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是通過玄武門之變,剷除了他的兩位親兄弟,接掌了國政——實際是家政——大權。有些人蠻奇怪,問:作為一家之長的李淵,為什麼就不追究二兒子弒兄殺弟的責任,反過來還十分知趣地乖乖把皇位讓給了李世民?
老爸幾斤幾兩,在兒子李世民這兒,早掂量得一清二楚。一路走來,李世民看穿了他爸其實是個軟蛋,於是乎很瞧不上這個老爸,最難忍的就是李淵優柔寡斷、出爾反爾。
按說李淵和隋煬帝楊廣的關係,非常人可比,兩位是姨表兄弟。就這,有一回李淵嚇得差點尿褲子。
怎麼回事呢?一度,隋煬帝對手下臣子總疑神疑鬼,恰巧這時節李淵接到皇帝表弟楊廣的詔命,讓他到行宮來見,李淵正病著,行動是在不便,就給皇帝告了個假。李淵有個外甥女姓王,是楊廣的嬪妃之一。事後,外甥女來告訴舅舅李淵:你沒去見駕,皇帝好像有些不高興。李淵忙問外甥女咋看出皇帝不高興,王氏說:見你沒來,皇上立馬臉吊著問我:舞「汝舅何遲?」你舅為啥遲遲不見?我解釋說舅舅病了,結果皇上更來氣,說病得死得了嗎?
李淵聽罷外甥女敘述,渾身頓時篩糠,以為表弟懷疑他有異心,乾脆天天借酒買醉,然後又行賄受賄自己糟蹋自己,用這辦法消解楊廣對他的猜忌。
再說最初的太原起兵反隋吧。
李世民有了這個想法,滿懷雄心要為李氏創不世之鴻業,而作為太原留守、地方軍政大權在握的李淵,卻是個小富即安的人,猶豫不決。後來,李世民托朋友——晉陽宮副監裴寂,使了個美人計,李淵黑饅頭塞住口,沒話說了。勉強答應他卻遲遲不動,直到李世民擬好了一個詳細周密的起義計劃,李淵還是下不了決斷,一邊的李世民直想跳蹦子。嚴重的是,一度他揚言要將率眾鬧事的兒子抓去送交朝廷。可過沒多久,見兒子受眾人擁躉,有成事之望,李淵忽又變卦說:「吾愛汝,豈忍告汝耶?」你是我親兒子,我疼愛還不夠呢,咋會告發你去!
李家軍西進到賈胡堡這個地方,聽說朝廷的兩萬人馬屯集霍邑,在將軍宋老生的指揮下待命阻擊。這時偏趕上天下陰雨,軍糧也快吃完。李淵膽小怕事的老毛病犯了,心裡打起了退堂鼓,準備帶兵返回太原。李世民見狀,當即就跟老爸急眼了:咱是為救天下蒼生於水火,無論如何要克服一切困難先入咸陽,再圖號令天下;眼下遇上這麼大點麻煩你就嚷嚷著回去,人心不就散了?誰還敢跟著你幹?再說了,這會子你逃回太原,讓人看著不就是一股小賊寇嗎?你想保全,還保全得了嗎?
遭兒子這一通責問,李淵仍想收手不干回太原。
畢竟李淵是老爸,大將軍府的頭把交椅屬於他,李世民再有抱負,一時也難為無米之炊,見老爸那龜縮熊樣,扭身退出軍帳仰天號哭。哭聲傳進帳中,李淵讓人把兒子叫進來,問:你這樣子幹什麼?李世民抹一把眼淚,正告老爸:咱是正義之師,「進戰則必克,退還則必散;眾散於前,敵乘於後,死亡須臾而至!」眼看照你這樣做死到臨頭我能不哭嗎!
