亨初年被准許陪葬昭陵,李唐王室也算是對這位徒有王子皇孫之名的蜀王仁至義盡了。

蔣王李惲:

生母王氏,貞觀10年改封蔣王,封為安州都督,賜實封800戶。李惲離開安州的時候器物服飾裝了四百輛車,當地百姓不堪他的壓迫,李惲因此被彈劾,但唐高宗還是赦免了他。

李惲與皇叔滕王李元嬰是宗室中出了名的貪財暴斂,有一次唐高宗賞賜宗室各位親王五百段帛,唯獨沒給李惲和李元嬰二人,而是說:「滕叔、蔣兄能夠自取財物,不需要賞賜,我就給你們一人兩車麻來串錢好了。」李惲與李元嬰聞言十分慚愧。

上元年間,有人誣告李惲意欲謀反,李惲害怕之下自殺身亡,唐高宗對此十分傷心,一怒之下將誣陷李惲謀反的張君徹等四人全部誅殺,然後追贈李惲為司空、荊州大都督,並將他陪葬昭陵。

越王李貞:

生母燕德妃。根據燕妃的墓誌記載,燕氏於武德四年選入秦王府,貞觀元年冊為賢妃,貞觀十八年遷封德妃。考慮到貞觀十七年李祐謀反,生母陰氏遭到連坐,四妃之位有所空缺,燕氏應該是因此晉的位。同樣的,這位燕氏也並不是出於什麼可歌可泣的愛情才進的宮,「武德四年禮聘入秦王后庭」這一句說得很清楚,不過是唐高祖李淵為自己的兒子選的小妾。

燕氏的祖父是隋朝著名的酷吏燕榮,為人貪暴淫縱,被隋文帝賜死,也正因為祖父燕榮為人「虐毒」的緣故,燕氏自幼被母親楊氏嚴格教導要學會溫恭謙讓,以養成身為貴族該有的閨範。

燕氏武德四年成為李世民的小妾,但直到七年後才生下第一個兒子李貞,在生下次子李囂後,年僅22歲的燕氏從此再沒生育過。李囂早夭,而李貞可以說是唐太宗比較有才幹的皇子之一,但唐太宗並沒有因此對這個兒子有任何的偏愛之處,既沒有到了年紀不讓他之藩,也沒有因為李貞才華出眾而給予特別的關注。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燕妃的母親與武則天的母親為堂姐妹,所以武則天成為唐高宗的皇后後,燕氏為了討好武則天,堅持抱病為武後的母親榮國夫人奔喪,結果不幸死在了半路上,武後為此不得不好好封賞了一番。而李貞在武則天時的待遇也很一般,不過是和一群皇叔兄弟一起受到的加封,而且李貞作為唐太宗的第八子只加封為太子太傅,反而比第十子李慎的太子太師級別要低。

而武則天開始對付李唐宗室時,第一個下手的就是這位表姐的兒子。武則天殺了越王李貞和他的長子李沖後,又下令「傳首東都,梟於闕下」,李貞的另外三個兒子要麼是「坐與父兄連謀伏誅」,要麼是「減死流嶺南,尋卒」,無一倖免於難。唐玄宗登基後,也只將李貞的嫡曾孫李溫封了個沈國公,李溫的兒孫更是爵位降為了郡公,繼承嗣越王封號的卻是夔國公李琳(許王李素節之子)這樣幾乎毫不相干的遠房旁支。結果李琳也是個不爭氣的,剛過繼為嗣越王,就病死了,越國乾脆國除——不知道燕太妃在天之靈,會對她花了半生精力小心翼翼奉承討好的表妹做何感想。

李貞是唐太宗諸子中比較有才華的一位皇子,精於騎射,對文史頗有涉獵,也頗有才幹,當時的人將越王李貞與紀王李慎並稱為「紀越」。但李貞容易聽信讒言,正直的官員經常因此被貶斥,李貞還縱容僕人侵掠自己治下的百姓,所以人們欽佩他的才幹但十分鄙夷他的行為。

唐高宗逝世後武後臨朝,為了安撫李唐宗室,武後將李貞封為太子太傅(東宮三師中的第二級),但李貞與韓王李元嘉等人密謀反武。恰逢武後將要前往明堂舉行大享禮,李元嘉便寫信告訴李貞:「大享之際,武後一定會讓人密告我們謀反,然後藉機處死我們,我們李家子孫將在劫難逃。」李元嘉的兒子李撰也偽造了一封唐睿宗的文書給李貞的兒子李沖,文書中以皇帝的口吻聲稱:「朕已被幽禁,請諸位皇叔前來相救。」於是李沖也偽造了一封皇帝的文書,說武後要顛覆李唐社稷,篡位登基,於是發兵前往神都洛陽,但別的親王都沒有響應,只有李貞因為是父子的緣故一同起兵前往。

