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陝西師範大學教授於賡哲開始在央視《百家講壇》講授《狄仁傑真相》,同名圖書也將於近期上市。在書中,於賡哲告訴大家,狄仁傑不僅是「神探」,更是卓越的政治家,但那位「元芳」卻查無此人。
對於因「元芳體」而爆紅的李元芳,於賡哲表示,史籍中並無相關記載,應為影視作品的虛構,「並無資料記載有哪些助手始終跟隨狄仁傑」。而劇中李元芳的官職「千牛衛大將軍」,在歷史上確實存在,相當於現在的中央警備局局長,主要負責皇室及宮廷安全,跟狄仁傑這樣的地方大員也是沒有關係的。
作為當時傑出政治家的狄仁傑深得女皇武則天的信任。兩人常促膝交談,對於狄仁傑的意見,武則天即使心有不悅,也會「每屈意從之」。狄仁傑70歲時還在武周政權中身居高位,武則天還特許狄仁傑入朝覲見可以不跪。公元700年,狄仁傑逝世,武則天深感哀痛,甚至罷朝三日。一些文學作品因此稱兩者關係曖昧,於賡哲向讀者澄清,這完全是藝術虛構,兩者純粹是政治關係。
論武則天與狄仁傑
這兩個人都是當時拔尖政治家。
狄仁傑官拜首相,爵封梁國公。可武則天卻稱國老,不稱仁傑,狄公。「國老」是敬辭,足見女皇帝對狄仁傑敬重特高,信任無比。當狄仁傑因病去世時,女皇帝在朝堂上痛哭失聲:「朝堂空矣,天何奪我國老之速也!」狄仁傑生前,女皇帝對他是言無不聽,計無不從。李、武兩家,面對如此局面,誰都不敢輕視狄仁傑。另一方面狄仁傑認為當今天下,女皇帝才能無雙,李武兩家無人能與之比肩。他真心實意擁戴這個大周女皇帝。這兩位傑出政治家是英雄相惜,心心相印,心有靈犀。但這不等於說狄仁傑完全贊同改唐為周,在他內心深處眼前的大周帝國,不過是李淵、李世民、李治事業的有限延續。對女皇帝而言,「不皺眉頭也知爾的心肝」,她不能,也不願挑破那層窗戶紙,狄仁傑面子上擁周,實則懷唐。所以狄仁傑立儲之議,請求迎還廬陵王,女皇帝則說「還爾太子」。這清楚的表明,她最終還是同意回歸李家做先妣。去帝號,稱太后。
狄仁傑曾受過一次嚴酷的考驗。
諸武子弟,眼看接班無望,把滿腔憤怒集中到狄仁傑身上。他們勾結酷吏來俊臣,設局陷害狄仁傑謀反,將其逮捕入獄。狄仁傑將計就計,什麼罪名他都承認並簽字畫押。在這種情況下,來俊臣認為既然狄大人已經認罪,已是鐵案難翻,也就沒有對狄仁傑施以酷刑。這一群小人自以為得計,來俊臣還偽造一份「謝死表」,只須向女皇帝報告一下,就可以把狄仁傑綁縛刑場,斬立決。他們捏造的這場假案還涉及到皇太子李顯和女皇帝的寶貝女兒太平公主,妄圖一網打盡。不料狄仁傑暗中指示他的長子入宮告變,請女皇帝親理此案,為其父雪冤。於是女皇帝召見狄仁傑,問他:「謀反?這麼大的罪名你為什麼供認不諱?」狄答:「請陛下去看看來俊臣的那些刑具吧,我如果不承認,早就沒命了。他那個監獄向來是有進無出的。」女皇帝又問:「這麼說你沒有謀反。那為什麼還寫下『謝死表』呢?」其實不用問,女皇帝怎麼會不認識狄仁傑的字跡呢?經狄仁傑當場書寫,來俊臣只好下跪投降,酷吏政治到此結束。
在這件案子裡,女皇帝看似旁觀者,實際上她是在考驗狄仁傑。同時她也在考慮結束酷吏統制。自己已經自願傳子復唐,要做李家先妣,那麼酷吏也就失去了利用價值。她下令處決來俊臣,平反所有冤假錯案,這樣做的最大受益者還是女皇帝。她拿來俊臣的人頭證明她向來是愛國、愛民、愛家的。如果她不同意,張柬之何能以八十高齡出任首相呢?滿朝儘是李唐舊臣,這正是女皇帝和狄仁傑的合著。
荷蘭有一位文學家,寫了一部上百萬字的《狄仁傑傳》,把狄仁傑寫成中國的福爾摩斯!中國影視界也把狄仁傑點化成「神探」。雖不能說毫無根據,但離史實已經太過遙遠了。
後世史家並未因狄仁傑曾經擁戴過大周女皇帝而對他有所貶損。
女皇帝武則天,無愧於「千古一帝」。
狄梁公無愧於一代名臣。
這兩位出類拔萃的政治家都能夠壽終正寢,得以善終,真個是並世無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