李淵似乎這才覺得兒子說得有道理,那就繼續干吧。
不是李世民,李淵到此既已望而卻步了,哪來的後來的大唐王朝!《舊唐書》所謂的「不有聖子,王業殆哉!」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二小子他媽的還果真有眼光,李淵最終順利趕隋恭帝走人,黃袍加身,建立大唐。這時他對幾個兒子的分工封賞很好玩。太子歸老大李建成,這別人沒閒話好說;三兒子李玄霸封衛王,四兒子李元吉為齊王,符合常規;老二可咋辦呢?論天下是這小子出主意出力氣弄來的,何況這會兒各方紛爭、戰火未息,還得靠他呢。所以,李世民受封秦王的同時,擔任尚書令,政事你管,老子享清閒,後又加授太尉、陝東道大行台;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再加封天策將軍,兼任司徒,「位在王公上」——老子夠意思吧?
高看了二兒子,但也不敢慢待將來的天子太子建成和其他兒子,李淵的平衡術玩得駕輕就熟,他特意安排建成和元吉住得離自己近些,走動方便些,世民住承乾殿,太子居東宮,元吉住在爸爸身邊——武德殿後院,借助元吉,太子建成與四弟經常和父皇隨時見面。
家業大了,利益和話語權的驅使,內訌隨之就出現了——這是千古定律。
三個兒子尤其是太子建成與二弟李世民漸生嫌隙,猜忌日益加重,而李淵合稀泥和事佬的做法,甭說消除兄弟之間的隔閡,往後瞧,矛盾愈演愈烈,直至不共戴天。
太子建成覺得二弟世民名望人氣越來越大,要蓋過自己,又據小道消息,明明他這個太子好生生活著,聽說老爸在私下裡應承要擇機改立二弟為太子。建成坐不住了,先是聯手四弟元吉,拉上幾個父皇的嬪妃,隔三差五到父皇面前編排世民的不是。一計不成,太子鋌而走險,私召四方驍勇和長安惡少,湊了兩千多人,準備提前奪權。事與願違,消息洩露,李淵一聽,渾身直冒冷汗,你小子,這就打起了老子的主意,著人召太子來見,同時對二兒子世民說:太子的爪牙你去帶兵收拾,回頭太子就還換你當!當下表示要廢掉建成,貶作蜀王。
李世民那邊忙活完了回來,老爸的卦就變了,收回廢太子的成命,只訓斥了建成兩句,殺了建成身邊的兩個替罪羊,依舊回東宮,繼續做太子,駐京留守。
李世民這個氣呀,老爸呀,你這君子一言像有鹽不鹹,拿政事當扯淡嗎!?
渾水讓李淵攪合得越發渾濁。建成、元吉更加忌恨世民,必欲除之而後快,發展到哥倆邀世民宴飲,酒裡放毒,李世民酒後腹痛難忍,嘩啦啦吐了好幾升血,險些就要了命。
兒子們如此劍拔弩張水火難容,李淵不分是非繼續裝聾賣傻合稀泥。一邊輕描淡寫地嗔怪大兒子:你二弟不善飲,別老再叫他喝酒;一邊給二兒子戴高帽子:起兵晉陽,創意屬你,李家天下,你是頭功,你哥建成呢畢竟是老大,太子也當了多年,廢了人笑話,不好看,你呢,你到洛陽去,爸把陝州以東全權交給你,你可以建天子旌旗,搞獨立王國,那地盤上的事都你說了算,成了吧?
李世民只能無聲地歎息,竊思:就這老爸,當斷不斷,李家的基業能維持多久?更談何鞏固壯大,千秋萬代?罷罷罷,你還是哪兒涼快哪兒待著去,這江山我看還得我主宰。——於是,就有了隨後的玄武門之變。
老二殺了老大和老四,李淵得信嚇傻了,旋即強裝笑臉,對二兒子李世民說:立你為太子,是爸一直以來的心願,「庶政皆決斷」,打今兒起,一切軍國大事都聽你的。
事實上,這時候的李淵,也是李世民礙於父子情份和社會輿情,沒給他來硬的,實際上形同軟禁。五味雜陳地艱難熬了不到兩個月,李淵為全身而退,讓出了皇位,自個兒給自個兒找了個台階下:自為太上皇。
一代英皇唐太宗登基加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