李貞起兵不久後就聽到了兒子李沖兵敗的消息,害怕之下想要收兵請罪,這時上蔡縣令傅延慶招募到了兩千餘名勇士,李貞這才重新鼓起了起兵抗敵的勇氣。但李貞臨時任命的那些官員都是被李貞所脅迫的,根本毫無鬥志,惟有汝陽縣丞裴守德是與李貞一條心。事實上也正因為裴守德驍勇善戰,所以李貞早在起事之前便將女兒良鄉縣主許配給他為妻,將他視為心腹,並委以重任。

等到武後派出了十萬平叛大軍後,李貞等人便開始一路潰敗,李貞大懼之下閉門自守,最後喝下毒藥而死,裴守德和良鄉縣主也一起自縊而死。平叛大軍攻破城門後,將李貞父子和裴守德的頭顱割下來,送到洛陽,梟首示眾。

李貞的幾個兒子要麼是連坐父兄的謀反一起被殺,要麼是流放嶺南後病死了,無一倖免於難。唐玄宗開元4年,追復李貞的官爵,並將李貞的嫡曾孫李溫封為沈國公,另外選擇了夔國公李琳(唐高宗之孫、許王李素節之子)繼承嗣越王的封號。不過李琳繼承王位沒多久就病死了,於是越國國除。

唐高宗李治:

母親長孫皇后,是唐太宗最為溺愛的兒子,也是唐太宗唯一親自撫養長大的兒子。

李治一出生,唐太宗就下令只要是這一天出生的人都能得到糧食,隨後又大宴五品以上的大臣。甚至據說就在李治出生三天後的「洗三朝」時,長孫皇后將當年丈夫從晉陽宮中得來的玉龍子與綴滿珍珠的襁褓一併賜給了這個小兒子。從此,這枚「廣不數寸,而溫潤精巧,非人間所有」的玉龍子就成為了唐朝的吉祥物,由皇帝們代代相傳。

貞觀5年李治被封為晉王,貞觀7年,唐太宗將李唐王朝的龍興之地并州太原府封給了這個小兒子。而李治也很不辜負父親的厚愛,從小就很聰慧,對父母也十分孝順,唐太宗曾經考察他對《孝經》的理解,李治是對答如流,唐太宗聞言更是高興萬分。

貞觀十年六月己卯,長孫皇后崩於立政殿,年僅七歲的李治自此失去了自己的母親,不過幸運的是,唐太宗以加倍的父愛彌補了這個最疼愛的小兒子,他沒有因為妻子的去世而讓李治出宮或在皇宮某處單獨居住,而是將李治兄妹留在自己的寢殿一同照料,於是《唐會要》上便留下了這樣一筆記載:「晉王及晉陽公主,幼而偏孤,上親加鞠養。」褚遂良也親口說過:「然晉王,陛下親自撫養,至於成立,上聖深慈,偏所鍾愛。」而放眼整個大唐王朝,被皇帝親自撫養長大的皇子唯有李治一人,這是怎樣的一種深情鍾愛與殊榮!

不過唐太宗對這個小兒子的偏愛並不止於此。在李治已經遙領并州都督的情況下,唐太宗又加封他為右武候大將軍。貞觀16年,李治更是連自己的封地都沒去就直接上朝參與政事了。對此,史書上特別用了「特深寵異」這四個字來形容唐太宗對李治的溺愛之情。

貞觀17年太子李成乾被廢,為了同時保住承乾、李泰、李治這三個心愛的兒子,唐太宗果斷立了李治為太子。李治被立為太子後,唐太宗對李治的寵愛一如既往,甚至可以說是更甚以往。李治的長子李忠出生,雖然只是庶出,但唐太宗仍十分高興,不僅在宴會上「酒酣起舞」「盡日而罷」,還一反皇孫只能封郡王的制度,破例將李忠冊封為了親王。

