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建政初期,有「王與馬,共天下」之說。王導主政令,王敦專征伐,兄弟倆類似「張昭周瑜故事」,皇室有點跛腳。造成這一尷尬局面的原因,主要是皇族人丁單薄,「五馬浮渡江,一馬化為龍」,僅此而已。司馬睿比孫權差遠了,堂堂皇帝陛下,年紀也不小了,竟以王導為「仲父」,可憐可歎!
比司馬睿更為可憐可歎的,是他的兒媳婦,明帝的皇后庾文君。《晉書列傳》顯示,此女也有陛下之尊稱,鹹和年間,「公卿奏事稱皇太后陛下」。以女性被稱陛下者,前無古人,後來者武則天,比她晚了370年。
庾文君,河南鄢陵人,十餘歲時,隨父親庾琛南渡,居會稽。一說其成長於江南,恐怕有誤,永嘉五年,她已然年方二八。當然,庾文君也確實有江南女子的風韻,《晉書》讚她「性仁慈,美姿儀」,《太平御覽》讚她「令儀淑美」。就是說,她不但容顏嬌美,性格賢淑,坐臥行止,亦無一處不優雅。
當時皇室最佳的聯姻方案,應是「王與馬,共枕席」。然則庾文君太出類拔萃了,儘管她比太子司馬紹(晉明帝)大三歲,元帝仍然聘她做了太子妃。永昌元年(322),王敦以「清君側」為由發動兵變,與江南大族沈充組成聯軍,很快攻下建康。司馬睿無力翻盤,只好媾和,委屈加窩火,一命嗚呼。明帝即位後,被迫給予王敦「奏事不名,入朝不趨,劍覆上殿」的待遇,政局稍稍穩定,便冊封庾文君為皇后,「以後兄中領軍(庾)亮為中書監」。
晉明帝與王敦,屬於冤家對頭。王敦有大功於朝廷,但是其人「心懷剛忍」、「敢肆狂逆」,仗著手中握有槍桿子,從來不把皇帝當回事兒;晉明帝頗有勇略,王敦忌憚,曾要挾元帝廢太子,未能得逞。君臣彼此不待見,明帝尚能隱忍,王敦先坐不住了,豎起大旗造反;明帝也不是吃素的,微服察看軍情,親自指揮戰鬥,結果,王敦病死軍中,叛軍也被擊敗。
斯役,「流民帥」蘇峻因功崛起。
南宋的趙構曾譏笑東晉的幾個皇帝苟安江南,不思進取,他固然缺乏資格,但也不無道理。東晉君臣之間常常窩裡鬥,從晉元帝到晉成帝,歷三代僅區區八年,流民問題尚未解決,王敦又鬧過兩次,哪有工夫恢復中原!晉明帝倒也想勵精圖治,可惜身體不幫忙,在位三載,即英年病逝。
成帝司馬衍即位時才五歲。按慣例,要麼母親以皇太后身份出來幫襯,要麼托孤。知妻莫如夫,明帝大概其瞭解庾文君無心政治,也就選擇了托孤,臨死前任命的顧命大臣依次是:太宰司馬羕,司徒王導,尚書令卞壺,車騎將軍郗鑒,護軍將軍庾亮,丹楊尹溫嶠等。明帝不愧謚號為「明」,確實很精明,以同族的司馬羕為首輔,與大舅子庾亮一起護航幼帝,王氏家族的勢力勢必得到抑制。但是,他千算萬算,卻始終沒有算到問題會出在大舅子庾亮身上。
庾亮極不安分,他覬覦司馬羕的首輔地位,私下裡聯合同樣不甘心的王導,二人一拍即合,劍指司馬羕。由於其時政出尚書,印把子在司馬羕手裡,負責朝廷宿衛的左、右衛將軍分別是司馬宗和虞胤,這兩位也都是司馬羕的人。庾亮沒轍,遂與王導商量,將皇太后庾文君推上前台。
《資治通鑒》載曰:「群臣以帝幼沖,奏請太后依漢和熹皇后故事;太后辭讓數四,乃從之。」那麼多顧命大臣都健在,有必要傚法鄧綏嗎?庾文君絲毫沒有權力慾,只想安安靜靜的過日子,拗不過大家的「好意」,勉為其難,臨朝稱制,發佈的第一道詔書:王導錄尚書事,與中書令庾亮共同輔政。誰在背後搞鬼,不言而喻。事已至此,司馬羕只能下野,其馬仔也相繼換了崗位。
庾亮做的最蠢的一件事,就是解除蘇峻兵權,征為大司農。蘇峻原本並無反意,曾上表曰:「昔明皇帝親執臣手,使臣北討胡寇。今中原未靖,無用家為,乞補青州界一荒郡,以展鷹犬之用。」但是庾亮一根筋,不給任何商量的餘地,逼得蘇峻鬧了心病,終於決定不再給朝廷打工了。
鹹和三年(328年),蘇峻率領軍隊攻佔建康,「縱兵大掠,侵逼六宮」,估計沒少禍害女人。女陛下庾文君也遭遇到驚嚇與騷擾,愁死了。「後見逼辱,遂以憂崩,時年三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