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傳位之謎 唐玄宗李隆基為何退位當太上皇

唐玄宗死後誰繼位 唐玄宗李隆基傳位給了誰?

唐肅宗李亨在靈武即位是唐朝中期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一直以來頗受人們關注。玄宗的交出政權,肅宗的接受政權,在這一交接過程中,至今留有許多謎團還沒有被解開。這其中人們最關心的問題是:唐玄宗李隆基真的有意傳位?

唐肅宗李亨是玄宗李隆基的第三個兒子。從小聰敏強記,兩歲封王。玄宗廢掉太子瑛之後,朝廷中以李林甫為首的多數大臣都擁護玄宗寵妃武惠妃的兒子壽王瑁為太子。但是玄宗卻認為李亨年長,又聽高力士的話。在他的堅持之下,李亨得以在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入主東宮。天寶十三年(754年)正月,安祿山來朝,李亨覺得他有謀反的跡象,於是請求玄宗誅殺安祿山,但是玄宗沒有聽他的話。後來,安祿山果然叛變,大兵壓向京師,玄宗等倉皇向蜀郡出逃。

馬嵬驛兵變之後,玄宗的隊伍中發生了意見分歧。有的認為不可以到蜀郡去,有的主張到太原,有的提議到朔方,有的說還是回京師的好。玄宗一心想入蜀,在徵得大家同意後決定繼續前進。老百姓們「遮道請留」,希望皇帝不要離開宮闕陵寢所在之地。玄宗想了很久,最終還是西行了,叫太子李亨留在後面宣慰父老。過了一會兒,人越聚越多,竟達數千人。百姓父老拉住太子騎的馬,太子無法前行。太子的兩個兒子及李輔國勸太子留下來,以便東討逆賊。玄宗走出了一段路,見太子不來,心中有所疑慮,無奈之下,撥給他兩千人馬,命他收復長安。

有學者認為,太子「不得行」是故意製造的假象。長期以來,太子與父皇有較深的裂縫。玄宗曾同日賜死三個皇子,太子看在眼裡,心裡十分恐懼。如果繼續跟隨父皇到蜀郡,今後太子地位能否保住,是難以預料的。他採用了李輔國等人的意見,讓老百姓出面遮道請留,以求得發展個人勢力。玄宗已經預感到太子要走自己的路了,不禁歎了一聲:「天也。」就與太子分道揚鑣了。

李亨率眾自奉天一路北上,於天寶十五年(756年)七月到達靈武。僅過三天,他就在城南即皇帝位,是為肅宗,遙尊玄宗為太上皇,改元至德,頒布詔書,大赦天下。

就像當年李亨能入主東宮,全靠其父王李隆基的堅持一樣,史書記載,肅宗能在靈武順利即位,其父親的「讓位」之舉起到了關鍵作用。

從《唐大詔令集》收進的《肅宗即位赦》和《肅宗即位冊文》這兩份官方文書來看,玄宗似乎在馬嵬驛兵變和安史動亂之前就已經有厭煩每天處理朝政的情緒,並且有要傳位給太子李亨的念頭。《舊唐書》的《韋見素傳》和《楊貴妃傳》以及《資治通鑒》等分別提到了玄宗想要傳位或禪位之事,論調與上述兩份文件一致。因而從表面上看,玄宗早已有了禪位之心,馬嵬驛兵變則讓他如願以償。然而,只要再仔細探究一下整件事情的前因後果,就不難看出其中存在著許多不合邏輯的地方。

從常理而言,沒有一個大權在握的封建君主會心甘情願地讓出寶座。自漢代以來的太上皇,除了那些名為傳位實仍獨攬朝政,或名為傳位實則等待時機重新上台者以外,其餘的太上皇最後的結局都是比較淒慘的。更何況唐玄宗並非碌碌無能之輩,作為一個曾經帶領國家開創了令全世界歎為觀止的開元盛世的皇帝,怎麼可能那麼輕易地將皇位拱手相讓呢?