而唐太宗先前一直將寶貝兒子安置在自己寢殿的一側,儘管李治在宮外有一座「盡一坊之地」的晉王宅,但即便是李治被立為太子後,唐太宗也沒有讓他按製出宮居住或住到東宮去。直到貞觀18年劉洎上書,唐太宗這才令劉洎和岑文本同馬周按日輪流前往東宮,與皇太子談論。結果維持了沒多久,唐太宗又讓兒子回到了身邊,貞觀20年褚遂良也忍不住上書,唐太宗這才答應了讓李治每個月一半的時間住到東宮,一半的時間仍留在自己身邊。

貞觀19年唐太宗親征高麗,李治身為太子留守後方。自幼與父親朝夕相伴的李治非常不捨,連日哭泣,唐太宗便對他說道:「你自幼在我身邊,像嬰兒一樣,我此番出征,你正好可以藉機鍛煉一下,為什麼要哭呢?」李治則回答道:「我7歲時母親便去世了,父親你一直把我帶在身邊,朝夕相處,從來沒有分開過,一想到我們要分開,我就忍不住傷心。」唐太宗聞言也淚流滿面。於是唐太宗為了彼此能夠及時瞭解對方的狀況,首創了飛表奏事制度,李治還要求父親在收到他的信後要立即回信。

而且就在唐太宗親征高麗之前,李治是一路送到了定州。直到不能再送了,面對依依不捨的愛子,唐太宗就指著自己身上的衣服說:「不到我們父子二人再相見的時候,我絕不會換下這身衣服。」 所以唐太宗的這件衣服是穿髒了又穿破了,連大臣都看不下去了勸他換一件,他卻死活不肯答應。後來唐太宗聽說李治正在趕來迎接自己的路上,於是迫不及待地帶領三千護衛率先飛奔進入了臨渝關,途中正好與李治相遇,直到此時李治進獻了新衣服,唐太宗這才換下了身上這件已經穿爛了的袍子。

等到唐太宗征遼回來後又準備巡幸靈州,本打算帶著李治一起前去,結果張行成上疏說:「臣聽說皇太子要陪同陛下一起去靈州,不過臣認為與其陛下因私愛而讓太子陪同巡幸,不如趁此時讓太子留下來監國,接待百官商議朝政決斷眾事,熟悉朝廷事務,這樣既可安定京師重鎮,而且又可向四方顯示太子的聖德。」唐太宗認為他說的有理,便將他加封為從三品的銀青光祿大夫。

貞觀23年,唐太宗駕崩,李治即位,是為高宗皇帝。李治即位後開創了有貞觀遺風之稱的永徽之治,在位34年間,百姓生活水平持續改善,人口持續增長;大唐版圖也一度拓展到最大,不僅對西北和海東的用兵很有成果,而且基本平定了突厥叛亂,就算是對吐蕃的作戰有所失敗,但在晚期也已基本穩定了對吐蕃的態勢。

至於所謂的李治晚年被武後把持朝政的問題,事實上與臆想中的唐高宗對武後言聽計從的場景截然相反,史書中處處可見的是武後在一心討好著唐高宗,小心揣摩著唐高宗的心思。

知道唐高宗一心想將母親長孫皇后的親蠶禮發揚光大,所以武後的親蠶次數堪稱是有唐之最。知道丈夫提倡節儉,所以武後主動將皇后裙子上的十三個褶子改成了七個。知道丈夫厭惡外戚坐大,所以武後身為昭儀的時候就特意寫過一篇《內訓》,當了皇后之後更是製出一部《外戚誡》,並「以身作則」,唐高宗活著的時候,武家人在朝堂上不見蹤影,直到唐高宗駕崩,武後這才有機會將武家的人一個個全部安插在朝廷的要職上。

甚至翻遍史書不僅看不到哪位宰相大將是武後任命的,能看到的卻是當年力挺武後登上後位的那些人,除了許敬宗外沒一個落著了好下場,倒是那些屢屢被武後視為眼中釘肉中刺的,備受唐高宗的青睞。

例如,武後當年恨王皇后與蕭淑妃恨得非得將這二人一一弄死才算完,死後對其子女家族的種種羞辱更是不用多提,唯獨拿王皇后的族兄王方翼沒有辦法。是武後寬宏大量嗎?史書中可是明載了她對王方翼「欲因罪除之,未得也」的經過。然而,當王方翼在高宗一朝青雲直上官運亨通的時候,「生殺予奪」的武後除了眼睜睜地看著,還能做什麼?

