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旦有六個兒子,李成器、李成義、李隆基、李隆范、李隆業、李隆悌,最有出息的,就是老三李隆基,老大李成器,名雖成器,實則不怎麼成器。
李隆基,打小就很聰明,七歲封楚王,當時武氏專橫,武則天的親戚武懿宗把守宮門,見李隆基年紀小,便很不敬,不許李隆基的車隊進入宮門,未料年方七歲的李隆基張口即罵:「我李家朝堂,關你何事,敢攔我車騎!」武則天知道此事後,對這孩子的表現很是驚奇,不但沒有怪罪,反倒大加讚賞,我想這李隆基還是走了年紀小的運氣,要是他當時二十多歲,肯定被武則天卡嚓了。
李隆基長大後,性情果斷剛毅,不但知兵機,懂國事,且多才多藝,通音律,善書法,儀表堂堂,在朝內頗有些人緣,和太平公主的關係也挺好,在李家的後代裡,他算是鶴立雞群,人望頗高,甚至有人請相士為他算命,說他有天子像,搞得文武是議論紛紛,時間久了,李隆基自己也考慮著這輩子是否有機會做皇上。而今千載難逢的機會來了,老爹李旦要遭難了,他是李旦的三兒子,自然不能不管,他覺著不但要管,而且要大管,特管,猛管,狠管,憑他的本事,一定得管出個名堂來,他正琢磨怎麼管呢,李旦的妹妹太平公主主動派人來找他了。
當時李隆基為臨淄王,府邸還在臨淄,來的這個人是誰呢?是太平公主的兒子薛崇簡,薛崇簡一到,立刻就表白了太平公主的政治取向,並把長安城內的整體情況以及韋後一黨的人員組成、分工、佈防情況等等,全說了,說完之後明確表示,韋後篡權,殺害李顯,罪不容誅,只要臨淄王你敢回到長安,一聲令下,我母親必當鼎力相助。
李隆基七歲就敢斥責武懿宗,如今成人了,又怎能看著韋氏作亂而不顧?當下就表明,我定回長安殺盡韋氏。
那麼怎麼殺呢?他只是個郡王,手下沒幾個兵,要想舉兵入京那是做夢,恐怕走到半路上就被韋後卡嚓了,韋後在長安擁兵數萬,羽林軍都在其制下,看起來彷彿根本撼不動。
但薛崇簡當即就表示,韋後所倚仗的軍隊並不可怕,因為羽林軍並非鐵板一塊!
為什麼呢?
羽林軍自打張柬之那時候開始,就有了參與兵變的癮,一說換皇上,肯定有他們摻和,五次三番下來,軍心已經嚴重不穩,甚至軍內互相殘殺,像李多祚這樣的大將都死在內鬥中,這叫優良傳統,好煽動,這是其一;其二,那就得說說剛上任的這幾個韋氏黨徒了。
我前面說了,韋播、韋璿、高崇、武延秀這四個人,都被安插在羽林軍中,其中韋播、韋璿、高崇掌管羽林四軍中的左右萬騎軍,可要命的是這三人根本就不會治軍。
想在基層部隊混得人緣好,首先就得尊重士兵,同甘共苦,經常和戰士們扯些家長裡短,攀攀感情,人家有困難了,當官的多幫助,這才是治軍之道,打起仗來,部下才肯效力,可這三個到了軍中,完全不是這麼回事。由於他們沒帶過兵,所以當兵的也不會很瞧得起他們,於是他們想了個辦法,就是找茬子,看這個也不順眼,看那個也不對勁,來的第一天就揚言要殺殺這群羽林軍的威風,隨後無故當眾鞭打士卒數人,還說是樹立威信。這下壞了,要知道,羽林軍負責的是皇宮大內的安全,一旦有變,則禍生肘腋,何況這還是一支有著優良造反傳統的軍隊,這三個渾人的做法,可以說埋下了極大的隱患,從此以後,羽林軍恨死了他們,將士離心。
這就是敵人的軟肋,極軟的軟肋。
李隆基有主意了,他找來了幕僚。
他手下有幾個幕僚,分別是朝邑尉劉幽求、長上折衝麻嗣宗、押萬騎果毅葛福順、李仙鳧、寶昌寺裡的和尚普潤,還有薛崇簡,李隆基把主意一說,大家議論一陣,有人問要不要先通知李旦一聲?李隆基說我爹膽小,不能和他講,講了怕他害怕,他一怕,反而壞事,所以這件事我們自己幹,幹成了,功在社稷,幹不成,死也就死我們幾個罷了。
英明,絕對的英明。
商議完畢,把計劃給了薛崇簡,李隆基等人收拾人馬,暗暗趕往長安。
一行人饑餐渴飲曉行夜宿,不知不覺到了長安城外,李隆基先是和太平公主聯絡,隨後和公主一起,暗地裡派人深入滿肚子怨氣的羽林軍左右萬騎,一番鼓動人心的訓導和陞官發財的慷慨許願之後,竟神不知鬼不覺,成功地在韋播、韋璿、高崇三人的眼皮子底下策反了全體萬騎軍(韋後的爪牙真是糞叉無比),最後就如無數驚險小說上講的一樣,在一個漆黑得伸手不見五指的夜裡,隨著暗藏在城中的李隆基一聲令下,羽林萬騎們行動了。
