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炎:聰明反被聰明誤
武周代唐時代,哪些人是李唐的死忠分子,哪些人是女皇的御用打手,往往一句話也說不清。大多數臣子還是跟著風向去的,咱們用上帝的視角去看,自然會覺得他們很傻,但事實上人在局中,有時候也不能清醒,就如裴炎,這個謚號為定性為「忠」的一位傳奇,在李唐王室看來,他忠於武後,在武周集團看來,他又是忠於李氏,誰又說得清呢?
據說裴炎這個人生性寬厚,不苟言笑。不苟言笑一定是真的,世家教育出來的孩子,都得學會這一套,把喜怒哀樂都寫在臉上,那不就等於是讓政敵來給自己捅刀子呢?你看人嵇康二十年不怒不笑的,多好的功夫?雖然嵇大師這樣的有些誇張,但該哭的時候卻笑,該笑的時候卻哭,出賣自己是小事,甚至牽連家族的例子,歷史上也不是沒有。所以,裴炎常年表情嚴肅,可能性大得很。
說他寬厚則未必。想當年裴行儉大破突厥,把阿史那伏念等頭領全部抓住了,此前曾答應過,繳槍不殺的。但是裴炎卻提出了「窘急而降」的理由,一口氣殺了五十四個人!殺一兩人還可以理解為殺雞給猴看,但你一口氣提五十多人頭,算怎麼回事?而且斬殺降將,歷來不祥。最關鍵的理由竟然就這麼一句!在裴炎看來,阿史那氏等人是被迫投降,所以以後一定會再次反叛,為保安全,全滅!阿史那泉下有知,該問問他裴炎,人家好好的做著頭領,在形勢一片大好時為什麼要投降?誰不是走投無路才放下武器?何況,可能再反,並不代表就真的反了。裴炎是個好學分子,他在弘文館苦讀過十年聖賢書,可是他仍然淨化不了內心對裴行儉立下大功的妒念,讓國家喪失了應有的信譽。想想,這就連基本的誠信都離得很遠,甩開寬厚奔了幾十條大街了。
裴炎從司倉參軍做起,爾後做御史,起居舍人,黃門侍郎,直到公元680年,他升任同中書門下三品,成為大唐帝國的宰相。他這個宰相倒是名正言順的有權力,公元682年,唐高宗前往洛陽時,就命裴炎留守長安,輔佐太子李顯。
裴炎與李顯的關係,按情理來說是比較好的。李顯還是太子的時候,他們面對的是闇弱的李治和強勢的武後,李治駕崩後,他們面對的就是強悍的武後了。只是,就算是聯盟式的陣營,也不會是鐵板一塊。作為宰相,裴炎有自己的小算盤,而作為皇帝李顯,自然希望掃開自己前面的兩個絆腳石,一是武後集團,一是宰相集團。
李治去世,李顯上台前,裴炎做了什麼事呢?李治雖然性格懦,但是並不傻,相反還很聰明。他在遺詔中留了「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兼取天後進止」這樣的話,很明顯,只有在沒辦法處理的關乎國家生死的大事決斷不了時,才去聽聽武後的意見。但是裴炎擅自作主,事實就變成了:「中宗即位,尊天後為皇太后,政事鹹取決焉。」
武後掌握了所有權力,一切都得聽她的!裴炎這麼做,很掉分。很傷李顯的心。李顯身為一國之主,卻沒有什麼權力,想想也挺氣悶的。他上任後第二年正月,準備封岳父韋玄貞為侍中,提拔自己奶媽的兒子為五品官。當上皇帝,那還不是想提拔誰就提提誰?要不然當這個皇帝幹什麼?這本是人之常情。只是裴炎不這麼看。天下不是一個人的天下,給點財富,作宰相的可以睜隻眼閉只眼,但是朝廷的官職,尤其是侍中這重要的職位,不能輕易丟出。李顯不聽,負氣一說:就算是給個國家給他岳父又如何?裴炎急吼吼地把這事告訴了武後,於是,李顯被廢為廬陵王,睿宗上位,而裴炎被封為縣侯。
裴炎是托孤大臣,按理來講,應該是與李顯抱團的,可是他想借武則天之力打擊李顯的目的沒有達成,反而因用力過猛,或者說是錯誤地估計了李顯的實力,硬是把李顯給整下了台,他自己一不小心成了定策功臣,在得到封侯之時,估計也是喜憂參半吧。
這件事,最終讓人們把他定性為武氏鷹犬。其實無論他承不承認,武則天是借他的手端掉了中宗,他也在有意無意間幫了武則天一個大忙。不過,他後來頻繁觸怒武則天,有些奇怪。
睿宗上台後,仍然沒能掌握大權。武氏集團要求立武氏七廟等等虛名,裴炎立刻搬出呂後的典故進行反駁,武則天雖然退了一步,沒立七廟,但仍然尊父祖為王,變相打了他一個耳光。
後來,武氏集團要踢掉李元嘉李靈夔等,其他的宰相們都保持沉默,只有裴炎極力反對。面對這個裴炎,估計武則天想殺他的心都有,簡直就是牆頭草嘛。
徐敬業揚州起兵,裴炎趁機逼武則天還政。武則天的人馬御史崔察第一時間跳出來攻訐,認為他身為宰相,不想著征討叛亂,反而想著奪權,一定有異心了。
宰相入獄,而且又是帶著有異心這樣的罪名,再結合武則天的性格,想活著幾乎是不可能了。儘管當時許多人都為他辯護,但是武則天一句話撂下了:「裴炎有造反的意圖,只是你們不知道。」只要有意圖,那就可以定罪了。最高領導說了他有反心,那他就一定會反,什麼時候反,那也只是時間問題。
不久,裴炎被斬殺在洛陽都亭。爾後,為他說過話的人全都倒了霉,宰相劉齊挺被貶吉州,胡元范被流放,程務挺被殺……
唐睿宗復位,追贈裴炎為太尉、益州大都督,謚號為忠。
裴炎是個忠烈的好同志嗎?也許是吧。(百家說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