又如,長孫無忌對武後立後一事多有阻撓,武後對此也暗恨在心。雖然長孫無忌最後失勢了,然而事隔不到四年的時間,長孫無忌的嫡孫長孫延便回京做了一名正五品上的官員。更具諷刺意味的是,就在武後稱「天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唐高宗便下詔追復了長孫無忌的官爵,將之陪葬昭陵,又命其曾孫長孫翼襲爵趙國公。而此時「把持朝政」的武後又在哪呢?

再如,扶持武後登上後位有功的李義府、袁公瑜、崔義玄等人被唐高宗流放的流放,貶的貶的時候,「大權在握」的武後又做了些什麼呢?為何只能等到唐高宗駕崩後,才想起來這些人「在永徽中有翊贊之功」,這才大肆追封一番?

武後若是真的對唐高宗有那麼大影響力的話,真的是生殺予奪大權在握的話,那麼想必處理掉王方翼、長孫延這些人絕對不在話下,而將李義府、袁公瑜等人好好提拔提拔更是舉手之勞。然而縱觀史書,唐高宗發話的時候偏偏看不到武後的身影,唯有等到唐高宗不在了,武後才敢出面收拾這些曾經恨之入骨之人,追封當初於自己有恩之人。所以武後也只能等到唐高宗死後7年,利用自己皇太后的身份,一步步苦心孤詣,這才坐上了女皇之位。

紀王李慎:

生母韋貴妃。根據出土墓誌的記載,韋氏於武德年間以良家入選秦王府,貞觀元年四月一日冊拜貴妃。不過墓誌銘上雖然稱韋氏是以良家的身份入選秦王府,然而事實上韋氏並不是首嫁,她的第一任丈夫是隋代大將軍、戶部尚書李子雄之子李珉。

隋朝末年李子雄隨楊玄感起兵謀反,兵敗後父子均被殺,而韋氏因是罪犯家屬,按律被充入宮中為宮婢。李淵在長安即位後李世民進封秦王,韋氏作為宮婢被分配到秦王府侍奉是順理成章的事。何況李淵登基後雖然曾大赦天下,但大赦赦免的是罪犯,與釋放掖庭宮人是兩回事,韋氏根本不可能在武德年間被放出宮回到家中,所以墓誌上說韋氏是以良家受選,很明顯就是粉飾之語。至於某些網文裡廣為流傳的,秦王李世民在路邊對韋氏一見鍾情的這種毫無史實根據的說法,則根本就是無稽之談。

更有一些不靠譜的網文信口開河,認為在長孫皇后過世後,唐太宗的後宮是由韋貴妃一手掌管的。然而事實上是,即使身為貴妃,若沒有皇帝的授意同樣沒有權利掌管後宮。例如唐高祖的萬貴妃,《舊唐書·李智雲列傳》中有明確記載:「母曰萬貴妃,性恭順,特蒙高祖親禮。宮中之事,皆諮稟之,諸王妃主,莫不推敬。」表明萬貴妃能夠對後宮諸事有「諮稟」的資格,是「特蒙高祖親禮」的,若沒有唐高祖的特許,萬氏即使身為貴妃也沒有權利掌管後宮。再看唐憲宗的郭貴妃,「群臣三請立郭貴妃為皇后,唐憲宗以歲子午忌,又是時後廷多嬖艷,恐後得尊位,鉗掣不得肆,故章報聞罷。」郭氏雖然只封了個貴妃,但卻是唐憲宗未登基前娶的結髮妻子,只因唐憲宗怕自己的風流獵艷被限制,從而不肯將其立為皇后。若身為貴妃便能理所應當地掌管後宮,那唐憲宗又何必再多此一舉。

何況能夠執掌後宮對於宮妃來說是莫大的榮譽,史書不可能不記載,陳後主的張貴妃執掌後宮,隋文帝宣華夫人、容華夫人代掌後宮的事情在史書中記載得清清楚楚,劉浚的列傳也特意花了一番筆墨記載著其母潘淑妃(劉宋時淑妃僅為正二品九嬪,而非正一品的三夫人)掌管後宮一事。

不僅史書上會記上一筆,就連墓誌銘這種沒事也要誇兩句有事更要誇了再誇的東西上,也絕對會大書特書一番,甚至哪怕韋貴妃並沒有代管後宮這麼大的權限,只是有些參與權,她的墓誌上也不可能隻字不提。比如朱元璋的寵妃孫貴妃只不過是輔佐馬皇后治理後宮,此事不僅見載於《明太祖實錄》,野史《勝朝彤史拾遺記》中亦有記載,宋濂在撰寫孫貴妃的墓誌時更沒有放過這一莫大榮耀:「成穆貴妃孫氏……佐皇后以理,內治宮壼肅雍,上下鹹無怨者。」而韋貴妃的墓誌早已出土,志文中對她多有浮誇溢美之詞,但對所謂的代管後宮一事卻絕口不提,可見韋貴妃代掌後宮一事,實屬現代人的想當然耳。

