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毒殺兒子李賢不可告人之謎 章懷太子之死

章懷太子是中國歷史上一位頗為知名而又身世悲慘的皇太子。 論出身,他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兩個皇帝的兒子,他的同母長兄雖未即位,死後卻被追尊為「孝敬皇帝」,兩個弟弟是唐中宗和唐睿宗,妹妹是權傾一時的太平公主。可以說,李賢生活在一個不折不扣的皇權家庭裡,這也注定了他必將捲入政治鬥爭而無法逃脫悲劇的命運。

論才華,李賢則是唐朝皇子中的佼佼者。二十餘歲已能統召帝國傑出的學者們註釋晦澀難懂的《後漢書》,其親筆點評更被後世稱為「章懷注」而極具文史意義。作為太子,李賢曾三次監國,並得到高宗褒獎和群臣擁戴,可見這個年輕太子堪當大任,是帝國合格的接班人。然而,當時正值他的母親武後政治得意之時,母子二人因此互忌,頗多嫌隙。武後也多次以書信方式責備太子,宮中則流傳著太子不是武後親生的謠言,最終太子未能倖免而成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武則天毒殺兒子李賢?

唐章懷太子李賢,字明允,武則天所生,唐高宗的第六個兒子。武則天親生了四子:長子李弘、次子李賢、三子李顯、四子李旦。長子李弘為皇太子,性情仁厚,高宗欲禪位給他,李弘每次見到專權擅政,就旁敲側擊地加以勸諫,漸漸引起武則天的反感。已被貶入冷宮的蕭淑妃生有二女,一個是義陽公主,一個是宣城公主,此時也因母親得罪武則天被幽禁於掖庭,年齡都三十多了,也嫁不出去。李弘對她們十分憐憫,要娶為妻子。武氏大為怫意,不久便以藥酒毒死了李弘。

高宗又立二十二歲的次子李賢為皇太子。李賢也是武則天親生。他自幼「容止端雅」,小小年紀就已讀了《尚書》、《禮記》、《論語》等,過目不忘。曾受封為雍王,高宗對李賢也十分愛寵,因李弘已故,便令李賢繼立。李賢聰明好學,處事果斷,在士人中有一定聲望。讀過《後漢書》的人都知道有「章懷注」,注者正是李賢。李賢組織一批名儒註釋《後漢書》,儘管得到父皇的褒獎,但也引起母后的猜疑,因為《後漢書》載有後漢大權落入皇后和外戚之手的史事,帶有譏諷時政之嫌。

兩年後,高宗下詔改元為調露,與武則天巡幸東都洛陽,命李賢監國。原來武則天害死了皇后與蕭淑妃,心下也覺得很不安,在夜裡常見二人披髮瀝血,向她索命。於是武則天去洛陽,免得冤鬼糾纏。

李賢在長安監國,處事明審,然而明崇儼卻密告武則天說:「太子福薄,不堪繼體,惟英王貌類太宗,相王旦貌當大貴,兩子中擇立一人,方可無虞。」武則天十分信任明崇儼,只因李賢無過錯可指摘,只得勉強容忍。她屢次下書訓誡兒子,並讓人撰寫了《少陽政范》和《孝子傳》二書供李賢研習忠孝之道,還「數作書以責讓賢」。書中暗寓訓斥的意思。李賢本是個聰明人物,窺出奧妙,也懷疑母后別有用心,於是母子間生出許多嫌隙。

第二年,武則天的寵臣明崇儼在路上被強盜所殺,武則天懷疑由李賢主使,大索盜犯,數月沒有結果。李賢對母后的做法心懷失望,於是有些自暴自棄。他開始狎暱女色,放浪恣行。武則天召李賢至洛陽,派遣薛元超、裴炎、高智週三人去東宮搜查,三人竟在東宮查得皂甲數百具,又誘令趙道生訐告太子,硬把明崇儼被殺之案加在李賢身上。武則天遂提出大義滅親四字,打算把李賢置諸死地。高宗代子求情,將廢李賢為庶人,幽錮一室,不久又流徙距京師兩千三百里的巴州。武則天又恐怕李賢謀變,因為李賢曾做《黃台瓜詞》:「種瓜黃台下,瓜熟子離離,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猶為可,四摘抱蔓歸。」這首詩與曹植的七步詩有異曲同工之妙。武則天越發懷疑他心懷怨望,於是讓邱神績馳赴巴州,逼令李賢自殺。然後佯貶邱神績為疊州刺史,過了一段時間事情漸漸平息,又召邱神績為金吾將軍,宮廷裡才慢慢得知武則天殺李賢的事。