那一夜,大唐唐隆元年、公元701年6月20日的那一夜,按廣東話來說,「大件事了」!羽林軍左右萬騎在李隆基親信劉幽求、鍾紹京率領下全體反水,直奔玄武門,第三次玄武門之變爆發,士兵們吶喊著衝入門內,把嚇得手足無措的韋播、高崇二人的腦袋切了下來,接著高喊勝利,攻打各門,左右萬騎軍分別從左右兩個方向突破宮城,彙集於凌煙閣前,宮中有許多宿衛,那也是披甲帶刀之士,聽到外面人喊馬嘶,特熱鬧,怎麼回事兒?一打聽什麼?萬騎營反了?這幫二愣子更不是省油的燈,二話不說,也反了,嗷嗚一聲就倒戈了,往宮殿裡就沖,直取韋皇后一黨,看來這韋後也夠不招人待見的。
韋皇后自以為安排得頭頭是道,不會有這些亂七八糟的事,沒想到轟隆一下禍起蕭牆,身邊的禁軍剎那間全部發作,矛頭都指向自己,事先安排的那些領軍將領反水的反水,被殺的被殺,全亂套了,局面轉眼間全面失控,這個小女人於慌亂之中逃出宮廷,眼也花了,耳也鳴了,腦袋也膨脹了,兩條腿也不知道該往哪兒走,竟糊里糊塗地跑入飛騎營中。
飛騎營,是羽林軍的另一個大營,也分為左右二營,和萬騎軍同屬羽林四軍,韋後慌亂中跑入飛騎營,本以為會得到保護,可她想錯了,羽林軍對韋氏一黨無絲毫的好感,平日裡尚且別彆扭扭,何況今日大亂暴發?所以飛騎軍們對韋後沒有一絲兒效忠的意思,反而正好拿她邀功,立時間刀刃齊下,這位作威作福的大唐順天皇后韋氏,如一口豬一樣被殺死當場。
安樂公主此時尚在深宮中,外面鬧翻了天,她還不知道呢,還在鏡子前描眉呢,沒等描完左右從人就衝進來了,拉起她就跑,快跑吧,可了不得,再等會兒就沒命了,安樂公主慌慌張張直跑到太極殿的右延明門,正遇一夥起事的羽林軍,也不知是哪部分,迎面就是一刀,這位驕橫跋扈的皇太女就此完蛋,活著的時候呼風喚雨,死時卻悄無聲息。
剩下的武延秀、韋溫、宗楚客、紀處訥等一干眾人,一個沒跑掉,都被兵變的軍人捉住殺死,女軍師上官婉兒也被捉住斬首,可憐一代紅粉,化作南柯一夢。
再說相王李旦,他正在府中坐著呢,對於他家老三今晚上要幹的事兒,他是一概不知,半夜三更的時候他就聽見宮裡人喊馬嘶,也不知道出了什麼事,嚇得哆嗦個不了。也不知過了多久,就見一夥兒人馬直奔自己的宅門,為首一將渾身戎裝,也不知道是幹啥來的,李旦以為自己大限要來了呢,嘴裡差點念無量天尊,等那人到了他才看清,是李隆基,這才明白夜裡發生了什麼事,把他樂得,偌大年紀,從府裡就奔出來了,上前一把就把三兒子抱住了,那個哭喲,鼻涕一把淚一把怎麼也揩不乾淨,嘴裡嗚嗚嚕嚕也不知道說些什麼,?動了好久,才說明白一句話:「全靠你呀!」
皆大歡喜。
韋後之亂,至此平定,武、韋兩大門派的後人,不是被殺便是被流,一蹶不振,自武則天時代興起的武氏家族到此畫上了句號。
那麼韋後完了,該由誰來作皇帝呢?要知道現在龍椅上,還坐著一個少帝李重茂呢,雖說他是韋後立的傀儡,但也是文武百官同意了的,雖然韋後的倒台意味著李重茂的皇位也即將不保,但重新洗牌之後該誰當政確實是個必須要解決的大問題。
經過一番緊急磋商,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兩方面人士,公推李旦為帝。
唐隆元年六月,少帝李重茂懷著解脫的心情發表了一份詔書,大概意思是叔父李旦本是高宗之子,理應繼承大統,我這小子該退位了。李旦自然按照程序,老著臉皮推讓一番,說我聞聽皇上要禪讓與我皇位,嚇死我了,感動死我了,哽咽死我了等等,反正虛頭巴腦謙讓一下,李重茂便又不厭其煩地說你別推了,快遵旨吧。
就這樣,李旦做了皇帝,史稱唐睿宗。
下台的李重茂,不久死去,說是病死的。
唐睿宗李旦一上台,便大封功臣,李隆基手下那群幕僚個個封為公爵,頭功者至少封了五百戶,太平公主封了一萬戶!接著便是算老賬,韋後等人雖死,但罪不可恕,韋後被削去皇后,成為庶人,安樂公主也被稱為「悖逆庶人」,給武則天時代被害死的許多人平反,包括章懷太子李賢,給節愍太子李重俊也平了反,給張柬之等人也平了反,還把武則天時代改唐為周時取的一系列新地名全部恢復為舊的,武氏的各類宗廟也被廢掉,武三思的墳頭被平掉,他和武崇訓都被挖出來戮屍,算是李旦報了二回仇。
狠狠折騰一番後,武則天、李顯時代的烙印被基本抹去,天下彷彿又回到了李治時代,從李治死後到李隆基入長安,綿綿二十餘年後,權力終於又回到了李氏後人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