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陵在哪?武則天是怎樣為高宗李治選擇陵地的

武則天是怎樣為高宗李治選擇陵地的?如何選擇皇陵地址,是對帝王執政能力的一個具體考驗。

武則天為高宗李治選擇乾陵作為歸息之地,不但能傳遞出她操盤天下時忠於先皇的政治姿態,而且是她和李治情感發展的必然。

683年12月,李治走到生命的終點時候,最關心的就是身後大事。透過《舊唐書》和《資治通鑒》,我們看到李治遺詔時提出了這樣幾個要求:

一是「七日而殯」,

二是「皇太子即位於柩前」,

三是「陵園制度,務從節儉」,

四是「軍國大事如有不決者,取天後處分或兼取天後進止」。

在李治的遺言裡,最為重要而且要影響大唐氣候的恰好是第四條,這一條成為武則天日後指點江山的基本依據。

12月4日,李治駕崩洛陽。10日中宗李顯即位,武則天即以皇太后的身份臨朝稱制。僅兩個月時間,中宗李顯以扶持後族勢力的方式給母后武則天的執政道路設置障礙。思忖之後,武則天決定快刀斬亂麻。

684年2月,武則天廢黜李顯,立小兒子李旦為皇帝。性格懦弱的李旦,注定是一個傀儡皇帝。

這時,操盤大唐江山的武則天面臨兩大考驗。

首先是如何穩定政局?江山近乎易主,武則天做出一系列重大人事調整,朝廷局勢趨於穩定。

而到底把高宗埋葬在哪裡?成為考驗武則天執政能力的另外一個問題。因為李治臨終前有過交待:「天地神祇若延吾一兩月之命,得還長安,死亦無恨」(《舊唐書高祖本紀》)。

順勢把高宗埋葬在洛陽,的確可以節約國力民力。而讓高宗歸息關中,既可表達對李治的情意,又能做出安撫李唐的姿態。

該怎麼辦?權衡的砝碼向情感和政治姿態的一方加重:武則天決定在長安附近修建高宗葬地。

高宗李治和武則天合葬乾陵——主陵

武後的決定剛一做出後,胸藏錦繡的陳子昂就遞上一封諫書。以關中旱災嚴重為由,陳子昂提出「靈駕西行不便」,認為「景山(位於今天河南偃師)崇麗,秀冠群峰,北對嵩(山)邙(山),西望汝海(汝河),居祝融之故地,連太昊之遺墟,帝王圖跡,縱橫左右,園陵之美,復何加焉」。進而,為人耿直的陳子昂列舉在關中營陵的諸種弊端,質問武後。諫書語言犀利,很不留情面。

陳子昂意想不到的是,看了他火辣激烈,甚至有指手畫腳味道的諫書,武後非但沒有生氣,反而在金華殿隆重地召見了他,態度溫和地讚賞了他的文辭,而且下令讓他任官麟台正字。

陳子昂們說歸說,武則天仍舊「獨違群議」(《舊唐書唐太宗自己選擇了陵地,開創了「因山為陵」的葬制。思索先祖的葬制葬式之後,武則天感到「九嵕山孤聳迴繞,因而旁鑿,可置山陵處,朕實有終焉之詔」(《唐會要》)。武後明確主張「因山為陵」,提出要倣傚唐太宗的昭陵為高宗修建壽陵。

而唐高祖獻陵和唐太宗昭陵都是通過占卜堪輿的方式選擇的,武則天自然不會草率選擇高宗的葬地。

乾陵雙乳峰

雖然史跡沒有敘述乾陵選址的細節,而民間把乾陵選址的過程演繹得很是離奇玄妙。

相傳武則天讓星相家袁天罡和皇宮專事陰陽和曆法的太史令李淳風負責選陵之事。

接到為高宗選擇陵址的指令後,袁天罡遍訪關中平原和渭北高原,先後相中幾處吉祥之地,喜不自禁,準備回宮覆命。一天子夜時分,袁天罡照例出門觀看天象,突然看見一處山巒上紫氣沖天,刺向北斗方向。寶地!袁天罡喜不自禁,跨馬奔向山顛,找準方位,可情急之下出門時居然忘了帶上做標記的東西,便拿出隨身攜帶的一枚銅錢做了記號後,星夜回朝覆命。

李淳風接旨後,考察了高祖獻陵和太宗昭陵後,認定關中北山一帶龍脈絕佳,可到底在哪兒選定陵址,他一時拿不定主意。時值陽春,一天,李淳風突然發現,梁山在午時的陽光下,形勝奇怪獨特,從南向北看,好像一位美女仰臥在藍天白雲之下,不但五官搭配勻稱,就連乳房、乳頭都十分逼真、分明入目。李淳風大喜過望,急忙上山,按照八卦曆法找到龍穴,拔出髮髻上的銀針插在土中後,回朝覆命。

聽說袁、李二人都在長安的西北方向選出了陵地,武後非常高興,立即派人前去勘察。袁、李指認了各自的地點後,朝臣不由得一驚,大呼龍崗之地!

原來,李淳風的銀針恰好紮在袁天罡錢眼裡!

這個故事口口相傳,直到今天,只要你走到乾陵,無論白髮蒼蒼的老翁,還是滿臉稚氣的孩童,都能把這個故事娓娓道來。傳說歸傳說,可站在乾陵腳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實在讓人歎服。

《武則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