韋貴妃不僅本人無寵,就連她的家族和子女所得到的待遇都很寒酸。按照唐制,韋貴妃作為正一品四妃,她的母親本可以獲封正四品郡君,但是其母無論是生前還是身後,都不曾得到過郡君的封號。直到韋貴妃因母親的逝世而表現得異常悲痛,「哀號荼毒,毀瘠弗已」,唐太宗這才象徵性地追贈了韋貴妃之父韋圓成一個徐州都督的官銜,韋貴妃之母仍舊沒能得封郡君。而韋圓成生前便已是隋朝的開府儀同三司、陳州等二州刺史、鄖國公,唐太宗追封的徐州都督遠遠比不上韋圓成生前的地位,可見唐太宗的追封不過是敷衍之舉而已。

不僅如此,韋貴妃所生育的臨川公主與紀王李慎論起待遇,在唐太宗同樣庶出的皇子公主中也是比較差的。臨川公主直到18歲才被冊封為公主,駙馬周道務的出身在所有尚庶出公主的駙馬中可以說是最差的,而臨川公主出嫁後就隨著丈夫一同離開了京城遠赴邊地上任,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位在唐太宗活著時就離京的公主。韋貴妃唯一的兒子紀王李慎雖然很有才華,在襄州處理政務的能力也非常出色,甚至得到了當地百姓的稱讚,然而唐太宗並沒有因此給予李慎格外的關注或賞賜,直到唐高宗李治登基了,這才褒獎了他。

李慎是唐太宗14個兒子中比較有才華的一位,十分勤奮好學,長於文史,在皇族中與越王李貞齊名,時人稱他們為「紀越」。李慎擔任襄州刺史後,因為頗有政績,唐高宗特別褒獎了他一番,當地的百姓也自發為他立碑以示紀念。

唐高宗逝世後武後臨朝,為了安撫李唐宗室諸王,武後將李慎加封為太子太師(東宮三師中的最高一級)。後來李貞與李元嘉等人意欲起兵反武,李慎不願參與此事,但李貞失敗後,李慎還是因此遭到了連坐。臨行刑前,李慎得到了赦免,改以流放嶺南,最終病死在路途中。唐中宗在神龍年間追復了李慎的官爵,並以禮改葬。

江王李囂:

生母燕德妃,貞觀五年被封為江王,貞觀六年逝世。

代王李簡:

生母后宮某氏,貞觀五年被封為代王,同年逝世。

趙王李福:

生母楊貴妃。楊貴妃的墓葬不明,只能據李福墓誌上記載的「王,楊貴妃之所生也」 推斷出這位楊貴妃的封號。但在整個貞觀年間,韋貴妃的封號自始至終都沒有變過,所以楊氏的貴妃徽號當為死後追封。不過楊貴妃生前就是正一品的妃位,而且早在貞觀元年就應當和韋貴妃、陰妃、燕賢妃等人一起被封為四妃,這樣才能在死後被追封為貴妃。

李福於貞觀13年封為趙王,隨後被唐太宗過繼給隱太子李建成為嗣。鹹亨元年逝世,唐高宗追贈其為司空與并州都督,並陪葬昭陵。又因為李福無嗣,唐中宗遂將蔣王李惲的孫子李思順封為嗣趙王。

曹王李明:

生母巢刺王妃楊氏。楊氏即巢刺王李元吉的妻子,所以並不屬於唐太宗的後宮,因為楊氏自始至終都沒有獲得過唐太宗的冊封,她的頭銜一直都是跟著丈夫李元吉的稱號而改變。

某些網文曾一口咬定唐太宗發動玄武門之變是為了巢王妃,然而此結論純屬無稽之談。因為按照唐朝制度,楊氏作為罪犯的家屬是要被沒入掖庭為婢的。廬江王李瑗兵敗被殺後,他的姬妾便是因此沒入了宮中;上官婉兒也是因為祖父上官儀與父親上官庭芝被殺,在襁褓中就隨母親配入了掖庭;唐肅宗的吳皇后也是因為連坐父事被沒入宮中,所以楊氏會在李元吉死後沒入掖庭完全就是照章辦事。