《舊唐書》和《資治通鑒》均言玄宗在天寶十三年(754年)時就已有了傳位之心。但是恰恰是在這一年,他在興慶宮接受了大臣送給他的「開元天地大寶聖文神武孝德證道皇帝」的徽號,並為此頒發了全國大赦文,從中看不到一絲一毫他想禪位的跡象。雖然這一年,他也曾幾次向高力士提起要將「朝事付之宰相,邊事付之諸將」,但是將朝廷大事委託給將相顯然與傳位沒有什麼關係。

事實上,李隆基、李亨父子於馬嵬驛分道揚鑣之後,李隆基並沒有聽任李亨一個人去平定叛亂,自己在成都靜待佳音。相反,他於入蜀途中從容佈置平叛,從未忘記自己的帝王身份。玄宗到成都後的第十四天,肅宗從靈武派出使者赴蜀,向玄宗報告即位的事情。四天後,李隆基頒布了《命皇太子即皇帝位詔》。此詔其實已無任何作用,太子早已即位,所謂「命」已是徒有虛名,只不過是為自己被迫讓位留點面子。詔中,玄宗說自己儘管已是太上皇,但是肅宗在處理軍國事務後必須向他奏報。此外,他還為自己保留了以「誥旨」形式處理事務的權力,並用詔令的形式使之固定化和法律化。李隆基所做的這一切的結果,不但沒有讓人看出他有「高枕無為」的意向,相反,使唐朝在一段時期內形成了一個由太上皇和皇帝同為政治中心的特殊的中央政治格局。

頒詔後二天,玄宗命左相韋見素、宰臣房琯等帶著傳國寶玉及冊書到靈武,舉行「傳位」儀式。同一天,他命賈至寫了一篇《皇帝即位冊文》,讓韋見素帶到靈武,內中稱讚肅宗有忠孝之誠,其實不過是官樣文書罷了。據說賈至寫好這篇冊文後,玄宗讀了一遍,感歎萬千,說:「過去先帝(睿宗)遜位給我,冊文是你父親賈曾所寫。今天我將神器大寶托付儲君,又是你寫冊文。」賈至聽後,嗚咽感涕,反映出了玄宗傳位的無奈和悲涼。

肅宗在靈武,得到了郭子儀等人的幫助,壯大了軍力。這年九月南下扶風,舉起了平叛的大旗。九月底,在順化(今甘肅慶陽)他見到了韋見素等人。韋見素等獻上傳國寶及冊書,但肅宗不肯受,假惺惺地說:「近來中原還沒有安定,我是暫時總領百官,哪裡敢乘人之危,搶奪皇位?」群臣固請,肅宗還是不許,就將皇權象徵物傳國寶和冊書置於別殿,說就如孝子朝夕事奉父親一樣,每天昏定而晨省。至此,「傳位」也就結束了。

至德二年(757年)九月,唐軍收復長安,在蜀郡流浪了一年多的玄宗在肅宗的迎接下回到了長安。作為太上皇,他重新回到了興慶宮。不久,李輔國在肅宗授意下將玄宗幽禁於西內,直至最終幽憤而死。

許多人認為,儘管史書記述了眾多玄宗情願傳位的資料,但從種種疑點推斷玄宗禪位並非出自他的本意。他之所以會在得知肅宗靈武即位之後,馬上作出反應,頒布《令肅宗即位詔》和《肅宗即位冊文》,其實是一種政治手腕。因為此時李亨已得到朔方的支持,打出平叛旗號,他不得不承認這一既成的事實,況且,這樣一來,他也能名正言順地在肅宗即位後的國家政治中施加自己的影響。他們還認為,《舊唐書》和《資治通鑒》所提到的「內禪」、「傳位」之事其實指的是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二月,玄宗意欲親征叛軍而命太子監國一事,與傳位於太子沒有關係。

然而,這一切也只是推測,要真正揭開玄宗「傳位」的真相,還有待學者和歷史學家們提出更多有力的證據。

《李隆基》