李賢死時年方三十二歲。今人見到的乾陵章懷太子李賢陪葬墓,是中宗神龍年間遷回靈柩後重新安葬的。武則天為什麼要一再逼迫以至於殺害自己的親生兒子呢?

一說李賢與母后爭權被殺。武則天是一個權力慾極強的人。早在高宗朝後期,她就取得了與高宗「二聖臨朝」的權力,把高宗當作傀儡而獨攬朝政。然而,自從李賢繼立為太子之後,多次受命監國,深受高宗與朝臣的讚賞。僅僅一二年的工夫,當朝宰相除了劉仁軌與武則天關係密切之外,其餘的人幾乎都傾向於聽命太子。李賢地位的上升,嚴重妨礙了武則天篡權稱帝,當然令她不安。武則天曾說過,制馬有三物:一鐵鞭、二鐵錘、三匕首。鞭之不服則錘其首,錘之不服則斷其喉。怎麼對付李賢可想而知了。

一說李賢非武則天所生,難免被殺的厄運。孫楷第先生《滄州後集》卷四的《唐章懷太子賢所生母稽疑》推斷李賢是武後姊韓國夫人所生(高宗的私生子)。在母以子貴的古代,武則天自然要千方百計地除掉他,另立自己的親子為太子。據《舊唐書·高宗紀上》記載,永徽五年十二月十七日武則天生李賢於去昭陵的路上,是早產。由於武則天在上年年初生下了李弘,此後又生過一女,即被她親手扼殺的長女,在兩個年頭裡生三個孩子,況且李賢為不足月早產,又是數九寒天在路上,所以那個在拜謁昭陵路上所生的不足月孩子,可能並未活下來。《舊唐書·章懷太子賢傳》記有當時宮人私下裡的傳說:「賢是後姊韓國夫人所生,賢亦自疑懼。」《新唐書》亦云:「宮人或傳賢乃後姊韓國夫人所生,賢益疑。」作為替身的李賢,原來是武則天姐姐韓國夫人之子。韓國夫人早年守寡,因武則天而入宮,得幸於高宗。如果武則天的早產孩子死了,正巧這前後韓國夫人也臨盆生子,那麼悄悄地抱來私生子頂替,也是可能的。李賢降生僅一個月,父皇就給他封王,急急忙忙要確定小孩的身份地位,也似乎是有什麼緣故。武則天起初不會反對這種安排,多一個兒子只會使她在後宮的地位更加優越。當李賢成年後,武則天越來越不放心這位非己所生的兒子,對立他為太子,就顯得很勉強。當李賢知道了自己出生的秘密,他自然難免被廢、被殺的結局。

第三為謀反說。本來李賢就是因為在宮中抄出數百套甲冑而被定為謀反罪的。在流放期間,他真的萌發了造反的念頭,後因事洩反遭殺身之禍也不是不可能的。他死後僅半年,徐敬業等人在揚州舉兵反叛,就曾找了一個面貌類似李賢的人四出招搖,以示自己是奉李賢之命起兵的,號召天下迅速響應。可見只要李賢仍然活著,隨時都有可能自覺或不自覺地充當朝野反武勢力的領袖,而捲入到謀反之類的事件中去。

遭讒說也是一種較為可信的說法。早在李賢仍是太子的時候,以能通鬼神而深受高宗、武則天寵信的明崇儼就散佈過太子不能繼承皇位,應該另選英王或相王取而代之等言論。1972年出土的《章懷太子李賢墓誌銘》,文中多次以晉獻公聽驪姬之言殺申生、漢武帝聽江充之言殺劉據、晉惠帝聽賈後之言廢愍懷太子司馬yu之類的典故來暗喻李賢之死。

母殺子讓人不可思議,但自古宮廷之中親情相殘之頻繁如過江之鱭。

《武則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