而又有說法稱唐太宗非常喜歡這位巢王妃楊氏,甚至在長孫皇后逝世後曾想過要立這位楊氏為後。然而唐太宗對巢王妃究竟能有幾分寵愛,且看下面分析。

據《新唐書》與《資治通鑒》中的記載,長孫皇后去世後唐太宗曾欲立楊氏為皇后,但被魏征勸阻,理由便是「陛下不可以辰贏自累」。意為楊氏若以再嫁之身為後,於陛下您的名聲有損。然而實際上唐朝國風一向開放,韋貴妃便是以寡婦的身份進的宮,不僅前夫是隋朝重臣之子,還曾與前夫有過一個女兒;更遑論日後的武後楊貴妃更加驚世駭俗的身份了。所以因為怕連累名聲而不能立楊氏為後的說法並不成立。

再認真一點還可以發現,整個貞觀年間唐太宗甚至都不曾給過這位楊氏任何妃嬪的頭銜,反倒是在追封了李元吉為巢王后,稱其為巢王妃。如果楊氏真的如同《新唐書》中所言「帝寵之」的話,想來即便唐太宗給不了她皇后的尊位,也絕對給得起一個普通的嬪妃之位。更何況貞觀17年時後宮中的四妃之位是有空缺的。因為李佑謀反、生母陰氏被降為嬪,燕賢妃晉位為德妃,賢妃之位正好空了下來。而根據楊氏之子曹王李明於貞觀21年受封的情況來看,唐太宗的這個「老來子」應該就是誕生於貞觀18年前後。然而,唐太宗寧可將賢妃封給一個無子無寵的鄭氏,也不曾將有子的楊氏藉機補進四妃之位中,從這樣的情況來看,著實看不出這位楊氏究竟是如何一個「有寵於上」的法子。

何況如果楊氏真的有寵到「欲立為後」了,那麼《舊唐書》在曹王李明的列傳中絕對會記上一筆才是。如唐高祖之子韓王李元嘉,他的母親宇文昭儀就是「早有寵於高祖,高祖初即位,便欲立為皇后,固辭不受」,而李元嘉也是因為其母有寵,在唐高祖登基以後所生的那些兒子裡面是最得寵愛的。又如武惠妃,雖然因為種種原因無法被立為皇后,但唐玄宗特別為她設置了一個「惠妃」的封號,並且「宮中禮秩,一同皇后」。而武惠妃的長子夏悼王因為唐玄宗「鍾愛無比,名之為一」,次子李敏也是「以母惠妃之寵,玄宗特加顧念」,女兒太華公主同樣是「以母愛,禮遇過於諸公主,賜甲第,連於宮禁」。

同理,若楊氏真的如此受寵,那麼她的兒子李明在唐太宗眼裡也應該是愛屋及烏珍愛有加才對。然而通觀正史,唐太宗除了分封李明承認了這個兒子的合法地位外,就再無更多的舉動可以表明他對這個兒子是有別於其他庶子的。而且唐太宗雖然分封了李明,卻仍只稱楊氏為巢王妃,並未將其正式列入後宮中的一員,如此一番舉動,實際上是將楊氏與李明之間的母子關係在禮法上割裂開來了。畢竟一個是唐太宗的兒子,一個是唐太宗的弟媳,在名分上否決了楊氏與李明的母子關係。若楊氏真的深得唐太宗的寵愛,想來是絕不會受到如此待遇的。

貞觀21年李明被封為曹王,隨後被過繼給巢刺王李元吉為嗣。

李明擅長書法,工于飛白體,但為人不能遵循法規制度。他在出任刺史時,長史孔禎經常進諫,李明則十分不耐煩地說道:「我是當今天子的弟弟,難道還會失去親王的身份嗎!」孔楨則答道:「恩寵是不可以用來依賴的,大王您不奉行國家的命令,恐怕難以保有今日榮華的地位,難道看不到淮南王劉長的前車之鑒嗎?」李明聞言很不高興。而李明的屬下有侵掠百姓的,孔楨將他們逮捕後杖殺了。

後來永隆年間李明因與章懷太子李賢交好,在李賢被廢為庶人後也被貶為零陵王,李明終於有所醒悟,說道:「我很後悔沒聽孔禎的話,才會落得今天這個地步!」後來黔州都督謝祐逼令李明自殺,唐高宗得知後將黔州的官員全部罷免。景雲元年,唐睿宗將李明陪葬於昭陵。

《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